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麦克纳米(Roger McNamee),是一位在硅谷和华尔街都留下深刻印记的传奇投资家。他既是科技股投资的先驱,也是顶级私募股权基金的联合创始人,更是Facebook早期最重要的导师和投资者之一。然而,他后期身份的戏剧性转变——从科技的坚定“布道者”变为最著名的“吹哨人”——让他成为了一个独特的研究样本。麦克纳米的职业生涯如同一部精彩的戏剧,深刻地揭示了科技、资本与社会责任之间复杂而紧张的关系,为我们普通投资者提供了一个超越财务报表,审视投资标的长期价值与潜在风险的独特视角。
与人们印象中西装革履、一丝不苟的基金经理不同,罗杰·麦克纳米的早期形象更像一个摇滚乐手——他留着长发,穿着扎染T恤,甚至在工作之余还组建了一支乐队。这份不羁的风格也体现在他的投资事业上。 1982年,麦克纳米加入了著名的资产管理公司普信集团 (T. Rowe Price),并很快负责管理其科技主题基金“科学与技术基金”。在那个个人电脑革命刚刚兴起的年代,他凭借对科技行业的深刻洞见和敏锐直觉,取得了惊人的投资回报,为其赢得了“科技股投资奇才”的声誉。 他的投资方法在当时颇具前瞻性。他并不仅仅是分析财务数据,而是花费大量时间与工程师、企业家和技术爱好者交流,力图理解技术背后的驱动力、公司的文化以及创始人的格局。他坚信,投资于拥有颠覆性技术和卓越领导者的公司,并长期持有,是获得超额回报的关键。这种关注企业长期内在价值,尤其是管理层和无形资产(如技术、品牌)的理念,与价值投资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只是他将其应用在了高速增长的科技领域。
在公募基金领域取得巨大成功后,麦克纳米将目光投向了更具影响力的私募股权(Private Equity, PE)世界。
麦克纳米的投资生涯中,最引人入胜、也最富争议的篇章,无疑是他与Facebook的故事。这个故事完美地展现了他从一个乐观的技术信徒到一个清醒的社会批评家的心路历程。
在2006年,当Facebook还是一家羽翼未丰的社交网络公司时,麦克纳米经人介绍认识了年仅22岁的扎克伯格。当时的Facebook正面临一个巨大的诱惑:雅虎 (Yahoo!) 提出以1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公司。这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公司来说,几乎是无法拒绝的条件,公司内部许多高管和投资者都倾向于接受。 然而,麦克纳米凭借他多年的投资经验,向扎克伯格提出了一个改变历史进程的建议。他告诉扎克伯格:“你不能卖掉公司,这里有比10亿美元更宏大的事业。”他帮助扎克伯格分析了Facebook的巨大潜力,认为它有机会成为像谷歌 (Google) 一样定义一个时代的公司。他敦促扎克伯格要专注于长期愿景,而不是眼前的短期利益。 这个建议最终说服了扎克伯格,拒绝了雅虎的收购要约。事后看来,这无疑是科技史上最明智的决定之一。为了表示支持,麦克纳米的高地合伙人基金随后向Facebook投资了2.75亿美元。在此后的数年里,麦克纳米一直是扎克伯格的良师益友,利用自己的人脉和经验为Facebook的成长保驾护航。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麦克नामी都是Facebook最坚定的支持者和“布道者”。他真诚地相信,这个平台能够连接世界,促进民主和沟通。然而,2016年美国大选成为了他思想的巨大转折点。 当他发现俄罗斯等外国势力利用Facebook的平台漏洞进行信息操纵、干预选举时,他感到了深深的震惊和背叛。他意识到,这个他曾寄予厚望的平台,其商业模式中存在着深刻的、对社会有害的“黑暗面”。 他尝试通过私人渠道联系扎克伯格和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 (Sheryl Sandberg),提醒他们问题的严重性,并提出解决方案。然而,他的警告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多次沟通无果后,麦克नामी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公开与自己曾经帮助过的公司决裂。 他开始在各大媒体上发表文章、接受采访,系统性地揭露Facebook等大型科技平台利用“注意力经济”和“说服性技术”(persuasive technology)来让用户上瘾,并通过算法推荐加剧社会撕裂、传播虚假信息等问题。他将自己的思考和经历写成了一本书——`觉醒:在Facebook灾难中醒来` (Zucked: Waking Up to the Facebook Catastrophe),这本书成为了对大型科技公司进行批判性反思的重要文献。 麦克नामी的转变,为所有投资者上了一堂生动的风险教育课。它告诉我们,一个商业上极其成功的公司,其赖以成功的基石,可能恰恰是其未来最大的风险所在。
罗杰·麦克纳米的经历,尤其是他后期的转变,为信奉价值投资的普通投资者提供了三个极其宝贵的启示。
麦克纳米早期的成功,源于他对“长线思维”的坚持和对杰出创始人的信任。这本身是价值投资中“与优秀的企业家为伍”思想的体现。然而,他后期的经历为此补充了关键的一课:对创始人的信任不能盲目,长线思维必须将企业的社会影响,即经济学中的“外部性” (Externality),纳入考量。
价值投资大师查理·芒格 (Charlie Munger) 曾说:“如果你想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理性。” 麦克纳米的批判恰恰揭示了Facebook等平台是如何将这一原则运用到极致的。
麦克纳米的故事是对“股东积极主义”(Shareholder Activism)的一次非典型诠释。他告诉我们,作为公司的所有者之一,投资者并非只能被动地接受管理层的决策。
罗杰·麦克纳米不是一位传统的、抱着本杰明·格雷厄姆 (Benjamin Graham) 的《证券分析》去计算安全边际 (Margin of Safety) 的价值投资者。他的职业生涯始于对科技成长股的深刻理解,这更接近于菲利普·费雪 (Philip Fisher) 的成长股投资风格。 然而,他最终的“觉醒”却让他回归到了价值投资最本源的思考上:一家公司的真正价值,最终取决于它为世界创造的净价值是正还是负。 他的故事是一个强有力的提醒:在今天这个联系日益紧密、变化日益迅速的世界里,投资的边界正在被拓宽。一个全面的价值评估,不仅要看懂资产负债表,更要看懂商业模式的本质、看懂技术发展的方向、看懂公司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罗杰·麦克纳米的传奇经历,为所有投资者,尤其是那些对科技领域充满热情的投资者,提供了一面珍贵的镜子。它映照出资本的逐利本性,也映照出知识分子和投资者的良知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