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OpenStack

OpenStack,全称OpenStack Cloud Operating System,是一个开源的云计算管理平台项目。把它想象成数据中心的“安卓系统”:安卓系统管理着你手机的各项硬件资源(如处理器、内存、摄像头),并为上层的App提供运行环境;而OpenStack则负责管理和调度数据中心里成千上万台服务器、存储设备和网络资源,为企业构建和管理自己的私有云公有云提供一套标准化的“操作系统”级别的软件。它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组件构成,共同协作以实现对计算、存储和网络等核心资源的按需分配与自动化管理。

OpenStack的前世今生:一场科技巨头的“权力的游戏”

每一项伟大的技术背后,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OpenStack的诞生,源于一场对抗科技巨头“霸权”的联盟行动,堪称云计算领域的“权力的游戏”。

起源:来自NASA和Rackspace的“革命火种”

故事要从2010年说起。当时,亚马逊公司旗下的Amazon Web Services(AWS)已经在云计算市场初露锋芒,其闭源、专有的技术体系让许多企业既依赖又忌惮。一方面,AWS的便捷和弹性让人着迷;另一方面,一旦深度使用,就如同被绑上了一辆无法轻易下来的战车,形成了所谓的“供应商锁定”(Vendor Lock-in)。 就在这时,两股力量走到了一起。一股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他们需要一个强大的计算平台来处理海量的太空探索数据,并希望这个平台是开放、不受单一厂商控制的。另一股是当时领先的主机托管服务商Rackspace Hosting,他们急需一套能够与AWS抗衡的云平台技术,以在未来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将各自的开源项目——NASA的Nebula计算平台和Rackspace的Swift对象存储平台——贡献出来,合并成了OpenStack项目的基石。这个项目的核心理念就是开放:代码开放、社区开放、标准开放,旨在创建一个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修改和部署的云平台,打破巨头的垄断。

联盟的形成:OpenStack基金会的崛起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OpenStack的开放理念迅速吸引了全球众多科技公司的目光。为了更好地组织和推动项目发展,2012年,OpenStack基金会(现已更名为Open Infrastructure Foundation)正式成立。 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社区,更是一个庞大的商业联盟。包括IBM惠普(后来的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戴尔(后来的Dell Technologies)、英特尔以及开源软件巨头Red Hat在内的上百家公司纷纷加入。它们的动机各不相同:

这个“反AWS联盟”的形成,让OpenStack迅速壮大,一度被视为唯一能够挑战AWS霸主地位的希望。

为什么OpenStack对投资者很重要?

对于一名价值投资者而言,理解OpenStack不仅仅是了解一个技术名词,更是获得一个独特的视角,去审视和洞察整个科技产业的竞争格局、商业模式和投资机会。它就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云计算战场上的刀光剑影。

理解云计算的“护城河”

价值投资的核心是寻找拥有宽阔且持久“护城河”的优秀企业。云计算巨头,如AWS、Microsoft AzureGoogle Cloud Platform(GCP),它们的护城河是什么?

而OpenStack的存在,正是对这种“护城河”——尤其是“高转换成本”——的直接挑战。它为企业提供了“B计划”:

  1. 构建私有云: 对于金融、政府等对数据安全和合规性要求极高的行业,它们可以使用OpenStack在自己的数据中心里搭建一套功能与公有云类似,但完全由自己掌控的私有云。
  2. 混合云策略: 企业可以将非核心业务放在公有云上,享受其弹性,同时将核心数据和应用保留在基于OpenStack的私有云中,实现“两条腿走路”,避免被单一供应商“绑架”。
  3. 赋能挑战者: 许多二线的云服务商可以利用OpenStack作为技术基础,向市场提供更具性价比或地域特色的公有云服务,成为市场中的“鲶鱼”。

因此,关注OpenStack的生态发展,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云计算巨头的护城河是否坚固,市场竞争格局是否可能发生变化。

挖掘“卖铲人”的投资机会

在19世纪的美国淘金热中,最赚钱的往往不是那些冒着巨大风险去淘金的矿工,而是在路边向他们出售铲子、牛仔裤和水的“卖铲人”。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智慧告诉我们,投资于为热门行业提供基础工具和服务的公司,往往是更稳健、更明智的选择。 在OpenStack这股“自建云”的浪潮中,同样存在着大量的“卖铲人”,这些正是价值投资者应该重点关注的对象。

OpenStack本身虽然是开源免费的,但它极其复杂,部署和运维的门槛非常高。这就催生了专业的商业公司,它们将开源的OpenStack代码进行加固、优化、打包,并提供专业的安装、维护和技术支持服务,以此盈利。

OpenStack的故事再次印证了这一点。无论企业选择公有云还是私有云,对底层硬件和相关服务的需求都是刚性的。对于寻求确定性的价值投资者来说,投资于这些“基础设施的基础设施”,往往比追逐变幻莫测的应用层创新,是更为踏实和可靠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