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雷是中国最富盛名的投资家之一,高瓴资本 (Hillhouse Capital) 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他被誉为中国价值投资理念最杰出的实践者之一,以其深刻的行业洞察、对长期主义的极致追求以及“重仓中国”的投资策略而闻名。张雷的投资哲学融合了沃伦·巴菲特和查理·芒格的经典价值投资原则,以及大卫·斯文森的机构化投资管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市场的独特性,形成了自己“守正用奇”的独特风格。他不仅是企业的投资者,更常常扮演着“价值共创者”的角色,通过深度赋能,帮助被投企业实现长期价值增长。其代表作《价值》一书,系统阐述了他的投资理念和方法论,是众多投资者的必读书目。
每一个传奇故事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端,张雷也不例外。他的故事并非始于华尔街的喧嚣,而是源于一次改变命运的求学之旅。 1994年,张雷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远赴美国耶鲁大学深造。在耶鲁,他遇到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导师——被誉为“耶鲁财神爷”的大卫·斯文森。斯文森是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的首席投资官,他开创的“耶鲁模式”深刻影响了全球机构投资领域。张雷在捐赠基金实习期间,不仅学到了斯文森的投资哲学精髓,更重要的是,他的人品、才华和对投资的炽热追求,赢得了斯文森的深度信任。 2005年,张雷决定回国创立自己的基金——高瓴资本。在那个中国本土风险投资 (VC) 和私募股权投资 (PE) 尚处萌芽阶段的年代,这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冒险。启动资金从何而来?张雷找到了斯文森,向他阐述了自己“重仓中国”的宏大愿景。斯文森被他的远见和激情打动,毅然决定从耶鲁大学捐赠基金中拨出2000万美元,作为高瓴的创始资本。这笔来自顶级捐赠基金的“种子”,不仅为高瓴的起步提供了弹药,更带来了无价的信誉背书。 手握这笔“巨款”,张雷的第一个重大决策就彰显了他的与众不同。他几乎将所有资金都投向了一家当时刚刚在美国上市不久的公司——腾讯。这个在当时看来近乎疯狂的举动,在日后被证明是一次教科书式的伟大投资,也为张雷和高瓴的传奇拉开了序幕。
“守正用奇”是张雷常常提及的四个字,它精辟地概括了其投资哲学的核心。“守正”是指坚守价值投资的基本原则,做正确而非容易的事;“用奇”则是指在洞察商业本质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特点,采取灵活、创新的投资策略。
张雷是价值投资的坚定信徒,但他并非对巴菲特理论的简单照搬。他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作为一个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兴市场,其商业环境与巴菲特所处的成熟稳定的美国市场有着天壤之别。 因此,张雷的价值投资,更侧重于寻找“变化”中的“不变”。他认为,真正的护城河 (Moat) 不仅仅是品牌、规模或成本优势这些静态的壁垒,更是一种能够动态适应、持续创造价值的“动态护城河”。在中国,最大的“不变”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而最大的“变化”则是科技创新带来的颠覆性力量。因此,高瓴的投资版图,既有像腾讯、京东、美团这样利用科技重塑消费者生活的互联网巨头,也有像百丽国际、格力电器这样通过科技赋能实现转型的传统行业领袖。他关注的是企业能否在时代的洪流中,持续为社会创造价值,这才是他眼中最可靠的价值之源。
张雷的投资组合有一个显著特点:集中、长期、重仓。他从不追求撒胡椒面式的分散投资,而是信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他致力于寻找那些最优秀、能够“改变世界”或“改变行业”的顶尖公司,然后下重注,并长期持有。 这种策略的底气源于他对商业本质的深刻理解。他认为,投资的本质是分享企业价值增长带来的回报。与其在一百家平庸的公司里寻找偶尔的幸运,不如将精力集中在几家真正伟大的公司上,与它们一同成长。
这些案例都体现了张雷的核心思想:投资于拥有伟大格局观的企业家,投资于能够创造长期价值的商业模式。
在投资界,长期主义 (Long-termism) 是一个被频繁提及却极难践行的词汇。而张雷和他的高瓴,是长期主义最忠实的践行者。他曾说:“投资的本质是时间的函数,我们是时间的朋友。” 对高瓴而言,长期主义意味着:
张雷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形容短线投机与长期投资的区别:“有的人是狩猎模式,追逐猎物;有的人是农耕模式,精耕细作。我们希望做农夫,而不是猎人。”
如果说长期主义是张雷投资哲学的“道”,那么“研究驱动”就是其投资决策的“术”。高瓴内部拥有一支庞大的投研团队,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业界堪称典范。 他们的研究方法论极具特色,被张雷概括为“从第一性原理出发,穷尽对商业本质的探索”。
在张雷看来,研究的终极目标,不是预测股价,而是无限接近“真理”,深刻理解一家公司价值创造的来源。 只有在深度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坚定的投资信念,从而在市场喧嚣时保持冷静,敢于重仓,并能长期持有。
理论需要实践来检验。高瓴历史上两次著名的投资,生动地诠释了张雷的投资哲学。
2010年,京东面临严重的资金困境,刘强东四处融资却屡屡碰壁。当时市场主流观点认为京东自建物流的模式太“重”,烧钱太快,前景不明。张雷在与刘强东彻夜长谈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刘强东只想融资7500万美元,张雷却说:“要么你接受我投3亿美元,要么我一分钱都不投。” 张雷的逻辑是,7500万美元只够京东“吊着命”,而3亿美元则能让京东彻底甩开对手,建立起坚不可摧的物流壁垒。这笔投资不仅解了京东的燃眉之急,更在战略上为其注入了强大的信心。投资之后,高瓴还牵线搭桥,促成了腾讯对京东的战略投资,将微信的流量入口开放给京东,完成了“临门一脚”。这完美体现了高瓴“共创价值”的理念——不仅仅是财务投资者,更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合伙人。
2017年,高瓴联合鼎晖投资,斥资531亿港元将曾经的“一代鞋王”百丽国际私有化退市。当时,百丽正深陷于电商冲击和品牌老化的双重困境,被市场普遍视为“昨日黄花”。 然而,张雷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他认为,百丽拥有数万家线下门店和数万名经验丰富的店员,这是巨大的线下流量入口和宝贵的资产,只是缺乏数字化的工具和思维。在控股百丽后,高瓴投入大量资源,对其进行了彻底的数字化改造:
经过几年的改造,百丽成功转型,旗下多个业务分拆上市,创造了惊人的回报。这个案例雄辩地证明,价值不仅存在于新兴行业,更可以通过科技和创新的力量,在传统行业中被重新“激活”和创造。
作为一名普通投资者,我们或许没有高瓴那样的资本和资源,但张雷的投资智慧和原则,依然能为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
张雷的成功,归根结底是对“价值”二字的深刻信仰和不懈追求。对于每一位渴望在投资道路上行稳致远的普通人来说,理解并实践他的这些原则,或许比预测下一次市场的涨跌,要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