威廉·H·米勒三世(William H. Miller III),一位在价值投资的星空中,既像耀眼恒星又像流星划过的传奇人物。作为美盛集团(Legg Mason)的前首席投资官,他以其管理的美盛价值信托基金(Legg Mason Value Trust)在1991年至2005年间,连续15年跑赢标准普尔500指数而一战封神,创造了至今无人能及的纪录。米勒的投资哲学,是对传统价值投资的一次大胆“离经叛道”和深刻演化。他认为,真正的价值投资不应被市盈率(P/E)或市净率(P/B)等传统指标所束缚,而应聚焦于企业未来创造自由现金流的能力,并以远低于其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他既是价值投资的拓荒者,也是一位深刻的悲剧英雄,其大起大落的职业生涯,为所有投资者提供了一部关于认知、风险、人性的生动教科书。
与许多华尔街巨擘不同,米勒的出身颇为“非主流”。他并非来自金融世家,大学主修的是哲学,毕业后甚至还在军事情报部门服役。这段经历塑造了他独立、审慎且深入本质的思维方式。他习惯于像哲学家一样追问“第一性原理”,而不是人云亦云。 1981年,米勒加入美盛集团,开启了他的投资生涯。起初,他只是一名研究助理,但凭借着对公司基本面近乎痴迷的钻研和独到的见解,很快便崭露头角。他深受哲学家威廉·詹姆斯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真理”是在实践中被检验的。对他而言,一家公司是否“便宜”,不是看它过去的财务报表有多么光鲜,也不是看它的股价在历史图表上处于什么位置,而是看它未来的盈利能力和现金产出,与当前市场给出的价格相比,是否存在巨大的认知差。 这种思维方式,让他从一开始就与传统的“捡烟蒂”式价值投资者——那些专找资产价值远高于股价的破落公司的信徒们——分道扬镳。米勒更像是一位手持解剖刀的商业分析师,试图剖开传统价值投资的坚硬外壳,探寻其更深层次的内核:以低价买入伟大的生意。
米勒长达15年的连胜纪录,横跨了牛熊,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时期,他的表现更是惊艳了整个华尔街。当时,几乎所有的价值投资者都对高估值的科技股避之不及,但米勒却反其道而行之,重仓了戴尔(Dell)和亚马逊(Amazon)等公司,并获得了巨额回报。他是如何做到的?答案在于他对“价值”的重新定义。
米勒认为,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教诲在信息时代需要进化。格雷厄姆的时代,公司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厂房、设备等有形资产上。但在新经济时代,公司的核心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品牌、技术、网络效应等无形资产上。因此,用陈旧的市净率去衡量一家像亚马逊这样的公司,无异于刻舟求剑。 他的核心投资逻辑可以概括为:
正是这种超越账面价值的洞察力,让他在科技股狂潮中,不仅没有被泡沫吞噬,反而淘到了真金。
米勒是集中投资的坚定拥护者。他认为,过度分散是“无知者的保护伞”。如果你对自己的研究有足够的信心,就应该把资金集中在你最看好的少数几家公司上。他的基金持股数量通常不多,前十大持仓往往占据了投资组合的半壁江山。 这种策略如同一把双刃剑:
与集中投资相匹配的是长期主义。米勒一旦做出投资决策,便会长期持有,给予公司成长的时间和空间,无视市场的短期波动。他曾说过:“我们持有股票的平均时间是五年。这意味着我们每年只对投资组合的20%做出决策。” 这种耐心和定力,是普通投资者最需要学习的品质之一。
“上帝欲其灭亡,必先令其疯狂。” 连续的成功让米勒声誉日隆,但也让他陷入了过度自信的认知陷阱。2008年,席卷全球的2008年金融危机,成为了终结米勒神话的“滑铁卢”。
危机爆发初期,大量金融股股价暴跌。在米勒看来,这正是他最擅长的剧本:市场恐慌性抛售,优质资产价格远低于内在价值,是千载难逢的买入良机。他沿用自己过去成功的经验,开始大举抄底贝尔斯登(Bear Stearns)、美国国际集团(AIG)、房利美(Fannie Mae)等金融机构的股票。 他坚信,这些公司“大到不能倒”,政府终将出手救助,届时股价将V型反转。然而,他严重低估了这次危机的系统性风险和摧毁力。他所买入的,并非被错杀的黄金,而是不折不扣的价值陷阱——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很便宜,但其商业模式或资产负债表已遭到永久性损害的公司。 结果,贝尔斯登被廉价收购,房利美被政府接管,股东权益几乎清零。米勒的基金净值在2008年暴跌超过55%,不仅抹去了多年的辉煌,也让无数信任他的投资者损失惨重。他的神话,就此破灭。
米勒的失败,是典型的认知偏差案例。
经历了职业生涯的最低谷后,米勒并没有就此消沉。他离开了执掌多年的美盛,在2016年创办了自己的公司——米勒价值合伙人(Miller Value Partners)。他深刻反思了过去的失败,投资体系也变得更加成熟和敬畏市场。 最令人惊叹的是他后来的“王者归来”。在大多数人还对比特币(Bitcoin)持怀疑态度时,米勒再一次展现了他敏锐的洞察力。他从价值投资的第一性原理出发,认为比特币作为一种新兴的、具有稀缺性的数字资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数字黄金”,拥有巨大的潜在价值。 他早在2014年和2015年就开始布局,将个人资产的很大一部分投入其中。这次惊人的逆向投资,让他不仅收复了2008年的失地,还创造了新的财富传奇。这证明了,他的核心投资哲学——寻找市场对资产内在价值的巨大错误定价——依然有效,只是应用的领域和分析的框架需要与时俱进。
威廉·米勒的投资生涯,就像一部浓缩的投资史诗,充满了智慧、戏剧性和深刻的教训。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以下宝贵启示:
威廉·米勒不是神,他是一个会犯错的凡人。但正是他那从神坛跌落又从深渊爬起的经历,让他成为了比任何“常胜将军”都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投资大师。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投资不仅是关于数字和报表的科学,更是关乎人性、哲学和认知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