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nshot(又称“登月计划”、“射月思维”)是一个源于航天领域的术语,在投资和商业界,它特指那些致力于解决巨大问题、采用颠覆性技术、具有极高风险,但一旦成功便能带来超凡回报的雄心勃勃的项目或投资。它追求的不是10%的渐进式改进,而是10倍(10x)甚至100倍的突破性创新。Moonshot投资的核心在于,用远大的视野和对未来的信念,去拥抱巨大的不确定性,以期捕获足以改变世界格局的革命性机会。
“Moonshot”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向月球发射”,它最初的内涵与荣耀、勇气和人类探索精神紧密相连。 时间回到20世纪60年代,美苏冷战正酣,太空竞赛进入白热化阶段。1962年,时任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我们选择登月,不是因为它轻而易举,而正是因为它困难重重。” 这句话点燃了整个国家的激情,催生了宏伟的“阿波罗计划”。这个计划在当时看来几乎是天方夜谭——技术不成熟、预算天文数字、失败风险极高。然而,正是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最终在1969年将人类的足迹印在了月球上。 这次成功的登月,为“Moonshot”一词注入了灵魂:它代表了一种不畏艰难、挑战极限、追求宏伟目标的精神。 数十年后,这种精神被硅谷的创新者们完美继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谷歌(现为Alphabet)。谷歌的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深受“登月精神”的启发,他们鼓励公司内部进行“10x thinking”(10倍思维),即思考如何将产品或服务改进十倍,而非仅仅是10%。为了系统性地孵化这些疯狂的想法,他们成立了一个名为“X”的神秘部门,专门负责研究那些看似不切实际的“登月项目”。 从自动驾驶汽车(Waymo),到通过热气球提供互联网(Loon),再到用智能隐形眼镜监测血糖(Verily),这些项目无一不是在挑战技术和商业的边界。它们失败的概率极高,但任何一个项目的成功,都可能开辟一个全新的万亿级市场。自此,“Moonshot”正式从一个历史名词,演变成了商业和投资领域里,对高风险、高回报、颠覆性创新的代名词。
理解了Moonshot的起源,我们就能更好地把握其在投资世界中的独特属性。它像一位特立独行的艺术家,与传统投资的严谨风格迥然不同。
这是Moonshot最显著,也是最令人生畏的特征。投资一个Moonshot项目,就像在棒球比赛中,放弃了稳妥的短打安打,而选择每一球都奋力挥出,志在本垒打。结果可想而知:绝大多数时候,你都会三振出局。
因此,投资Moonshot必须接受一个残酷的现实:失败是常态,成功是偶然。 一个典型的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 VC)基金投资组合中,可能90%的项目都会失败或者表现平平,最终依靠剩下10%甚至1%的“本垒打”项目来覆盖所有损失并实现巨额盈利。
高风险的另一面,是令人咋舌的潜在回报。Moonshot瞄准的不是现有市场的存量竞争,而是创造一个全新的市场,或者用革命性的方式重塑一个旧市场。 想象一下,在汽车被发明之前,你投资了一家致力于“让马车跑得更快”的公司,这叫渐进式创新。而投资一家正在鼓捣“用钢铁和内燃机造一个能自己跑的铁盒子”的公司,就是Moonshot。前者可能让你获得不错的收益,而后者一旦成功,将开启一个长达百年的黄金产业。 埃隆·马斯克的SpaceX公司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在SpaceX之前,航天发射被少数国家机构垄断,成本高昂。马斯克的目标是实现火箭的可回收复用,将发射成本降低90%以上。这个想法在当时被认为是痴人说梦,公司一度濒临破产。然而,当猎鹰9号火箭稳稳地垂直降落在回收平台时,整个商业航天产业的格局被彻底改写。早期投资SpaceX的机构,获得的回报是成千上万倍的。
如果你追求的是下个季度的财报数据,那么Moonshot与你无缘。这类投资考验的不仅是眼光,更是耐心。从一个疯狂的想法到产生稳定现金流的业务,往往需要穿越漫长的“死亡之谷”。 投资者需要像一位农夫,播下种子后,必须给予足够的时间、阳光和雨水,并耐心等待它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期间任何急功近利的“拔苗助长”,都可能扼杀这个未来的参天大树。这种对时间的尊重,是长期主义投资理念在最高风险领域的极致表达,它完全对立于追逐市场热点、频繁交易的投机行为。
现代的Moonshot项目很少是单一技术的突破,它们往往是多个前沿科技领域的集大成者。比如,开发一款革命性的新药,可能需要融合基因编辑技术(Biotech)、人工智能(AI)用于药物筛选、以及先进的材料科学(Material Science)用于药物递送。这种跨界融合大大增加了项目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但同时也构筑了极高的技术壁垒,一旦成功,其护城河将难以逾越。
对于一本以价值投资为核心理念的辞典来说,这或许是最关键的问题。Moonshot那些充满不确定性、缺乏历史数据、短期内只会烧钱的特性,看起来与价值投资格格不入。价值投资的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会如何看待它呢?
如果严格遵循格雷厄姆的教诲,绝大多数Moonshot项目都会被直接排除在考虑范围之外。
因此,从经典价值投资的角度看,投资Moonshot无异于赌博。
然而,价值投资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沃伦·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就曾说过:“如果我们在进步,那是因为我们愿意去摧毁我们自己最喜欢的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科技行业的崛起,价值投资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演进。
尽管困难重重,但专业投资者仍然会尝试对Moonshot项目进行估值,只不过他们使用的“尺子”不同。
总而言之,为Moonshot估值更像是在拼一幅巨大的拼图,线索零碎且模糊,考验的是投资者的行业洞见、商业直觉和对技术趋势的把握能力。
了解了这么多,普通投资者是否也能参与这场激动人心的“登月游戏”呢?答案是肯定的,但前提是必须遵守严格的纪律和策略。
市场中充斥着各种打着“颠覆性创新”旗号,实则毫无根据的“故事股”。作为普通投资者,你需要擦亮眼睛,学会分辨。一个真正的Moonshot项目通常具备以下特征:
警惕那些只有宏大叙事、缺乏技术细节、创始人背景可疑、纯粹依赖营销炒作的公司。
这是普通投资者参与Moonshot投资的黄金法则。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而言,直接投资未上市的Moonshot项目既不现实,风险也极高。更明智的方式是“借船出海”:
最后,再次强调心态。Moonshot投资是一场超级马拉松。买入之后,你应该做的不是天天盯着股价波动,而是定期审视其技术和商业进展是否符合预期。你要有持股十年以上的心理准备,并且坦然接受中途可能出现的各种挫折,甚至是项目彻底失败的结局。
Moonshot代表了人类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改变世界的热情。它在投资领域中,是魅力与风险的结合体,是通往财富自由的捷径,也可能是通往财务深渊的陷阱。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我们不必将Moonshot视为洪水猛兽,也无需对其盲目崇拜。正确的态度是,在构建好我们“脚踏实地”的稳健核心投资组合之后,可以分配一小部分资金,去“仰望星空”,去支持那些可能塑造未来的伟大梦想。 记住,Moonshot投资是投资这道盛宴上的“香料”,它能增添风味,带来惊喜,但绝不能成为你的“主菜”。你的主菜,永远应该是那些你能理解的、具有宽阔护城河的、能持续创造价值的优秀企业。在理性和纪律的框架内,拥抱一点点疯狂和梦想,这或许是价值投资在当今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里,应有的一种智慧与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