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逐项扣除 (Sum-of-the-parts, SOTP)

逐项扣除 (Sum-of-the-parts, SOTP),又称“分部加总估值法”,是一种给公司估值的方法,尤其擅长对付那些业务庞杂的“商业帝国”——也就是集团公司。它的核心逻辑非常直观:与其囫囵吞枣地给整个公司一个统一的估值,不如像拼乐高一样,先把公司拆分成几个独立的业务板块,分别给每个板块估值,最后再把这些价值加起来。这个总和,就是公司的整体企业价值。最关键的一步,是从这个总价值中扣除公司的净负债等项目,得出股东真正拥有的股权价值——这或许也是“逐项扣除”这个名字里“扣除”二字的由来。这种“化整为零,再聚零为整”的思路,是价值投资者挖掘潜在价值的有力工具。

核心思想:先拆解,再求和

想象一下你要给一个大型超市估价。这家超市里既有利润微薄但走量的大米白面区,也有利润丰厚的高档烘焙坊,还有一块对外出租的场地。你会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它们吗?显然不会。 逐项扣除法就是这个道理。它认为,一个多元化的公司,其不同业务的增长潜力、风险和盈利能力千差万别,用单一的估值指标(比如统一的市盈率)去衡量,就像用一把尺子同时量身高和体重,结果必然不准确。 正确的做法是:

这个过程,就是逐项扣除法的精髓——精准打击,各个击破

为什么要用逐项扣除法?

当一家公司的业务跨度太大,投资者很难看清其真实价值时,逐项扣除法就成了“照妖镜”。 假设一家公司(我们叫它“跨界科技”)旗下有两块业务:

如果市场简单地将“跨界科技”看作一家传统制造公司,可能会给它一个整体8倍的估值,这显然低估了其人工智能业务的巨大潜力。而通过逐项扣除法,我们可以分别对A和B业务应用其行业应有的估值倍数,从而得出一个更接近其内在价值的数字,帮助我们发现这种被市场“误判”的机会。

“逐项扣除”三步走

实际操作中,使用逐项扣除法通常遵循以下步骤:

  1. 第一步:识别并拆分业务板块。

仔细阅读公司的财务报告(特别是“分部报告”部分),识别出所有可以独立核算的业务单元。这可能包括不同的产品线、不同的地理区域,甚至是尚未盈利但有巨大潜力的子公司。

  1. 第二步:为每个板块选择合适的估值方法并计算价值。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考验功力的一步。你需要为每个业务板块找到可比的上市公司,并运用最适合它的估值工具。

  1. 第三步:加总与调整,得出最终股权价值。

将所有业务板块的价值和非经营性资产的价值相加,得到总的企业价值。然后,进行关键的“扣除”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