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德比尔特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一所位于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的顶尖私立研究型大学。在投资领域,它并非因其学术成就而闻名,而是因其长期表现卓越的大学捐赠基金(Endowment Fund)而成为经典案例。该基金的投资哲学与运作模式,被视为价值投资理念在大型机构资产管理中的成功实践,为个人投资者提供了关于长线思维、逆向布局和资产配置的宝贵启示。它向我们证明,投资的成功并非源于神秘的预测能力,而是建立在理性的框架和坚定的纪律之上。
当人们谈论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常春藤名校时,除了顶尖的学术水平,其富可敌国的大学捐赠基金也同样令人瞩目。这些基金是什么?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所大学的“家族信托”或“万年金库”。它由校友捐赠、投资收益等构成,其核心使命是实现永续经营,为大学的教学、科研、奖学金等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务支持。 在这个星光熠熠的俱乐部里,范德比尔特大学的捐赠基金(以下简称“范德比尔特基金”)虽然不像耶鲁模式(Yale Model)的开创者大卫·斯文森(David Swensen)那样广为人知,但其长期稳健且出色的业绩,使其成为机构投资者和价值投资爱好者们研究的典范。它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一套将价值投资理念深度融入机构运作的系统性成果。 这个模式的奠基人是威廉·“比尔”·斯皮茨(William “Bill” Spitz),他在1985年至2007年担任首席投资官期间,将范德比尔特基金从一个主要投资于传统股债的小型基金,转变为一个采用多元化、全球化配置的现代化投资巨擘。他所建立的投资哲学和文化,至今仍在深刻影响着范德比尔特基金的运作。
范德比尔特基金的投资策略,就像一部为机构投资者谱写的价值投资交响乐。它的核心乐章,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来说,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捐赠基金最独特的优势之一,就是其拥有的永久资本(Permanent Capital)。与需要应对客户随时赎回的共同基金不同,捐赠基金的投资期限几乎是无限的——“永久”。这意味着基金的管理者可以完全不必理会市场的短期波动和每季度的业绩排名压力,从而专注于那些需要长期才能显现价值的投资机会。 这种“以十年、甚至百年为单位”的思考方式,是其能够安然度过数次金融危机并获得丰厚回报的基石。他们不会因为市场一时的狂热而追高,也不会因为一时的恐慌而割肉。
“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这句巴菲特的名言,是范德比尔特基金操作的真实写照。凭借永久资本的优势,他们能够在市场极度恐慌、资产价格被严重低估时,扮演“最后的买家”(Buyer of Last Resort)的角色。 在2008年金融危机最深重的时候,当许多投资者在流血抛售资产时,范德比尔特基金和其他顶尖捐赠基金却在有纪律地“再平衡”其投资组合——卖出表现相对较好的债券,买入被打折出售的股票和其他风险资产。这种逆向操作,为日后的强劲反弹播下了种子。
大多数投资者偏爱流动性好的资产,比如可以随时买卖的股票和债券。但范德比尔特基金反其道而行之,将大量资金配置于流动性较差的另类资产,例如私募股权(Private Equity)、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房地产和自然资源等。 为什么?因为他们深知,承担“无法随时变现”的风险,能够获得一种额外的回报补偿,这在金融学上被称为“非流动性溢价(Illiquidity Premium)”。这就像购买一张不能退改签的特价机票,你放弃了灵活性,但换来了更低的价格。对于一个不需要在短期内动用资金的永久基金来说,这笔交易非常划算。
翻开范德比尔特基金的资产配置图,你会发现其绝大部分资产都投向了“股权类”资产,无论是公开市场的股票,还是非公开市场的私募股权。这种配置背后,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股权文化”(Equity Culture)。 他们相信,从长远来看,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增长,最终会体现在优秀企业的所有权价值上。因此,投资的本质不是预测股价的短期波动,而是以合理的价格买入并长期持有优秀企业的股权,分享企业成长带来的价值。这与价值投资“将股票视为企业所有权凭证”的核心思想完全一致。
我们不是掌管百亿美元的基金经理,但范德比尔特大学捐赠基金的成功之道,依然能为我们的投资之旅点亮明灯。
范德比尔特大学,这个在投资辞典中显得有些“另类”的词条,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所大学,更是一种投资智慧的象征。它的捐赠基金告诉我们,成功的投资更像是一场心智的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它不需要你跑得最快,但需要你有明确的方向、坚定的步伐和持久的耐力。 通过理解和实践这些源自顶尖机构的、朴素而深刻的价值投资原则,每一位普通投资者,都有机会为自己建立起一份能够传世的“财富捐赠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