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梅松(Lai Meisong),中国快递物流行业的标志性人物,中通快递(ZTO Express)的创始人兼董事长。他并非中国快递业的开创者,却是后来居上、将中通快递打造为全球业务量最大快递公司的关键掌舵人。与行业内其他叱咤风云的创始人不同,赖梅松以其独特的“利益共享”商业模式和极为低调务实的行事风格著称。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研究赖梅松不仅是研究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更是深入剖析一个通过精妙的制度设计,构建起宽阔且深厚护城河的经典商业案例。他的创业与经营哲学,为我们理解什么是真正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如何识别卓越的管理层提供了生动的教材。
在中国快递行业的版图上,浙江桐庐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圣地”。中国最主要的几家民营快递公司——申通快递、圆通速递、韵达股份以及中通快递的创始人都来自这里,他们被合称为“桐庐帮”。然而,在这个江湖里,赖梅松和他的中通快递,是不折不扣的“后来者”。
故事始于1993年,当申通创始人聂腾飞开创中国现代民营快递的先河时,赖梅松还在杭州的一家工厂里做着管理工作。随后的几年里,申通、圆通、韵达等“三通一达”中的先行者们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编织起了各自的网络,抢占了市场先机。 直到2002年,当快递市场已是一片红海,竞争日趋白热化之时,32岁的赖梅松才与几位同乡合伙,共同创办了中通快递。在当时看来,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先行者们已经构筑了强大的网络和品牌认知,中通作为一个新兵,无异于在巨头林立的战场上,拿着小米加步枪,挑战装备精良的正规军。然而,正是这种“后发”的身份,让赖梅松得以更冷静地观察、学习和反思,最终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赖梅松的个人经历颇具传奇色彩。他出生于桐庐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初中毕业后便学了木匠手艺。这段经历磨练了他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品格。用他自己的话说:“木工的活,来不得半点马虎,一榫一卯,都要精准。”这种对细节和品质的极致追求,后来被他完美地应用到了对快递网络的管理之中。 在创立中通之前,赖梅松的商业履历并不显赫,他做过木材生意,开过工厂,但都未取得巨大的成功。然而,这些经历让他对商业世界的残酷与现实有了深刻的理解,也让他更懂得如何与人合作、如何管理人心。他身上没有学院派的条条框框,却充满了来自草根实践的商业智慧。这种从底层摸爬滚打出来的经验,让他更接地气,也让他设计的商业模式更能切中一线从业者的痛点和需求。
中通成立之初,面临着缺钱、缺人、缺资源的窘境。赖梅松深知,如果完全复制先行者的“加盟制”模式,中通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吃土。他必须创新。 当时,快递行业的普遍模式是“强总部、弱网点”的松散加盟制。总部负责品牌和干线运输,加盟商各自为战,负责“最后一公里”的收派。这种模式虽然扩张快,但网点与总部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网络稳定性也差。 赖梅松的反思是:网络的根本在于人,只有让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都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这个网络才能坚不可摧。 基于此,他开启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的核心,也正是他后来被称为“价值投资密码”的关键所在。
对于投资者而言,一家公司的商业模式和管理层品质是决定其长期内在价值的两大基石。赖梅松和他的中通,在这两方面都提供了教科书级别的范例。
如果说沃伦·巴菲特最看重的是企业的“护城河”,那么赖梅松亲手为中通挖出的这条护城河,就是其独创的“联邦合伙制”或称“利益分享”模式。
赖梅松对传统加盟制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造。他不仅仅是让加盟商“加盟”,更是邀请他们“入股”。
这个模式的威力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正向循环:
这道由“利益”和“信任”构建的护城河,看不见摸不着,却远比单纯的技术壁垒或品牌优势更为坚固。竞争对手可以复制中通的路线,可以购买同样的飞机和货车,却极难复制这套深入骨髓的、基于人性的组织文化和利益分配机制。
正是得益于这套高效的系统,中通在成本控制上做到了行业极致。根据财报数据,中通的单票成本常年保持在行业最低水平。这并非单纯依靠“压榨”,而是源于系统性的效率提升。 例如,全网的加盟商因为是“自己人”,更愿意配合总部的线路优化、数据打通和自动化升级。这种上下同欲的执行力,是其他松散联盟式快递公司难以企及的。对于投资者来说,持续的低成本和高效率,正是一家公司长期盈利能力的最可靠保障。
如果说商业模式是公司的“硬件”,那么创始人就是公司的“灵魂”。赖梅松的个人特质,深深地烙印在了中通的企业文化之中。
关于赖梅松“抠门”的故事在业内流传甚广。据说他出差常坐经济舱,对公司的各项开支都精打细算。但这并非吝啬,而是一种对股东价值最大化的极致负责。他曾说:“我们今天花的每一分钱,都是股东和员工的,不能浪费。” 这种朴素的价值观,反映的是一种深刻的长期主义思想。他不追求表面的奢华和短期的排场,而是将节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投入到最能创造长期价值的地方——技术研发、自动化设备、基础建设和人才激励。这种务实的作风,正是本杰明·格雷厄ມ所推崇的“安全边际”思想在企业经营中的体现:永远为未来留足弹药,不把公司的命运寄托在虚无缥Miao的繁荣之上。
中通上市时,赖梅松的个人持股比例在“桐庐帮”大佬中是最低的。这并非他能力不行,恰恰相反,这正是他最大的智慧。他将大量的股份分散给了管理团队和核心加盟商。 这种“财散人聚”的哲学,与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所强调的“主人翁精神”不谋而合。赖梅松深知,一个伟大的企业,不可能只靠一个超级英雄,而是需要一个英雄的团队。通过股权分享,他将个人的梦想,变成了一群人的共同事业。这种去中心化的赋能管理,让中通的组织充满了活力和韧性,也避免了“关键人风险”。对于投资者而言,一个不过分依赖创始人的、拥有强大集体领导力的公司,其长期确定性无疑更高。
研究赖梅松和中通快递的成功之道,普通投资者可以获得以下几点宝贵的启示:
赖梅松,这位从木匠成长起来的“快递之王”,用自己的实践为价值投资理论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中国样本。他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却用一套精巧的制度设计,将一群平凡的人凝聚成了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最成功的商业,往往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创造一个“共建、共享、共赢”的生态系统。对于寻找长期价值的投资者来说,找到像赖梅松这样既能精明地“算账”,又能慷慨地“分钱”的企业家,或许就等于找到了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