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漫步假说 (Random Walk Hypothesis) 是金融学中一个赫赫有名又时常引发争议的理论。简单来说,它认为股票市场的价格变动是完全随机的,就像一个蒙着眼睛的醉汉在广场上行走,你无法根据他上一步的位置,准确预测出他下一步会迈向何方。因此,任何基于历史价格、交易量等数据来预测未来股价走势的尝试,无论是复杂的图表分析还是简单的寻找规律,最终都将是徒劳的。这个假说构成了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石之一,并与著名的有效市场假说紧密相连,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市场行为和投资策略的理解。
为了理解这个看似高深莫测的假说,让我们先来认识一对奇特的散步组合:一个醉汉和他的小狗。 想象一下,在一个周末的傍晚,一个喝得酩酊大醉的醉汉正摇摇晃晃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他的目标是家的方向,所以从长远来看,他的路径是朝着一个大致确定的方向前进的。这个醉汉,就代表了一家公司的内在价值或者说基本面。公司的内在价值是由其盈利能力、资产状况、行业前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虽然会波动,但长期趋势是相对稳定和可以分析的。 现在,再来看看他身边那只活泼的小狗。它被一根长长的伸缩狗绳牵着,围绕着主人前后左右、东奔西跑。它时而兴奋地冲到主人前面很远,时而被路边的野花吸引而落在后头,时而又绕着主人转圈。小狗的每一步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你根本无法预测它下一秒会出现在哪里。这只上蹿下跳的小狗,就象征着公司的股票价格。 这个比喻精妙地揭示了随机漫步假说的核心思想: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这个比喻的启示是:我们的工作不是去预测小狗的下一步动向,而是要专注于判断那个醉汉主人的健康状况和他前进的方向。
随机漫步这个概念并非始于金融界,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物理学。植物学家罗伯特·布朗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水中的花粉颗粒在进行着永不停止、毫无规律的“之”字形运动,后人将其命名为布朗运动。 1900年,法国数学家路易·巴舍利耶在其博士论文《投机理论》中,天才地首次将这种随机过程的数学模型用于分析巴黎股市的期权价格,他发现商品价格的波动与布朗运动惊人地相似。不幸的是,这篇超越时代的论文被埋没了半个多世纪。直到20世纪6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等学者重新发现了巴舍利耶的成果,并将其发扬光大,随机漫步假说才正式成为主流金融理论的一部分。
随机漫步假说的逻辑链条非常清晰,它建立在一个关键前提之上:市场是高效的。
因此,今天的收盘价已经包含了所有已知的、公开的信息。未来的价格变化,将只取决于明天出现的、今天无法预知的新信息。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达就是: 明日价格 = 今日价格 + 随机的、不可预测的波动 这意味着,基于历史价格数据(如K线图、各种指标)来预测未来的技术分析,在随机漫步假说看来,就如同研究一个醉汉过去的脚步来预测他下一步的方向一样,是无效的。
随机漫步假说与有效市场假说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EMH) 是一对孪生兄弟,后者根据市场对信息反映的效率程度,将市场分为了三种形态,这也对应了随机漫步的三种“强度”:
大多数学者和投资者认为,现实中的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接近于弱式和半强式有效市场之间。
听到这里,很多价值投资者可能会感到困惑甚至反感。如果市场是随机且有效的,那沃伦·巴菲特、本杰明·格雷厄姆等投资大师的长期成功又该如何解释?难道价值投资的基石——通过分析公司基本面来寻找被低估的股票——是错的吗? 答案是:随机漫步假说非但不是价值投资的敌人,反而是价值投资策略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底层逻辑之一。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伯顿·马尔基尔在其畅销书《漫步华尔街》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让一只蒙着眼睛的猴子向一份财经报纸的股票版面投掷飞镖,以飞镖落点选出的股票组合,其长期表现可能会和由专业基金经理精心挑选的投资组合不相上下。 这个略带讽刺的比喻,并非否定专业知识的价值,而是强调在随机漫步的市场中,想要通过频繁交易、精准择时来持续稳定地战胜市场平均水平是何其困难。它狠狠地打击了那些声称能预测市场、并收取高额管理费的“市场专家”。
价值投资大师们从不屑于预测市场短期的涨跌,他们恰恰是利用了市场的短期“随机性”和“无效性”。
价值投资者的工作,不是去预测“市场先生”明天是高兴还是沮丧,而是在他报出愚蠢的低价时(股价远低于内在价值),冷静地从他手中买入;在他极度亢奋、报出天价时,把自己的股份卖给他。价值投资者利用市场的短期随机性,而非预测它。
随机漫步假说给价值投资者的不是一盆冷水,而是一张清醒的地图,指引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随机漫步假说这个看似复杂的理论,最终可以归结为几条朴素而实用的投资智慧:
归根结底,随机漫步假说并未宣判投资的死刑。恰恰相反,它像一位严厉的老师,告诫我们避开投机的陷阱,转而走上基于商业逻辑和常识的价值投资之路。它让我们明白,投资的真谛不在于预测不可预测的未来,而在于应对不可预测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