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市场假说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又称“有效市场理论”,英文简称EMH。这是一个在金融学界和投资界都极具影响力和争议性的理论。简单来说,它认为在一个信息充分流通的证券市场中,资产的价格(比如股票价格)已经完全、及时地反映了所有可获得的相关信息。这意味着,市场上不存在被“低估”或“高估”的股票,所有股票的价格都是其内在价值的“公允”体现。因此,任何投资者,无论多么聪明或专业,都无法通过分析信息来持续地获得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的回报,因为所有信息早已“织入”了价格之中。 这个假说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尤金·法马(Eugene Fama)在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它像一块巨石投入投资的池塘,激起了延续至今的层层涟漪。对于相信价值投资的信徒而言,这个理论听起来就像是“天方夜谭”;而对于被动投资的拥护者来说,它又如同“圣经”一般。那么,这个让投资界分裂成两大阵营的理论,究竟是什么样的?
要理解有效市场假说,我们先从一个流传甚广的经典笑话开始: 一位德高望重的经济学教授和他的学生在校园里散步。忽然,学生指着地上一张百元大钞,兴奋地对教授说:“老师,快看,地上有100块钱!” 教授头也不回,淡定地继续往前走,并回答道:“不可能。如果地上真的有100块钱,它早就被别人捡走了。” 这个笑话虽然是对经济学家的调侃,却完美地捕捉了有效市场假说的精髓。在EMH的世界里,那张“百元大钞”就是指市场上能带来超额收益的投资机会。而“捡钱的人”则是市场上成千上万精明、理性的投资者。假说认为,这些投资者会时刻搜寻并利用任何能赚钱的信息,他们的快速反应会立刻消除任何获利机会。就像地上的钱会被瞬间捡走一样,任何被低估的股票也会被蜂拥而至的买盘迅速推高至其“合理”价位,任何被高估的股票也会被抛售盘打压回原形。 最终的结果是:市场上不存在唾手可得的“免费午餐”。你看到的机会,别人也看到了,而且很可能已经采取了行动。
当然,市场的“有效性”并非一个非黑即白的概念。法马教授将其细分为三种不同程度的形态,像给市场的效率划分了“段位”。
这是EMH的最低“段位”。它认为,当前股价已经反映了所有过去的市场交易信息,包括历史价格、成交量、卖空金额等。
这是EMH的中间形态,也是最受关注和争论的版本。它认为,当前股价不仅反映了所有历史交易信息,还反映了所有已经公开的公共信息。
这是EMH的终极形态,也是最理想化、最极端的一个版本。它认为,当前股价反映了所有已知的信息,无论是公共信息还是私人信息(即内幕信息)。
大多数关于EMH的讨论,都集中在市场是否达到了“半强式有效”。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对于绝大多数投资者来说,最好的策略就是放弃主动选股,转而购买能够代表整个市场表现的指数基金(Index Fund)。
如果市场真的是半强式有效的,那么以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为鼻祖、由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发扬光大的价值投资理论,其根基就会被动摇。因为价值投资的核心,正是通过深入的基本面分析,去寻找价格低于其内在价值的股票,并利用这种“市场无效性”来获利。 这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世纪大辩论。一方是以尤金·法马为代表的“学院派”,他们手握大量数据和模型,试图证明市场是有效的;另一方则是以巴菲特为首的“实践派”,他们用自己数十年如一日的惊人业绩,来证明市场的无效性确实存在,并且可以被利用。
面对EMH的挑战,巴菲特在1984年发表了一篇名为《格雷厄姆-多德村的超级投资者们》(The Superinvestors of Graham-and-Doddsville)的著名演讲,这是对有效市场假说最有力、最经典的反驳。 他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假设我们举办一场全国性的“抛硬币大赛”。全美国2.25亿人每人出1美元,每天早上预测一次硬币的正反面,猜错的人出局,猜对的人把输家的钱平分。一天天过去,比赛的参与者会以几何级数减少。 经过20天,大约只剩下215位胜利者,他们每人赢得了超过100万美元。此时,有效市场的支持者会说:“这没什么了不起的,在2.25亿只随机乱抛的猩猩里,根据纯粹的概率,也必然会产生215个连续猜对20次的赢家。这纯属运气!” 但巴菲特接着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如果这215个赢家,碰巧都来自同一个叫做‘格雷厄姆-多德村’的小村庄呢?” 这时候,你就不能简单地用“运气”来解释了。你必须去探寻,这个村庄的居民是不是掌握了某种独特的、优越的“抛硬币”方法。 巴菲特指出,在投资世界里,确实存在这样一个“思想上的村庄”。这个村庄的居民,都是格雷厄姆的学生或信徒,他们都遵循着相似的投资哲学——寻找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巨大差异,即寻找足够的“安全边际”(Margin of Safety)。这些人包括沃尔特·施洛斯、汤姆·纳普、比尔·鲁安,当然还有巴菲特自己和他的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公司。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取得了连续几十年远超市场平均水平的惊人回报。 巴菲特的结论是:这一群在思想上同根同源的投资者能够长期、集体性地战胜市场,这绝非偶然,而是他们所奉行的价值投资理念有效性的最佳证明。 市场,并非总是有效的。
这场辩论的核心,其实是对市场本质的不同看法: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市场的“无效性”和“情绪化”恰恰是利润的来源。
面对两位大师的“神仙打架”,普通投资者可能会感到困惑:我们到底该相信谁?市场到底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 一个更接近现实的答案可能是:市场在大部分时间、对大部分股票而言是“足够有效”的,但它并非“永远”和“完全”有效。 它存在着一些无效的“角落”和“瞬间”。 这对我们的投资实践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
对于绝大多数没有时间、精力或专业能力去深入研究公司的普通投资者来说,把市场当作一个“有效市场”来对待,或许是最明智的选择。
如果你不满足于市场平均回报,立志成为那1%的“超级投资者”,那么你就必须相信市场的“无效性”,并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去寻找它。
有效市场假说(EMH)并非一个需要我们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的教条。它更像一个光谱,市场的状态总是在这个光谱的某个位置上动态变化。 它像一位严厉的老师,告诫我们:战胜市场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绝不能心存侥幸。 它为我们指明了一条普通人也能走的稳健投资之路——拥抱指数基金。 同时,它也像一块试金石,考验着那些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它提醒我们,要想获得超额回报,必须在知识、勤奋和心性上都远超常人,去挖掘那些因市场情绪、偏见或短视而产生的“无效”瞬间。 理解了EMH,你就理解了投资世界最重要的矛盾之一。最终,无论你选择成为一名从容的“指数派”,还是一名勤奋的“价值派”,你都需要首先认清自己,然后在这个“有效”与“无效”并存的世界里,找到属于你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