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Scope 1, 2, 3排放

Scope 1, 2, 3排放 (Scope 1, 2, 3 Emissions) 是目前全球最通用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标准——温室气体核算体系 (Greenhouse Gas Protocol) 中对碳排放来源的分类方式。想象一下,如果一家公司的碳排放是一个完整的“碳足迹”拼图,那么Scope 1、2、3就是把这块拼图分成了三个清晰的板块,帮助我们看清一家公司的碳排放到底来自哪里。Scope 1指公司拥有或控制的排放源产生的“直接排放”;Scope 2指公司外购的电力、热力等能源所产生的“间接排放”;而Scope 3则是一个更广阔的范畴,涵盖了公司价值链上所有其他的“间接排放”,从上游供应商到下游客户,无所不包。这套分类法不仅是企业进行碳盘查的“说明书”,更是我们价值投资者透视企业真实环境风险与机遇的“X光片”。

为什么要给碳排放“划分地盘”?

在投资的世界里,我们最常打交道的是财务报表,比如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它们用统一的会计语言,清晰地告诉我们一家公司的钱从哪里来,又花到了哪里去。然而,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全球共识,尤其是“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一张“碳账本”对于评估一家公司的长期价值变得和财务报本同样重要。 可是,碳排放不像金钱那样有清晰的边界。一家汽车制造商,它的工厂烟囱会冒烟,这是它的排放;它需要消耗大量电力来开动生产线,生产这些电力的发电厂也会冒烟,这算谁的排放?它从钢铁厂采购钢材,钢铁厂高炉的排放和它有关系吗?它卖出去的汽车在路上行驶,烧油产生的尾气又该记在谁的账上? 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会计准则”,碳排放的计算就会成为一笔糊涂账,企业可以轻易地将责任推给上游或下游,投资者也无法真正辨别谁是真正低碳运营的“优等生”,谁又是把污染藏在供应链里的“伪装者”。 Scope 1, 2, 3排放分类法就像是为碳排放量身定制的“会计准则”。它通过“划分地盘”的方式,明确了责任边界,让碳排放的核算变得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这使得: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理解这套体系,就如同学会了阅读一份全新的、关乎企业未来生存与发展的“第二财报”。

Scope 1, 2, 3:一本清晰的“碳账本”

这本“碳账本”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清晰地记录了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直接和间接的碳排放足迹。我们可以用一个更生活化的比喻来理解它们。

Scope 1:自家的“烟囱”

Scope 1指的是企业直接控制和拥有的排放源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可以把它想象成你自家厨房的燃气灶和自家车的排气管。当你打开燃气灶做饭,天然气燃烧会直接产生二氧化碳;当你开车出门,汽油燃烧会直接从排气管排出废气。这些都是你能够直接控制、发生在你“家”里的排放。 对于一家公司而言,Scope 1排放主要包括:

给投资者的启示: Scope 1是企业最直接、最核心的碳排放。一家公司的Scope 1排放量高,通常意味着它属于重资产、高能耗的传统行业,如能源、材料、工业制造等。对于这类公司,投资者需要重点审视其技术改造和能源替代的能力。它是否有计划用更清洁的能源(如天然气替代煤炭)?是否有研发投入来改进生产工艺以减少逸散?这些问题的答案,直接关系到它在未来日益收紧的环保政策和碳税压力下的生存能力和盈利能力。

Scope 2:买来的“电灯”

Scope 2指的是企业因使用外购的电力、蒸汽、热力或冷气而导致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 这个概念也很好理解。你家里的电视机、电冰箱和电灯本身不产生排放,但你为了让它们运转,从电网购买了电力。在你看电视的同时,几百公里外的发电厂可能正在燃烧煤炭来发电,这些排放虽然不是在你家发生的,但完全是因你的电力消费而产生。这就是你的Scope 2排放。 对企业来说,Scope 2是其运营的“生命线”。无论是亚马逊的巨型数据中心,特斯拉的超级工厂,还是华尔街写字楼里的金融机构,其日常运营都离不开大量的电力消耗。这些电力从何而来,决定了其Scope 2排放的规模。 给投资者的启示: Scope 2是许多企业,尤其是轻资产的服务业和科技公司最主要的碳排放来源。评估一家公司的Scope 2表现,关键要看它管理能源消费的智慧。聪明的公司会通过两种方式来降低Scope 2排放:

  1. 提高能效: 采用节能设备,优化数据中心散热,改造办公楼宇等,用更少的电办更多的事,这直接降低了运营成本。
  2. 采购绿电: 主动与风电、光伏发电企业签订长期购电协议(PPA),确保自己使用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像苹果谷歌等科技巨头,早已宣布其全球运营设施实现了100%由可再生能源供电,这不仅极大地降低了它们的Scope 2排放,还为它们赢得了卓越的品牌声誉,构建了新的护城河

Scope 3:朋友们的“派对”

Scope 3是一个“大箩筐”,它涵盖了除Scope 1和2之外,发生在公司整个价值链上的所有其他间接排放。 如果说Scope 1是自家的排放,Scope 2是为自家消费而产生的排放,那么Scope 3就是所有“亲朋好友”——供应商、合作伙伴、员工、客户——因为你的存在而产生的排放。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网络,也是最能考验一家公司真实可持续发展承诺的“试金石”。 温室气体核算体系将Scope 3细分为15个类别,通常可以归为两大类:

给投资者的启示: Scope 3是企业碳排放的“冰山水面下的部分”,常常占到一家公司总排放量的80%以上,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和“藏匿”的地方。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Scope 3的分析至关重要:

  1. 它揭示了真正的风险敞口。 一家宣称自身运营已“碳中和”的快时尚品牌,如果其大部分产品依赖于高污染、高能耗的海外代工厂,那么它的供应链就非常脆弱,随时可能因供应商所在国的环保风暴而中断。同样,一家高度依赖化石燃料产品的公司,其下游Scope 3排放意味着巨大的“转型风险”。
  2. 它展现了企业的影响力和领导力。 真正优秀的公司不会对Scope 3视而不见,而是会积极赋能其供应链。例如,沃尔玛推出的“10亿吨减排项目”(Project Gigaton),就是携手其全球供应商共同减少Scope 3排放的典范。这种做法不仅降低了整个生态系统的风险,更强化了自身在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和议价能力。

作为价值投资者,为什么要关心这三个“范围”?

传奇投资家沃伦·巴菲特曾说:“风险来自于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在21世纪的今天,如果对一家公司的碳排放风险一无所知,无疑是在进行一场盲目的赌博。Scope 1, 2, 3分析框架,正是帮助我们看清这些新型风险的利器。

识别隐藏的风险

发现未来的机遇

价值投资的精髓在于“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优秀的公司”。在低碳转型时代,“优秀”二字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那些能够卓越管理自身Scope 1, 2, 3排放的公司,往往具备更强的长期竞争力。

投资启示录:如何解读这份“碳账本”?

当你在阅读一家公司的ESG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时,看到Scope 1, 2, 3的数据,不要被复杂的数字吓倒。记住以下几点,你就能像专业的分析师一样,从这份“碳账本”中挖掘出真金白银。

  1. 第一,穿透迷雾,紧盯Scope 3。 不要被一家公司宣称的“运营层面碳中和”(仅覆盖Scope 1和2)所迷惑。一定要去寻找其关于Scope 3的披露。如果一家公司对Scope 3含糊其辞,或者干脆不披露,这本身就是一个危险信号,说明其管理层可能没有正视自己最大的环境风险。
  2. 第二,别拿苹果比橙子,行业对比是关键。 一家水泥公司的排放量和一家互联网公司没有可比性。关键在于,将这家公司与其最直接的竞争对手进行比较。在同一个行业里,谁的排放强度(单位营收或单位产量的排放量)更低?谁的减排目标更宏大且路径更清晰?那个“矮子里的将军”可能就是更好的投资标的。
  3. 第三,看趋势,而非看时点。 绝对的排放数字固然重要,但其变化趋势更能说明问题。一家公司的总排放量是否在逐年下降?尤其是在其业务扩张的同时,能否实现排放强度的下降(即“脱钩”)?这反映了公司管理层的执行力和战略远见。
  4. 第四,寻找承诺背后的行动。 许多公司都会设定雄心勃勃的减排目标,但价值投资者更应关注其为实现目标所采取的具体行动和资本开支。它是否在财报中披露了相关的投资计划?是否将高管薪酬与减排目标挂钩?言行一致,才是高质量公司的标志。

总而言之,Scope 1, 2, 3排放不仅是一个环保领域的专业术语,它已经成为衡量企业风险管理能力、运营效率、创新能力和长期竞争力的核心指标。对于致力于发现伟大企业并与之长期同行的价值投资者来说,学会阅读和理解这份“碳账本”,是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里,保护资本并发现真正价值的必备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