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期成本 (Roll Cost),又称“转仓成本”,是期货等衍生品交易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它指的是当投资者持有的合约即将到期,为了继续维持原来的投资头寸,而不得不卖出(或买入)即将到期的合约,同时买入(或卖出)一个到期日更远的合约时,新旧合约之间的价格差异所带来的成本或收益。简单来说,就像你租的房子快到期了,想续租,但新合同的租金可能变了,这个租金差额就是你的“展期成本”。这个成本可能是正的(造成损失),也可能是负的(带来收益)。
要理解展期成本的来源,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期货市场的两种常见状态:升水和贴水。
当一个商品的远期合约价格高于近期合约价格时,我们就说市场处于升水 (Contango) 状态。这通常发生在持有该商品需要仓储、保险等费用的情况下,远期价格包含了这些持有成本。 在这种市场中,如果你想长期做多(即看好价格上涨),在展期操作时,你就需要:
1. **卖出** 即将到期的、价格**较低**的合约。 2. **买入** 到期日更远的、价格**较高**的合约。
这一“低卖高买”的操作,会直接导致一项损失,这笔损失就是你的展期成本。你还没等到商品价格上涨,就先亏了一笔换合约的钱。
当远期合约价格低于近期合约价格时,市场则处于贴水 (Backwardation) 状态。这通常意味着市场预期未来供应会增加,或者当前市场对现货的需求非常迫切,愿意支付比未来更高的价格。 在贴水市场中,如果你长期做多,展期操作则恰恰相反:
1. **卖出** 即将到期的、价格**较高**的合约。 2. **买入** 到期日更远的、价格**较低**的合约。
这一“高卖低买”的操作,会为你带来一笔收益。这笔收益通常被称为展期收益 (Roll Yield),它会成为你投资回报的一部分,非常美妙。
很多投资者会说:“我不玩期货,展期成本与我无关。” 这种想法可能让你掉进一个“隐形陷阱”。 现实中,许多普通投资者会通过购买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来投资大宗商品,比如原油ETF、黄金ETF或农产品ETF。问题在于,这些ETF产品本身并不直接去仓库里囤积成千上万桶原油或成吨的大豆,它们绝大多数是通过持有相应的期货合约来追踪商品价格的。 这意味着,ETF的基金经理每个月都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地进行着“展期操作”。 如果这只ETF追踪的商品市场长期处于升水状态(比如原油市场就经常如此),那么基金经理就必须不断地“低卖高买”,持续地支付展期成本。这笔成本会像一个看不见的吸血鬼,日积月累地侵蚀基金的净值。最终你会发现,即使原油的现货价格明明上涨了10%,你的原油ETF可能只涨了2%,甚至不涨反跌。这背后的罪魁祸首,就是展期成本。 因此,理解展期成本是价值投资理念的延伸:你必须真正了解你所投资的标的及其运作机制,而不是只看它的名字。 一只名为“原油基金”的产品,其表现可能与原油本身的价格走势大相径庭。
对于希望获得长期稳健回报的投资者而言,展期成本给我们带来了以下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