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et Internet是一家于2007年在德国柏林成立的,以其独特的“创业工厂”(Startup Factory)或“风险建设者”(Venture Builder)模式而闻名于世的公司。它的核心业务并非源自原创性的技术或商业模式创新,而是以惊人的速度和效率,系统性地复制在其他市场(尤其是美国和中国)已被验证成功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并将其迅速部署到尚未被充分开发的全球新兴市场。Rocket Internet由Samwer兄弟(马克、奥利弗和亚历山大·桑威尔)创立,其运作方式更像一个高度军事化、流程化的跨国公司,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初创企业孵化器。它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招聘顶尖人才,为其提供资金、技术平台、运营手册和管理支持,以“闪电战”般的攻势在目标市场建立起领先地位,最终通过上市或出售给行业巨头来实现投资回报。
如果说硅谷的创业文化是“从0到1”的颠覆式创新,那么Rocket Internet的哲学就是“从1到N”的规模化复制。它像一台精密的商业机器,将创业中不确定性最高的“产品-市场验证”环节直接跳过,专注于其最擅长的部分——执行。
Rocket Internet的战术起点非常明确:只做被证明过的事情。公司内部的分析团队会持续监控全球,尤其是美国互联网市场的最新动态,一旦发现一个商业模式(如电商、外卖、在线支付、共享出行等)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展现出强大的盈利潜力,Rocket Internet就会立即将其列为“复制目标”。 这个策略并非Samwer兄弟的心血来潮,而是源于他们早年的成功经验。早在1999年,他们就模仿了当时在美国大获成功的eBay,在德国创办了名为Alando的在线拍卖网站。仅仅运营了100天后,Alando就被eBay以43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这次成功的“复制-出售”交易,为他们日后创立Rocket Internet奠定了战术基础和资本积累。他们发现,与其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创新蓝海中挣扎,不如在已经被验证的“红海”中,凭借更快的速度和更强的执行力,在新的地理区域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市场。
Rocket Internet的运营模式可以被形象地概括为一套标准化的“闪电战”三部曲,每一个环节都追求极致的速度和效率。
Rocket Internet的雷达始终锁定着那些模式清晰、可规模化、资本密集型的互联网企业。例如,当Zappos在美国通过在线销售鞋类获得成功后,Rocket Internet便在欧洲推出了Zalando;当Amazon的电商帝国如日中天时,它在东南亚孵化了Lazada;当Groupon的团购模式风靡一时,它在全球各地迅速建立起一系列本地化的团购网站。
一旦确定了目标模式和市场,Rocket Internet会立即从其庞大的人才库中挑选或从全球顶尖的商学院、咨询公司、投资银行招募一支“创始团队”。这些通常由2-3名背景光鲜、精力充沛的年轻人组成的团队,会被直接“空降”到目标市场。他们得到的不仅是启动资金,还有一本厚厚的“创业剧本”(Playbook),里面详细规定了从网站搭建、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到财务模型的每一个步骤。这种模式确保了即使在完全陌生的市场,新公司也能在第一天就开始高效运转。
“速度,速度,还是一切为了速度”是Rocket Internet的信条。公司会为新创企业注入巨额资本,要求它们不惜一切代价,在最短的时间内(通常是3-6个月)抢占市场份额、建立品牌知名度并击败任何潜在的本地竞争对手。这种不计成本的“烧钱”模式,旨在迅速形成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从而在市场中建立起难以撼动的领先地位。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要么成为市场第一,要么就快速退出。
在巅峰时期,Rocket Internet的投资组合遍布全球,孵化出了多家后来成为行业巨头的“独角兽”公司。
这些案例充分证明了Rocket Internet模式在特定时期和特定市场下的巨大威力。
从积极的角度看,Rocket Internet的模式确实具备一些吸引人的特质:
然而,从更严格的价值投资角度,尤其是从沃伦·巴菲特 (Warren Buffett)所倡导的理念来看,Rocket Internet的模式存在着致命的缺陷。
事实证明,价值投资者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随着全球互联网竞争格局的变化,尤其是在中国科技巨头和美国科技巨头开始将全球扩张作为核心战略后,Rocket Internet的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它所面对的不再是孱弱的本地对手,而是资金、技术、品牌实力都远超自己的庞然大物。 最终,在经历了一系列资产出售和业务收缩后,曾经风光无两的Rocket Internet于2020年9月宣布从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退市,回归私有化。对于在顶峰时期买入其股票的公开市场投资者而言,这无疑是一次惨痛的投资经历。 Rocket Internet的兴衰史,为我们普通投资者提供了几点极其宝贵的启示:
Rocket Internet的故事性感迷人:全球扩张、新兴市场、闪电速度。但故事背后是持续的亏损和脆弱的商业模式。投资者必须穿透华丽的叙事,回归到商业的本质:这家公司是否真的在创造可持续的价值和利润?
在投资中,“快”可能是一种优势,但绝不是一种可以依赖的护城河。一个只能依靠比别人跑得快而生存的企业,总有一天会跑不动,或者被跑得更快的人超越。真正值得长期持有的,是那些即使“慢慢走”也无人能撼动其地位的企业。
面对像Rocket Internet这样复杂的公司,如果无法清晰地回答“它到底靠什么赚钱?它的优势能持续多久?”这两个问题,就应该果断放弃。正如本杰明·格雷厄姆 (Benjamin Graham)所教导的,投资的本质是“能力圈”,不理解的生意,无论看起来多么诱人,都不应触碰。
一家伟大的公司,不仅要在顺境中快速成长,更要在逆境中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Rocket Internet的模式在资本宽松的顺周期中如鱼得水,但在竞争加剧、资本收紧的逆周期中则步履维艰。投资,归根结底是投一家企业的长期生存和盈利能力,而非一时的增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