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owflake (Snowflake Inc.) 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云数据平台公司。它提供一种被称为“数据仓库即服务”(Data-Warehouse-as-a-Service)的解决方案。简单来说,Snowflake为企业客户提供了一个基于云技术的“超级数据库”,让它们可以高效地存储、处理和分析海量数据。与传统数据库不同,Snowflake的创新架构将数据的存储和计算功能完全分离,客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独立扩展其中任何一项,并按实际使用量付费。这一模式极大地提升了灵活性并降低了成本,使其在2020年进行了史上最大规模的软件公司IPO之一,并因吸引了沃伦·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领导的伯克希尔·哈撒韦 (Berkshire Hathaway) 作为基石投资者而轰动一时。
对于许多价值投资的追随者来说,2020年9月是一个令人困惑的月份。以厌恶科技股、偏爱简单易懂的“老钱”生意而闻名的巴菲特,竟然破天荒地参与了一家成立仅8年、尚未盈利、估值高昂的科技公司Snowflake的IPO。这朵“雪花”的飘落,让整个投资界都在思考:是巴菲特变了,还是价值投资的定义需要改写了?
Snowflake的上市堪称一场资本盛宴。它不仅创造了软件公司IPO的融资纪录,其股价在上市首日就翻了一倍多,市值一度突破700亿美元。然而,比天价估值更吸引眼球的,是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名字出现在了股东名单上。伯克希尔不仅在IPO时买入了2.5亿美元的股票,还通过二次交易从其前CEO手中额外购买了股份。 这一举动之所以令人震惊,是因为它几乎违背了巴菲特所有广为人知的投资原则:
后来人们逐渐了解到,这笔投资很可能并非出自巴菲特本人,而是由他的两位接班人——托德·库姆斯 (Todd Combs) 或泰德·韦斯勒 (Ted Weschler) 主导。这二人对科技行业有着更深的理解,也代表着伯克希尔投资理念的演进。但这依然引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像Snowflake这样的公司,能否用价值投资的框架来分析?
要用价值投资的眼光审视Snowflake,我们首先必须跨越“看不懂”这第一道坎。抛开复杂的技术术语,我们可以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理解它的商业模式。
想象一下,一家大型零售商需要一个仓库来存放和管理商品。
Snowflake的核心创新,正是将数据的“存储”和“计算”彻底解耦。这种模式为客户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Snowflake的收入主要来自客户对其计算资源的消耗。这种基于消费的收入模式,与传统软件即服务(SaaS)公司按月或按年收取的固定订阅费模式截然不同。
理解了它的业务后,我们便可以戴上价值投资的眼镜,从三个关键维度——护城河、增长与估值、管理层——来审视这家公司。
一条宽阔且持久的护城河是伟大企业的标志。Snowflake的护城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然而,它的护城河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它建立在三大公有云(AWS、Azure、Google Cloud Platform)之上,这意味着它与这些云巨头之间存在着既合作又竞争的复杂关系。这些巨头也在不断优化自己的数据产品,试图抢夺Snowflake的客户。
对于Snowflake,增长是其故事中最迷人的部分,而估值则是最吓人的部分。
这引出了价值投资中一个永恒的辩题:为高质量的快速增长支付高价,是否明智? 像菲利普·费雪 (Philip Fisher) 和后来的查理·芒格 (Charlie Munger) 所倡导的成长性投资 (Growth Investing) 理念,或者说是以合理价格收购优质公司 (GARP) 的策略,或许为投资Snowflake这样的公司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关键在于判断其未来的增长能否足够快、足够持久,从而消化掉当前的高估值。
价值投资同样看重管理层的能力与品格。Snowflake在这方面堪称典范。其现任CEO 弗兰克·斯洛特曼 (Frank Slootman) 是硅谷传奇人物,曾成功带领Data Domain和ServiceNow两家公司上市并实现巨大成功。他以其强悍的执行力和聚焦目标的管理风格而闻名。一个经验丰富、过往业绩卓越的船长,无疑为这艘高速航行的巨轮增加了确定性。
分析Snowflake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