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et Explorer(简称IE)是微软公司(Microsoft)推出的一款网页浏览器。从投资学的角度看,它并不仅仅是一款被时代淘汰的软件,更是商战史和投资界一个极其深刻的经典案例。它的兴衰史,如同一部宏大的史诗,生动地诠释了护城河的建立与坍塌、创新与自满的对决、以及技术变革带来的创造性破坏。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IE的故事提供了一面镜子,映照出企业竞争优势的脆弱性、管理层决策的深远影响以及识别价值陷阱的重要性。读懂IE,你或许就能更好地理解沃伦·巴菲特所说的“用伟大的价格买入一家伟大的公司,远胜于用便宜的价格买入一家普通的公司”这一理念的真谛。
IE的故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依靠巨人肩膀的野蛮生长、登顶后的“独孤求败”式停滞、以及被新浪潮无情拍死在沙滩上的最终结局。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浏览器市场的王者是网景导航者(Netscape Navigator)。当时,上网几乎就等同于打开那个标志性的“N”字母图标。然而,作为PC操作系统霸主的微软,敏锐地察觉到了互联网入口的战略价值。 微软采取了后来被证明是“核武器”级别的商业策略:将IE浏览器与Windows操作系统进行深度捆绑。这意味着,全球数以亿计的Windows用户在开机的那一刻,桌面上就已经有了一个可以直接上网的“e”图标。这一招的威力在于:
在短短几年内,IE的市场份额从微不足道飙升至超过90%,彻底赢得了第一次“浏览器大战”,将网景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从投资角度看,这是利用现有核心业务的绝对优势,对新兴市场进行降维打击的经典案例。
然而,登上王座的IE,却犯下了几乎所有帝国都会犯的错误:傲慢与自满。 在赢得战争后,微软似乎认为浏览器市场已是囊中之物,从而大幅削减了IE的研发投入。这导致了长达数年的产品停滞期。其中,2001年发布的IE6版本,因其“顽固不化”而臭名昭著。在之后的五年里,微软几乎没有对其进行任何有意义的更新。 这段时间里,世界在变,互联网在变,而IE却原地踏步。
正是在IE帝国的“马奇诺防线”看似固若金汤时,挑战者出现了。首先是火狐(Firefox),它以开源、安全、可扩展(插件系统)的形象,赢得了大量技术爱好者和对IE不满用户的青睐。随后,真正的“帝国终结者”——谷歌公司的Chrome浏览器横空出世。Chrome以极致的速度、简洁的界面和强大的V8 JavaScript引擎,重新定义了现代浏览器的标准。 用户的叛逃是悄无声息但又是雪崩式的。起初只是少数极客,后来是追求效率的白领,最终普通大众也在朋友的推荐下,开始尝试“那个更快更好用的浏览器”。IE的护城河,在糟糕的产品体验和优秀替代品的双重冲击下,开始出现裂缝。
如果说PC端的竞争只是让IE帝国摇摇欲坠,那么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到来,则给了它致命一击。 在智能手机时代,操作系统的霸主变成了谷歌的安卓(Android)和苹果的iOS。微软的Windows捆绑策略在这里完全失效。在移动端,IE毫无存在感。人们习惯了在手机上使用Safari、Chrome或其他移动浏览器。当用户在移动设备上的浏览习惯形成后,他们会倾向于在PC上也使用相同的浏览器,以实现书签、历史记录等的同步。 IE的根基——PC端的垄断优势,被一个全新的、更大的战场(移动端)彻底釜底抽薪。最终,连微软自己也放弃了治疗,推出了全新的Edge浏览器,并于2022年6月15日正式终止了对IE的全部支持。这个曾经占据95%市场份额的互联网巨人,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里。
IE的故事对价值投资者来说,字字珠玑,充满了血与泪的教训。它不仅仅是一家公司的某个产品的失败,更是对商业竞争本质的深刻揭示。
IE的护城河,核心就是“Windows操作系统捆绑”这一招。这是一种极其强大的转换成本和分销渠道优势。然而,当底层逻辑(PC操作系统是唯一入口)发生改变时,这条护城河就瞬间决堤了。 一个真正伟大的企业,其护城河应该是多维度、深层次的。例如:
投资者在分析一家公司的护城河时,必须拷问自己:这条河有多宽?有多深?最重要的是,它能持续多久?它是否依赖于某个单一的、可能会被颠覆的前提条件?
伟大的投资者,如菲利普·费雪(Philip Fisher),在其著作《怎样选择成长股》中,反复强调评估管理层能力的重要性。IE的衰败,微软当时管理层的决策难辞其咎。他们赢得了战争,却失去了对未来的警惕和对用户的敬畏。 价值投资者需要通过各种蛛丝马迹来判断管理层是否自满:
一个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的管理层,是企业价值最大的毁灭者。他们会亲手填平自己前辈辛苦挖出的护城河。
IE的案例完美说明,一时的技术领先并不能构成持久的护城河。真正能让企业穿越周期的,是一种持续创新、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 当年的微软,官僚气息浓厚,部门墙高耸,导致IE团队固步自封。而反观后来的谷歌,工程师文化驱动,鼓励“20%时间”从事创新项目,诞生了Gmail、AdSense等伟大产品。更有戏剧性的是,微软在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上任后,通过彻底的文化变革,重新拥抱开源、拥抱竞争、拥抱云,才实现了“大象转身”,再次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甚至,新的Edge浏览器也放弃了自研内核,转而使用谷歌的Chromium开源项目,这在旧微软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投资,在某种程度上是在投资一家公司的文化和价值观。一个优秀的文化,能够不断吸引和留住最优秀的人才,不断进行自我革新,这才是最深的护城河。
所谓价值陷阱(Value Trap),指的是一些股票从财务指标上看(如低市盈率、低市净率),显得非常“便宜”,但实际上其内在价值正在不断毁灭,买入后股价可能会持续下跌。 在IE由盛转衰的那些年里(大约2004-2010年),微软的股票长期横盘。如果一个投资者只看它在PC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上的垄断地位和强大的现金流,可能会认为这是一家值得投资的“价值股”。但他如果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其最重要的互联网入口产品IE正在被用户抛弃,公司也错过了搜索(输给谷歌)、社交(输给Facebook)、智能手机(输给苹果和安卓)等一个又一个浪潮。 IE的腐烂,是微软当时“价值陷阱”的一个重要表征。它提醒我们,定量分析(看财报)必须与定性分析(看产品、看竞争、看管理、看文化)相结合。便宜,从来都不是买入的唯一理由。你必须搞清楚,它是真的便宜,还是正在变质。
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提出了“创造性破坏”理论,即创新过程会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不断破坏旧的,创造新的。 IE的死亡,就是“创造性破坏”的完美体现。火狐和Chrome的出现,是产品层面的创造性破坏。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是平台和生态层面的创造性破坏。价值投资者必须永远对这种力量心存敬畏,时刻思考:
即使是像微软这样的巨头,在一个时代浪潮面前,也可能不堪一击。投资,就是持续地寻找那些能够主动拥抱甚至引领“创造性破坏”的伟大企业。
Internet Explorer的图标,如今已成为一个网络“梗”,代表着缓慢、过时和被淘汰。但对于每一位严肃的投资者来说,这个蓝色的“e”字母,应该被供奉在我们的投资思想殿堂里。 它不是一个失败的产品那么简单,它是一个永恒的警钟。它用自己从巅峰到谷底的完整生命周期,为我们上了关于商业竞争、护城河、创新、管理和价值投资最生动、最深刻的一课。 IE的墓志铭上或许应该这样写:“我曾是世界,但世界不曾等我。” 这句话,值得每一位投资者反复玩味。在资本市场这个永不停歇的竞技场里,没有永远的王者,只有永远的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