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陈向东

陈向东,中国知名企业家,在线教育公司跟谁学(后更名为高途)的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他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和争议性的人物,其人生履历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商业教科书。从贫寒农家子弟到新东方的二号人物,再到独立创业,带领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身价一度暴涨至千亿级别。然而,他最为投资界所津津乐道的,是其公司在2020年至2021年间,遭遇了史上最密集的做空机构轮番攻击,却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史诗级“轧空”大戏。陈向东和他的公司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资本市场的狂热、残酷与非理性,为所有普通投资者提供了关于企业创始人、市场情绪、商业模式和宏观风险的深刻教训。

从乡村教师到百亿富豪的传奇

一个人的过往经历,往往塑造了其经营企业的底层代码。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分析一家公司的创始人,就如同考古学家研究地层,能挖出许多关于企业文化和未来走向的线索。陈向东的经历,堪称一部励志电影。

早年经历与新东方岁月

陈向东的起点非常低。1971年,他出生于河南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他考上大学,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然而,安稳的教职并未锁住他那颗渴望改变命运的心。1999年,他的人生迎来了重大转折点——加入了当时正如日中天的新东方。 在新东方,陈向东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和管理才华。他从一名普通的GRE逻辑老师做起,凭借出色的业绩一路晋升,创建了武汉新东方学校并担任校长,最终升任集团执行总裁,成为仅次于创始人俞敏洪的二号人物。这段长达15年的经历,不仅让他积累了深厚的教育行业经验和人脉资源,更重要的是,塑造了他坚韧、自信甚至有些“强悍”的行事风格。这段“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经历,为他日后在资本市场的惊涛骇浪中选择“正面硬刚”埋下了伏笔。

创办“跟谁学”:点燃在线教育战火

2014年,43岁的陈向东选择离开舒适区,从新东方辞职,投身于当时方兴未艾的在线教育浪潮,创办了“跟谁学”。最初,公司定位为教育领域的O2O平台,试图连接老师与学生,但模式很快被证明走不通。 体现优秀企业家特质的时刻到来了。陈向东果断调整航向,将业务重心聚焦于K-12(从幼儿园到12年级)在线大班课。这一转型踩中了市场的风口。凭借名师效应和高效的运营,“跟谁学”的业绩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并于2019年6月成功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成为国内首家规模化盈利的在线教育上市公司。上市之后,公司股价一路高歌猛进,陈向东的个人财富也随之水涨船高,一度跻身中国富豪榜前列。然而,他或许没有想到,一场史无前例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史诗级逼空:与空头的15次对决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陈向东和“跟谁学”的故事,最精彩、最值得复盘的,无疑是这场与华尔街顶级做空机构的世纪大战。这不仅是一场商业攻防战,更是一堂生动的金融市场心理学课程。

空头狙击的开始

所谓做空(Short Selling),简单来说,就是一群专业的投资者(做空机构)认为某家公司的股价过高,未来会下跌。他们会先从市场上借来这家公司的股票卖掉,等股价真的下跌后,再以更低的价格买回来还掉,赚取中间的差价。为了让股价下跌,他们通常会发布详尽的“做空报告”,列举公司的种种“罪状”,如财务造假、业务数据造假等。 从2020年2月开始,一场针对跟谁学的“围猎”开始了。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包括灰熊研究(Grizzly Research)、香橼研究(Citron Research)、浑水(Muddy Waters Research)以及匿名机构在内的多家知名做空机构,先后发布了多达15份做空报告。这些报告措辞严厉,指控跟谁学存在大规模财务造假,称其高达70%甚至90%的收入是伪造的,用户数量也严重夸大。 对于任何一家上市公司而言,这都是毁灭性的打击。通常情况下,被浑水这样的顶级机构盯上,股价不死也得脱层皮。

陈向东的“硬刚”与股价的“魔幻”

面对排山倒海般的质疑,陈向东展现出了他性格中强悍的一面。他没有选择沉默或回避,而是在社交媒体上高调回应,言辞激烈地驳斥所有指控,并反复强调对公司业务的绝对信心。 更关键的行动是,他用真金白银表达了态度。在公司股价因做空报告而波动时,陈向东多次宣布个人增持公司股票。这种创始人回购或增持的行为,在价值投资中被视为一个强烈的积极信号,因为它表明最了解公司内情的人认为当前股价被低估了。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整个华尔街都大跌眼镜。跟谁学的股价非但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暴跌,反而在一次次做空打击后,走出了一波“魔幻”的上涨行情。股价从几十美元一路飙升,在2021年初一度达到了接近150美元的历史高点。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经典的轧空(Short Squeeze)。做空者借入股票卖出,如果股价不跌反涨,他们的亏损在理论上是无限的。当股价持续上涨,达到他们无法承受的亏损点时,就必须被迫买入股票来平仓(即“还券”),以停止亏损。这种被迫的买入行为,进一步推高了股价,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导致更多做空者爆仓,场面如同挤压柠檬一样,将空头们的资金全部“榨干”。陈向东的强硬态度和公司的持续增长预期,吸引了大量看多的投资者涌入,最终形成了对空头的“围剿”,上演了资本市场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潮水退去:从巅峰到谷底

如果故事到此为止,那将是一个完美的创业英雄战胜华尔街恶龙的童话。然而,现实远比戏剧更残酷。战胜了空头的陈向东,却没能抵挡住来自基本面和宏观环境的“降维打击”。

“双减”政策的致命一击

正当市场沉浸在“轧空”狂欢中时,一个决定整个行业命运的黑天鹅事件降临了。2021年7月,中国政府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即著名的“双减”政策。 这份文件彻底改变了K-12教育培训行业的底层商业逻辑。政策规定,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且必须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这相当于直接宣告了所有上市K-12教培公司的“死刑”。 政策风险,是所有投资中最难以预测、也最具毁灭性的风险之一。对于高途跟谁学已于2021年4月更名)而言,这意味着其核心业务的根基被瞬间抽空。公司的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在一夜之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股价应声而落,从百元高位一路雪崩,跌至个位数,跌幅超过98%。之前在“轧空”大战中赚得盆满钵满的投资者,如果未能及时离场,瞬间就被深度套牢。

Archegos爆仓事件的催化

“双减”政策落地前,另一起事件也加速了高途股价的崩溃。2021年3月,一家名为Archegos Capital Management的家族办公室因使用过高杠杆导致爆仓,其持有的包括高途在内的多只中概股股票被投行强制平仓。这导致了高途股价在短期内出现断崖式下跌,成为了压垮骆驼的又一根稻草,也暴露了市场上由高杠杆带来的潜在系统性风险。

投资启示录

陈向东和高途的这段过山车般的经历,为我们普通投资者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战案例。它几乎涵盖了投资中可能遇到的所有关键要素:优秀的创始人、激烈的市场博弈、颠覆性的技术浪潮、毁灭性的政策风险以及金融杠杆的魔力与毁灭力。

创始人是核心资产

沃伦·巴菲特曾说,他投资的是杰出的企业和杰出的管理者。陈向东的案例完美诠释了创始人的重要性。在面对空前猛烈的做空攻击时,他的坚定、自信和果断增持,成为了凝聚投资者信心的“定海神针”,是触发“轧空”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分析一家公司时,研究其创始人的品格、能力和格局,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警惕叙事,回归常识

“硬刚华尔街空头”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故事。在市场情绪高涨时,这种“叙事”的力量是巨大的,甚至可以暂时压倒基本面。然而,投资的最终归宿是商业常识。高途的商业模式建立在K-12学科培训的政策红利之上,一旦政策环境发生根本性逆转,再动听的故事也无济于事。投资者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区分开激动人心的“市场故事”和企业赖以生存的“商业现实”。

理解“能力圈”与“黑天鹅”

“双减”政策对于绝大多数投资者来说,都是其能力圈(Circle of Competence)之外的黑天鹅事件。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投资那些受政策影响巨大的行业(如教育、医药、金融等)时,必须给予极高的风险溢价。如果你不具备深入理解和预判宏观政策走向的能力,那么最好的选择可能就是避开这些领域。守住自己的能力圈,承认“我不知道”,是投资中最重要的美德之一。

做空是高风险游戏

高途的“轧空”大戏,是教科书级别的风险教育课。它告诉我们,即使你认为一家公司基本面有问题,甚至可能存在欺诈,做空它依然是极其危险的。因为在短期内,市场可以完全不讲道理。“市场保持非理性的时间,可以比你保持不破产的时间更长。” 这句投资格言在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应极力避免参与做空这样的高风险博弈。

价格与价值的终极回归

这个案例完美演绎了投资大师本杰明·格雷厄姆的经典比喻:“短期来看,市场是一台投票机;但长期来看,它是一台称重机。” 在与空头博弈的阶段,高途的股价反映的是市场多空双方的情绪和力量对比(投票);而当“双减”政策出台后,股价最终回归到其被重新定义的、大幅缩水的内在价值(称重)。一切短期的喧嚣终将过去,决定股价长期走势的,永远是企业自身的价值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