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保率 (Lapse Rate),是衡量保险公司保单持续有效性的关键指标。它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投保人主动终止保险合同(即“退保”)或因未缴纳保费而导致保单失效(即“失效”)的保单数量,占该时期总有效保单数量的比例。 简单来说,退保率就像是衡量保险公司“客户流失率”的一张成绩单。它不仅反映了客户对保险公司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与忠诚度,更深刻地揭示了公司经营的健康状况和未来的盈利能力。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读懂退保率,就如同获得了一面透视保险公司内在价值的“照妖镜”。
想象一下,你开了一家健身房,招募会员需要花费不菲的广告费和销售提成。如果大量会员在第一个月后就“退卡”,你不仅赚不到钱,甚至连前期的投入都收不回来。保险公司的生意也是同理,退保率就是那把悬在利润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保险公司销售一张新保单,通常需要支付高昂的前期费用,比如给代理人的佣金、核保和出单的行政成本等。这些成本需要靠未来几年收取的保费来逐步摊销和覆盖。 如果客户过早退保,尤其是在保单生效后的头一两年内,保险公司很可能还没收回初始成本,这笔生意就从“未来的利润”变成了“眼前的亏损”。因此,过高的退保率会严重侵蚀公司的盈利能力,并使得其新业务价值(衡量新保单未来利润的指标)大打折扣。一个持续漏水的“保费池子”,是无法积累起财富的。
退保率的高低,也是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一面镜子。
因此,一家长期保持较低退保率的公司,通常意味着它拥有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更规范的销售队伍和更优质的客户服务,其增长也更为健康和可持续。
看到退保率数据,投资者不能只满足于看个热闹,而要学会看懂门道。
单独看一个季度的退保率是5%还是3%意义不大,关键在于比较。
在退保率的众多相关指标中,有一个特别值得价值投资者关注,那就是13个月继续率 (13-Month Persistency Rate)。 这个指标衡量的是,新签发的保单在经过12个月后,客户是否愿意缴纳第二年的保费,使其继续有效。它是退保率的反向指标(继续率 = 1 - 失效率),更是检验保单质量,尤其是销售行为是否规范的“黄金标准”。一个高的13个月继续率(例如90%以上),是公司拥有忠诚客户群和健康商业模式的有力证据。
对于信奉价值投资的普通投资者来说,退保率提供了超越财务报表表面数字的深刻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