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饿了么

饿了么 (Ele.me),这个名字对于活在智能手机时代的我们来说,几乎与“午餐吃什么”这个宇宙级难题划上了等号。它不仅仅是一个手机应用,更是一段浓缩了中国互联网江湖十年风云的传奇故事。从定义上讲,饿了么是中国领先的在线外卖与即时配送平台,也是一个庞大的本地生活服务入口。它最初由一群充满激情的大学生创立,在资本的催化下,经历了残酷的“烧钱大战”,最终被科技巨头阿里巴巴收入麾下,成为其新零售和本地生活战略中的核心棋子。饿了么的“前世今生”,对于我们价值投资者而言,就像一本内容丰富的教科书,里面写满了关于商业模式、护城河、竞争格局和企业估值的生动案例。

饿了么的“前世今生”:从创业明星到阿里棋子

想要读懂一家公司,最好的方式就是回顾它的历史。饿了么的故事,充满了戏剧性,也充满了值得我们投资者深思的启示。

梦开始的地方:校园里的“外卖英雄”

时间回到2008年的上海交通大学宿舍,张旭豪和他的伙伴们正被一个简单而普遍的痛点困扰:深夜饿了,想吃点东西,却不知道该给哪家餐厅打电话,更别提菜单了。他们敏锐地嗅到了商机——如果能把附近餐厅的菜单都集合到一个网站上,让大家在线下单,那该多方便! 于是,“饿了饿”网站(饿了么的前身)诞生了。这便是最朴素的商业模型:发现一个真实存在的问题,并用创新的方式去解决它。 这是所有伟大企业的起点,也是我们价值投资者在分析一家公司时,首先要考察的基石——它到底为社会创造了什么价值?饿了么的早期价值,就是为学生和餐厅老板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提高了交易效率。这门生意,根植于最基本的需求,有着天然的生命力。

“百团大战”的幸存者与搅局者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支付的兴起,外卖行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一时间,资本蜂拥而入,赛道上挤满了成百上千的竞争者,一场被后人称为“百团大战”的残酷战争打响了。当时的饿了么,面对着强大的对手,比如有腾讯支持的美团外卖和大众点评,以及百度重金投入的百度外卖。 这场战争的核心战术简单粗暴:补贴。今天你给用户发5元红包,明天我就敢发10元代金券;你给商家降低3%的佣金,我就敢直接免佣金。这就是典型的“烧钱大战”模式,其背后的逻辑是,外卖平台是一个具有强大网络效应的生意。

在这种模式下,抢占市场份额成为了首要目标,盈利被暂时抛在脑后。风险投资机构的钱,像燃料一样被投入这个巨大的熔炉,赌的就是自己支持的平台能笑到最后,成为“赢家通吃”的那个赢家,然后通过垄断地位再把钱赚回来。饿了么在这场血战中,凭借顽强的意志和高效的执行力,成功存活下来,并与美团形成了双寡头格局。

命运的转折:被“爸爸”收购

然而,战争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连年的亏损让独立发展的饿了么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与此同时,另一位巨头——阿里巴巴,正焦虑地看着美团在本地生活领域高歌猛进。阿里需要一个强大的武器来对抗美团,而饿了么,正是那个最佳人选。 2018年4月,阿里巴巴宣布以95亿美元的天价全资收购饿了么。从此,饿了么的身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它不再是一家独立的创业公司,而成为了阿里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事业群”,一个流量入口,一个对抗竞争对手的战略支点。对于饿了么的创始团队和早期投资者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退出;但对于饿了么这个品牌本身,它的命运已经不再由自己掌控。 从此,普通投资者无法再单独投资饿了么。它的财务表现被并入了阿里巴巴的财报中,成为了“本地生活服务”分部的一部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把它当作一个绝佳的“解剖样本”,来学习投资的智慧。

价值投资者的“饿了么”透镜

传奇故事听完了,我们戴上价值投资的眼镜,能从饿了么身上看到什么呢?

护城河的构建与侵蚀:流量、补贴与生态

沃伦·巴菲特曾说,他寻找的是那些拥有宽阔且持久“护城河”的伟大企业。“护城河”是企业抵御竞争对手的结构性优势。饿了么的护城河是什么?

然而,这条护城河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坚固。当竞争对手挥舞着资本的大棒,用“补贴”这种重型武器来攻击时,用户的忠诚度变得不堪一击。今天你可以因为饿了么便宜5块钱用它,明天就可能因为美团便宜6块钱而“叛变”。这种依赖补贴维持的市场份额,其质量并不高,企业的定价权也无从谈起。 投资启示: 在分析一家公司的护城河时,我们必须辨别它的真伪。由技术、品牌、专利或强大网络效应构筑的护城河,是真护城河;而单纯依靠持续“烧钱”维持的优势,可能只是海市蜃楼。一旦资金链断裂,优势便会瞬间瓦解。 被阿里收购后,饿了么的护城河逻辑变了。它被接入了阿里庞大的生态系统,可以从支付宝、淘宝等应用获得流量支持。这时的护城河,不再仅仅是饿了么自己的,而是整个“阿里系”的生态护城河。但代价是,它的首要任务可能不再是自身的盈利,而是要服务于集团的整体战略,比如为阿里的新零售引流,或者牵制竞争对手的发展。

“增长”与“价值”的权衡:读懂烧钱模式

饿了么的成长史,是“增长优先”战略的完美体现。这在互联网行业非常普遍:先不计成本地获取用户,实现爆炸式增长,把市场做大,等格局已定再考虑赚钱。 这种模式对价值投资者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增长的尽头是什么? 一家公司可以暂时不盈利,但它必须向投资者清晰地展示一条通往未来盈利的可靠路径。作为投资者,在面对一家高速增长但持续亏损的公司时,你需要像侦探一样去寻找线索,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 单位经济模型(Unit Economics)健康吗? 也就是说,抛开总部研发、市场等固定开销,每做一单生意(比如送一单外卖),是赚是赔?如果每一单都是亏钱的,那么规模越大,亏损就越多,这就非常危险。
  2. 市场格局的终局是什么? 这个行业最终会是一家独大,还是双雄并立,或是群雄割据?不同的格局,决定了企业最终的盈利能力。在“赢家通吃”的市场,暂时的亏损或许是值得的;但在一个高度分散、竞争激烈的市场,持续烧钱可能永远换不来定价权。
  3. 客户粘性如何? 通过补贴吸引来的用户,在补贴停止后还会留下来吗?这考验的是产品的核心体验和服务质量。

投资启示: 不要被“增长”的绚丽光环所迷惑。增长分为有价值的增长毁灭价值的增长。能带来长期现金流和盈利能力的增长才是好增长。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宁要一家以10%速度健康增长的盈利公司,也不要一家以100%速度失血狂奔、前途未卜的公司。

从投资标的到“解剖样本”:我们能学到什么?

如今,饿了么已经退出了公开交易市场,但它的故事留下了三条宝贵的教训,值得我们反复回味。

  1. 教训一:警惕“行业第二”的陷阱。

在具有强大网络效应的平台经济中,“老大”和“老二”的生存状况可能有天壤之别。市场领导者往往能获得绝大部分的利润和最高的估值,而第二名则可能长期在盈亏平衡线挣扎,甚至持续亏损。因为它需要不断投入以防被老大彻底甩开,同时还要抵御身后追赶者的挑战。投资这类“夹心层”企业,需要格外谨慎。

  1. 教训二:思考投资的“终局游戏”。

当你投资一家处于激烈竞争中的公司时,一定要思考它的“终局”(Endgame)可能是什么。饿了么的终局是被巨头收购,这对早期投资者是幸事。但更多的公司,其终局是在烧光钱后黯然倒闭。分析一家公司,不仅要看它现在做得怎么样,更要推演它在未来的行业格局中,最可能扮演什么角色,是成为规则制定者,还是被规则淘汰者?

  1. 教训三:学会“穿透式”分析。

对于投资阿里巴巴这样的巨型企业,理解其旗下饿了么这样的业务单元变得至关重要。你需要翻阅它的财报,找到“本地生活服务”分部的收入、增速和运营利润数据。你需要思考:这块业务是集团的增长引擎,还是一个不断吞噬利润的“包袱”?它与核心电商业务的协同效应有多大?这种“穿透式”的分析能力,是理解综合性集团公司价值的关键。

辞典编者按

饿了么的故事,始于一个解决身边小问题的朴素想法,终于一场改变中国互联网格局的资本巨浪。虽然我们已经无法再像买卖股票一样投资它,但这段历史本身,就是一笔无形的财富。 它告诉我们,商业世界并非只有冰冷的数字和K线图,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关于梦想、竞争、生存和抉择的故事。读懂了这些故事,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商业价值,什么是坚实的护城河,以及如何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饿了么的案例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过去,也启示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