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切瑞顿(David Cheriton),是加拿大计算机科学家、斯坦福大学荣休教授、亿万富翁投资者和慈善家。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身份,是搜素引擎巨头Google公司的两位最早的天使投资人之一。切瑞顿教授的故事之所以在投资界被奉为传奇,并不仅仅因为他那笔惊世骇俗的投资获得了超过万倍的回报,更在于他作为一名顶级技术专家,其投资决策完美诠释了“能力圈”原则的重要性;同时,他富可敌国却奉行极致节俭的生活方式,又为“安全边际”这一价值投资核心理念提供了最生动、最独特的个人注脚。他是一位非典型的价值投资者,其经历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充满了深刻而实用的启示。
每一个投资传奇的背后,都有一个决定性的瞬间。对于大卫·切瑞顿而言,这个瞬间发生在1998年8月一个寻常的早晨,地点是在他同事Andy Bechtolsheim(也是Sun Microsystems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家门前的门廊上。 当时,两位年轻的斯坦福大学博士生——Larry Page和Sergey Brin,正在为他们名为“Backrub”的搜索引擎项目四处寻求融资。这个项目基于一种名为“PageRank”的创新算法,能够通过分析链接的数量和质量来确定网页的重要性,从而提供远比当时主流搜索引擎(如AltaVista和Excite)更精准的搜索结果。然而,在那个互联网泡沫初现的年代,大多数风险投资家对这个纯粹的技术项目并不感冒。 作为佩奇和布林的指导教授之一,切瑞顿对他们的技术能力和项目的颠覆性潜力有着深刻的理解。在听完两位学生不到30分钟的演示后,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学生项目,而是一个可能重塑整个互联网信息结构的技术革命。他当即对安迪·贝托尔斯海姆说:“我们必须投资这个。” 没有复杂的尽职调查,没有冗长的谈判,就在那个门廊上,贝托尔斯海姆开出了一张10万美元的支票,抬头写着“Google Inc.”。为了让公司能够合法地兑现这张支票,佩奇和布林才火速注册了公司。紧接着,切瑞顿也跟投了10万美元。 这最初的20万美元,对于当时已经财务自由的切瑞顿和贝托尔斯海姆来说或许不算一笔巨款,但对于一穷二白的谷歌而言,却是启动未来的关键燃料。这笔投资的回报是天文数字级别的。当谷歌在2004年上市后,切瑞顿持有的股份价值飙升至超过10亿美元,使他一跃成为全球最富有的教授之一。如今,这笔投资的价值更是难以估量。这笔交易不仅成就了谷歌帝国,也奠定了切瑞顿在投资界的传奇地位,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在技术变革的黎明时分,对“人”和“思想”的投资,可能比任何复杂的财务模型都更具威力。
与Warren Buffett或Benjamin Graham等传统的价值投资大师不同,切瑞顿的投资版图几乎完全集中在他所专长的科技领域。他很少谈论市盈率或股息率,但他决策的底层逻辑,却与价值投资的核心思想高度契合。他是一位在自己熟悉的战场上,将价值投资原则运用到极致的“技术派”大师。
沃伦·巴菲特有句名言:“你不需要成为一个专家,才能获得满意的投资回报。但是,你必须知道自己的能力范围,并待在其中。”这就是著名的“能力圈”原则。大卫·切瑞顿正是这一原则最忠实的信徒和最成功的实践者。 作为一名在计算机网络、分布式系统和操作系统领域享有世界声誉的学者,他的知识边界就是他的投资边界。他只投资于他能深刻理解其核心技术、商业模式和竞争优势的公司。
切瑞顿的投资组合中几乎看不到他专业领域之外的公司。他不会因为消费股热门而去研究可口可乐的配方,也不会因为生物医药前景广阔而去分析新药的临床数据。他深知,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自己就是一个容易被收割的“韭菜”。 投资启示: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最重要的功课不是预测市场的下一次波动,而是诚实地评估自己的“能力圈”在哪里。它可以是你的职业领域(例如,医生投资医药股,工程师投资科技股),也可以是你长期培养的兴趣爱好(例如,游戏玩家投资游戏公司)。在你的知识舒适区内做投资决策,你的胜率会大大提高。
价值投资流派内部存在一个演变,即从格雷厄姆式的“捡烟蒂”(寻找价格远低于其清算价值的普通公司),到巴菲特和查理·芒格倡导的“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伟大的企业”。切瑞顿的投资风格显然属于后者。 1998年的谷歌,没有任何收入,更谈不上利润,无法用任何传统的估值模型(如市盈率、市净率)来衡量其“便宜”与否。如果用“捡烟蒂”的标准,它一文不值。但切瑞顿看到的,是一家拥有颠覆性技术、天才创始人团队和巨大潜在市场的“伟大企业”的雏形。他投资的不是当下的财务报表,而是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自由现金流。他押注的是谷歌有潜力构建起一道坚不可摧的护城河——由网络效应、品牌和技术共同构筑的搜索霸权。 这种着眼于企业长期内在价值和竞争优势的视角,是价值投资的精髓。切瑞… ton投资Arista Networks也是同理,他看到了传统网络设备市场的僵化,并相信基于开放软件和商用芯片的解决方案是未来,这代表了更优越的商业模式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投资启示: 价值投资不等于“便宜货投资”。在选择投资标的时,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理解企业的商业模式、竞争优势和长期成长潜力上。一个拥有宽阔护城河的伟大企业,即便当前价格看起来“不便宜”,其长期回报也可能远超一家平庸的“便宜”公司。
切瑞顿的财富积累,是复利威力的完美展示。他对谷歌的投资,从1998年持有至今超过20年。他对Arista Networks的投资,也是从公司创立之初一直持有。他几乎从不进行短线交易,他的投资周期是以“十年”为单位计算的。 这种超长期的持有策略,源于他对所投企业基本面的深刻信念。他相信,只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没有被破坏,市场的短期波动就只是噪音。频繁交易不仅会产生高昂的交易成本和税收,更容易让人在市场情绪的裹挟下做出错误的决策——在恐惧时卖出,在贪婪时买入。 投资启示: 投资的收益,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坐得住”的能力。 当你基于深入研究选择了一家优秀的公司后,请给予它成长的时间。学会忽略市场的日常波动,将自己视为企业的长期所有者之一,而不是一个随时准备套现离场的投机者。
真正的投资机会,往往隐藏在人群的共识之外。1998年,当主流风险投资机构对谷歌的模式犹豫不决时,切瑞顿基于自己的专业判断,果断出手。在创立Arista挑战行业巨头思科时,许多人也认为这是以卵击石。 他的决策从不依赖于华尔街的分析师报告或是媒体的热点追踪。他的信息来源是第一手的技术论文、与创始团队的深度交流以及自己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洞察。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能够发现被市场忽视的“非共识”机会,并从中获取超额回报。 投资启示: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投资者的核心竞争力。这意味着你需要建立自己的投资框架,学会自己分析和研究公司,而不是人云亦云。当你的判断与市场主流观点相悖时,请有勇气相信自己的研究,并逆向而行。
如果说切瑞顿的投资哲学展示了价值投资的“矛”,那么他的个人生活则完美诠释了价值投资的“盾”——安全边际。 “安全边际”是本杰明·格雷厄姆提出的概念,指资产的内在价值与其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差额越大,投资就越安全。切瑞顿将这一原则从金融市场延伸到了个人财务管理,并将其执行到了极致。 尽管身家数十亿美元,他却过着一种近乎“苦行僧”式的生活:
这种极致的节俭,常常被外界视为怪癖。但从投资者的角度看,这恰恰是最高级别的智慧。通过将个人开支维持在极低的水平,切瑞顿为自己的财务状况创造了巨大的“安全边际”。 这意味着:
投资启示: 节俭是为你的投资生涯构建的最强护城河。 它不仅能让你积累更多的投资本金,更重要的是,它能赋予你投资中最宝贵的品质:耐心和纪律。一个生活成本高昂、财务脆弱的人,很难在市场的惊涛骇浪中保持冷静,坚守长期投资的策略。降低你的欲望,简化你的生活,你就是在为自己的投资组合购买一份最廉价也最有效的保险。
大卫·切瑞顿的故事,为我们这些行走在价值投资之路上的普通人,提供了四条极其宝贵的行动指南:
总而言之,大卫·切瑞顿不仅是一位成功的投资者,更是一位深刻的投资思想家。他用自己的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价值投资的完整图景:用专业的知识(能力圈)找到最好的资产,用极度的耐心(长期持有)等待其成长,并用简朴的生活(安全边际)为这一切保驾护航。 这或许就是通往投资圣杯最朴素,也最坚实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