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ft, Inc.是美国一家知名的运输网络公司,总部位于加州旧金山。作为“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模式的早期实践者和领军企业之一,它通过移动应用程序连接需要出行的乘客和愿意提供服务的司机。Lyft与Uber并称为北美网约车市场的双寡头,其标志性的粉色品牌形象一度深入人心。尽管公司业务高速增长,但自2019年IPO (首次公开募股) 以来,其持续的盈利能力挑战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其成为了资本市场上一个充满争议和值得价值投资者深入研究的典型案例。
每一家有趣的公司背后,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Lyft的故事始于其前身——一家名为Zimride的公司。由创始人Logan Green和John Zimmer在2007年创立,Zimride最初的业务是长途拼车,旨在帮助大学生长途旅行时分摊油费。然而,两位创始人很快意识到,城市内的短途出行是一个远比长途拼车更为庞大和高频的市场。 2012年,受到市场需求的启发,他们推出了Lyft,一个专注于城市内即时响应的“网约车”服务。为了在强大的先行者Uber面前脱颖而出,Lyft采取了差异化竞争策略。它将自己定位为“你车前挂着粉色毛绒胡子的朋友”,鼓励乘客坐在前排,与司机像朋友一样交流。这种友善、社区化的品牌形象,与Uber早期更具“精英感”和“攻击性”的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成功吸引了大量用户。这个小小的粉色胡子,成为了Lyft早期最成功的营销符号,也象征着其独特的品牌文化。
从本质上讲,Lyft的商业模式是一个典型的双边平台 (Two-Sided Platform)。它本身不拥有车辆,也不直接雇佣司机,而是扮演一个技术驱动的“中间人”角色。
Lyft的核心收入来源,是从每笔交易中收取的佣金,在业内通常被称为“抽成率” (Take Rate)。例如,一笔车费为20美元的订单,乘客支付20美元,司机可能收到15美元,那么Lyft的收入就是5美元,其抽成率就是25% (5美元 / 20美元)。因此,公司的总收入等于总交易额 (Gross Bookings) x 抽成率。这个简单的公式是分析其营收能力的关键。
为了寻求新的增长点并构建更全面的城市交通生态,Lyft并未将自己局限于四轮汽车业务。它积极地向多个领域扩张:
对于一名价值投资者而言,炫酷的科技和颠覆性的故事固然吸引人,但最终的落脚点永远是:这家公司是否是一门好生意?它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吗?它能为股东创造长期的内在价值吗?
价值投资的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 (Benjamin Graham) 和其最成功的学生沃伦·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都极其看重企业的经济护城河 (Economic Moat)。护城河是保护企业免受竞争对手侵蚀的结构性优势。我们来看看Lyft的护城河有多宽。
自上市以来,Lyft的财务报表上常年闪烁着红色的亏损数字,这是价值投资者最大的担忧。为何一个年收入数十亿美元的公司难以盈利?
当然,Lyft的管理层也在积极寻求盈利之道,例如优化定价算法、削减营销开支、提高运营效率等。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其能否在不牺牲增长的前提下,持续改善单位经济模型 (Unit Economics),并最终实现稳定的自由现金流 (Free Cash Flow)。
对于一家持续亏损的公司,传统的市盈率 (P/E Ratio) 估值法完全失效。因此,市场在评估Lyft时,往往会使用市销率 (P/S Ratio)。一个看似很低的市销率可能会让一些投资者觉得“便宜”,但这可能是一个价值陷阱。因为如果销售额永远无法转化为利润和现金流,再低的市销率也毫无意义。 对Lyft进行估值,更像是一场对未来的押注。投资者需要回答几个核心问题:
这些问题都没有确切答案,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投资Lyft需要有承担高风险的准备,并建立在对行业终局有深刻理解和坚定信念的基础上。对于追求安全边际 (Margin of Safety) 的传统价值投资者来说,这通常意味着需要等待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价格,以补偿其巨大的不确定性。
研究Lyft这样的公司,能为我们带来超越个股本身的宝贵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