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权除息 (Ex-dividend and Ex-right),是投资者在买卖股票时一定会遇到的两个概念。想象一下,你买了一块代表公司价值的大蛋糕。除息,就好比店家从这块蛋糕上切了一小块奶油(现金)直接分给你,为了公平,这块大蛋糕的标价自然要减去这块奶油的价值。而除权,则是店家把你的那份蛋糕切成了更多、但更小的块数(送你新股),你手上的蛋糕块数变多了,但总分量没变。在股票市场,除权除息就是这样一个为了确保交易公平,而在公司分红送股后,对股价进行相应下调的技术性安排。它反映了公司股东权益的变化,确保在股权登记日之后买入股票的新股东,不会为自己没能享受到的权益买单。
一家公司赚钱后,通常有两种选择:一是把利润留存下来,用于公司再投资发展,我们称之为“留存收益”;二是将部分利润以各种形式回馈给股东。这种回馈,就是除权除息的“缘起”。
这个过程的核心是维持公平。如果没有除权除息,那么在公司宣布分红后,就会有人专门等到分红前一天买入,第二天拿到分红后立刻卖出,凭空套利。除权除息机制杜绝了这种可能性,保证了无论何时入场,投资者面对的都是一个公允的价格。
虽然常被连在一起说,但除权和除息在形式上略有不同。
除息是针对公司派发现金红利的行为。流程通常是这样的:
举个例子:A公司股价为20元,宣布每股派息1元。那么在除息日当天,它的开盘参考价就会变成 20 - 1 = 19元。
除权主要针对送股和配股。
无论是除息还是除权,核心逻辑都是确保股东的总资产在执行前后保持不变。你得到的现金或新股票,恰好等于股价中被“除掉”的那部分价值。
虽然交易所会自动计算,但了解其原理能让你更深刻地理解市场。这里是两个最常见的简化公式:
如果一家公司既分红又送股,计算会更复杂一些,但原理不变:从总市值中先减去分掉的现金,再除以新的总股本。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看透现象背后的本质至关重要。
除权除息本身并不创造任何价值。它仅仅是一次资产的内部转移——要么是从公司的口袋(净资产)转移到你的口袋(现金),要么是把你持有的一张“大面额钞票”(高股价)换成了几张“小面额钞票”(低股价+更多股份)。在除权除息完成的那一瞬间,你的总财富并没有增加一分钱。 因此,那种在除息前几天买入股票,以期获得分红的行为,被称为“抢权”,在价值投资者看来是一种毫无意义的投机。因为你得到的分红,早已在你买入的股价中付过费了。
除权除息真正的看点,发生在之后。
作为一名理性的投资者,我们应该这样看待除权除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