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 (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 是一部由苏格兰记者查尔斯·麦基(Charles Mackay)在1841年首次出版的经典著作。它并非一本直接教你如何选股的投资手册,而更像是一部生动的“人类非理性行为编年史”。该书通过详尽描绘历史上著名的三大经济泡沫,以及其他各种群众性狂热现象,深刻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在群体情绪的裹挟下,个体的理智是多么脆弱,而市场又是如何周期性地被贪婪与恐惧所驱动,从狂热的巅峰跌入绝望的深渊。对于信奉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而言,这本书是理解市场情绪、认识人性弱点、并最终建立独立思考能力的必读之作,其重要性甚至被沃伦·巴菲特等投资大师反复提及。
查尔斯·麦基用他生花妙笔,为我们再现了历史上几场最令人瞠目结舌的集体疯狂。这些故事读起来如同小说般引人入胜,但其背后蕴含的投资教训却足以让每一位市场参与者警醒。
你愿意用一套房子去换一株花吗?在17世纪的荷兰,这并非天方夜谭,而是真实上演的疯狂。 当时,一种来自土耳其的奇异花卉——郁金香,在荷兰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投机泡沫。最初,郁金香只是贵族和富商花园里的珍品,但随着需求的激增,其价格开始脱离实际价值,一路飙升。一些稀有品种,如“永远的奥古斯都”,其价格甚至超过了阿姆斯特丹运河边最豪华的宅邸。 狂热很快蔓延到社会各阶层,从水手到女仆,人人都梦想着通过倒卖郁金香球茎一夜暴富。人们交易的甚至不再是真实的球茎,而是一纸期货合约,承诺在未来某个时间交付。市场完全被“下一个人会出更高价格”的预期所主宰,这就是典型的博傻理论(Greater Fool Theory)——自己是不是傻瓜不重要,只要能找到一个更大的傻瓜接盘就行。 然而,没有只涨不跌的资产。当一个清醒的信号(或许只是一个无人接盘的卖单)出现时,恐慌瞬间取代了贪婪。价格雪崩式下跌,无数人的财富在短短几周内化为乌有,荷兰经济也因此遭受重创。
如果说郁金香狂热是民间的自发行为,那么18世纪初英国的南海泡沫则是一场由国家信用背书、社会精英深度参与的集体迷幻。 南海公司(The South Sea Company)成立于1711年,它向英国政府提出了一个宏伟的计划:承接全部国债,作为交换,政府授予其对南美洲的贸易垄断权。这个故事听起来无比诱人——有国家信用作保障,有海外贸易的无限前景。一时间,南海公司的股票成了最炙手可热的投资品。 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整个英国都为之疯狂。就连当时最伟大的科学家艾萨克·牛顿也深陷其中,先是小赚一笔后离场,但眼看股价继续疯涨,又忍不住在高位全仓杀入,最终在泡沫破裂时亏损惨重,留下了那句著名的感叹:“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却无法预测人性的疯狂。” 在南海公司的示范效应下,各种光怪陆离的“泡沫公司”也应运而生,有的公司集资目的竟然是“为了一个伟大但无人知晓的事业”。人们根本不关心公司做什么,只关心股票明天会不会涨。最终,当公司无法兑现其虚幻的承诺时,信任链条断裂,股价一泻千里,给英国社会留下了深刻的创伤。
与南海泡沫几乎同时,法国也上演了一出由金融天才约翰·劳(John Law)导演的密西西比计划。劳通过控制法国的中央银行,大量发行纸币,然后用这些钱推动其密西西比公司(该公司垄断了法国北美殖民地的贸易)的股价。 在无限量货币超发的刺激下,公司股价在短时间内暴涨数十倍,巴黎街头诞生了无数“百万富翁”。人们相信,遥远的路易斯安那遍地黄金,公司的财富取之不尽。然而,这一切都建立在纸币信用和大众幻想之上。当部分投资者开始试图将纸币兑换成黄金,而银行储备不足时,恐慌爆发,股价和纸币体系双双崩溃,约翰·劳仓皇出逃,法国经济陷入长期萧条。
《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虽然写于近两百年前,但它揭示的人性弱点和市场规律却从未改变。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讲述历史,不如说是在提供一套应对市场非理性的思想武器。
价值投资的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提出了一个绝妙的比喻——市场先生(Mr. Market)。他将市场想象成一个情绪极不稳定的商业伙伴。
格雷厄姆教导我们,聪明的投资者不应被市场先生的情绪所感染。你不必每天都和他交易。相反,你应该利用他的情绪波动。当他因狂热而报出高价时,你可以考虑卖出;当他因恐慌而报出“跳楼价”时,正是你买入优质资产的好机会。这本书中的历史泡沫,就是市场先生“躁狂症”发作的极致表现。
书中的每一个悲剧,根源都在于人们放弃了独立思考,选择随波逐流。看到邻居炒郁金香发了财,自己便按捺不住;听到权贵们都在买南海股票,便觉得一定万无一失。 沃伦·巴菲特的名言——“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正是对这种独立精神的最好诠释。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极难,因为它要求投资者违背人类渴望群体认同的本能。 要做到独立思考,就必须:
如何才能在疯狂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杰明·格雷厄姆给出的答案是:安全边际(Margin of Safety)。 安全边际的核心思想很简单:用五毛钱的价格,去买一块钱的东西。也就是说,你支付的价格要显著低于你估算的资产内在价值。这个差额,就是你的保护垫。
在郁金香狂热的顶峰,买入者没有任何安全边际可言,他们是在用两块钱、甚至十块钱的价格,去买一块钱(甚至价值更低)的东西,其结局早已注定。
投资南海公司的英国人,有多少真正了解南美贸易的风险与收益?投机郁金香的荷兰人,又有多少是真正的园艺专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投资的唯一理由就是“它在涨”。 巴菲特和他的搭档查理·芒格反复强调能力圈(Circle of Competence)的重要性。一个投资者不需要了解所有行业,但必须对自己投资的领域有深刻的理解。
坚守能力圈,可以让你免受热门概念和复杂故事的诱惑,因为你无法被自己不懂的东西所欺骗。这正是抵御“大众幻想”侵袭的有效免疫系统。
从17世纪的郁金香,到21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再到近年来一些加密货币或“模因股”(Meme Stocks)的狂潮,技术的形式在变,交易的资产在变,但驱动这一切的群体心理却惊人地相似。贪婪、恐惧、嫉妒、从众……这些深植于人性的东西,构成了市场永恒的戏剧。 《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就像一面历史的镜子,它照见的不仅是过去的荒唐,更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可能存在的非理性冲动。对于一个立志成为成功价值投资者的普通人来说,阅读这本书的意义,远不止于了解几个有趣的金融故事。它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投资不仅是一场关于数字和分析的游戏,更是一场关于情绪控制和人性洞察的修行。在下一次市场狂热或恐慌来临时,请务必回想一下那些为了一朵花而倾家荡产的荷兰人,这或许能帮助你保持一份宝贵的清醒与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