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姆纳·雷石东(Sumner Redstone),全名萨姆纳·默里·雷石东(Sumner Murray Redstone),是美国传媒业一位极具传奇色彩和争议性的巨头。他通过其家族控股公司National Amusements,长期掌控着传媒帝国维亚康姆(Viacom)和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是全球娱乐产业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雷石东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价值投资者,他更像一个勇猛的产业整合者和企业狙击手,但他职业生涯中展现出的对核心资产价值的深刻洞察、对现金流的极度重视以及超长期的持有耐心,都与价值投资的精髓不谋而合。他以“内容为王”(Content is King)的商业信条闻名于世,这句口号至今仍是传媒与娱乐投资领域颠扑不破的真理。他的人生和投资决策,如同一部他旗下派拉蒙影业出品的商业大片,充满了斗争、豪赌、胜利与警示,为普通投资者提供了丰富而深刻的案例。
要理解萨姆纳·雷石东的投资风格,必须先了解他的性格。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最能勾勒出他的轮廓:1979年,他在波士顿一家酒店遭遇火灾,为了求生,他仅凭一只手臂扒在三楼窗外的窗沿上,全身大面积烧伤,最终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医生曾断言他将终身卧床,但他通过顽强的意志力重新站了起来。这次生死考验塑造了他钢铁般的意志和永不言败的斗士精神,这种精神贯穿了他整个商业生涯。 雷石东并非白手起家。他出生于一个犹太家庭,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早期从事反垄断法相关工作。这段法律背景为他日后在复杂的商业并购战中提供了犀利的武器。之后,他加入了父亲创建的连锁影院公司——National Amusements。但他不满足于仅仅经营影院,他敏锐地意识到,电影院只是内容的“管道”,真正有价值的是管道里流淌的“水”——也就是内容本身。这一认知,成为他日后构建庞大传媒帝国的基石。
雷石东的职业生涯由几次惊心动魄的收购战定义,每一次都体现了他对“内容”这一核心资产的极致追求。
1987年,雷石东上演了他职业生涯的成名之作。当时,他旗下的National Amusements还只是一家规模中等的影院公司,而维亚康姆(Viacom)则已是拥有MTV、Nickelodeon等热门有线电视频道和大量电视节目版权的传媒巨头。在众人眼中,这是一场不可能的收购。 雷石东发动的这场收购是一次经典的杠杆收购(LBO),同时也是一场充满敌意的恶意收购。他看到了华尔街当时未能充分认识到的价值:维亚康姆旗下的有线电视频道是能够产生稳定且巨额现金流的“印钞机”。与传统广播电视不同,有线电视能同时从广告商和用户订阅费中赚钱,商业模式极为出色。他抵押了自己公司的资产,借入了巨额债务,最终以34亿美元的价格成功控盘维亚康姆。 这次收购完美诠释了价值投资的核心思想之一:发现并买入价值被市场低估的优质资产。雷石东没有被维亚康姆当时平淡的利润表所迷惑,而是穿透报表,看到了其背后强大的现金流生产能力和品牌护城河。
如果说收购维亚康姆让雷石东声名鹊起,那么1994年对派拉蒙影业(Paramount Pictures)的收购则将他推向了职业生涯的巅峰。这场收购演变成了一场与另一位传媒大亨Barry Diller之间长达数月的激烈竞购战。 雷石东为何如此执着于派拉蒙?答案依然是“内容”。派拉蒙拥有好莱坞最负盛名的电影片库之一,其中包含了《教父》、《阿甘正传》等无数经典影片。雷石东深知,这些电影知识产权(IP)是能够跨越时间、跨越媒介、持续产生价值的永恒资产。一部经典电影可以在影院上映,之后卖给电视台,发行DVD,再授权给流媒体。它的价值会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而被反复挖掘。 为了赢得这场战争,雷石东不惜一切代价,甚至出售了部分高增长的资产来筹集资金,将杠杆运用到了极致。最终,他以近100亿美元的天价将派拉蒙收入囊中。这场豪赌虽然让公司背上了沉重的债务,但也让他彻底掌握了从内容创作(派拉蒙)到内容分发(维亚康姆的有线频道)的完整产业链,构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传媒帝国。
2000年,雷石东发动了他最大的一笔收购,将广播电视巨头CBS纳入维亚康姆帝国。然而,到了2006年,他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将公司一分为二,拆分成新的Viacom(继承了派拉蒙和MTV等有线网络)和CBS Corporation(继承了CBS广播网和电视制作业务)。 当时的逻辑是,拆分可以释放两家公司的增长潜力,让市场对不同业务模式(高增长的有线网络 vs 成熟稳定的广播业务)进行独立估值。然而,这次拆分也埋下了日后家族内斗和公司衰落的种子。讽刺的是,在他生命的晚年,随着传媒行业格局的剧变,两家公司为了在与Netflix和迪士尼等新巨头的竞争中求生存,又于2019年重新合并为ViacomCBS(后更名为Paramount Global)。这一分一合的轮回,戏剧性地展现了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和企业家决策的时代局限性。
尽管雷石东的手段常常是激进甚至残酷的,但他的核心理念中闪烁着价值投资的光芒。普通投资者可以从中提炼出几条非常宝贵的原则。
这是雷石东投资哲学的基石。他反复强调,硬件(如电视机、DVD播放器)会被淘汰,分发渠道(如影院、有线电视)会不断变革,但优质内容的需求是永恒的。一个强大的内容库就像一口源源不断涌出石油的油井,可以持续地、以极低的边际成本创造收入。
雷石东从不做一个被动的财务投资者。他买入公司,就是为了获得控制权,然后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改造和经营它。他通过设计复杂的AB股结构(即同股不同权),利用National Amusements这家私人公司,以少数的经济利益(股份)实现了对整个上市传媒帝国的绝对投票控制权。 这是一种极致的股东积极主义。他像一个专制的君主一样统治着自己的帝国,可以轻易地任命或解雇CEO,决定公司的战略方向。
和沃伦·巴菲特等投资大师一样,雷石东痴迷于现金流。他深知,会计利润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进行调节,而现金流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血液。传媒公司的财报尤其复杂,大量的无形资产摊销会让净利润(Net Income)失真。雷石东在评估维亚康姆等公司时,更看重的是其创造自由现金流(Free Cash Flow)的能力。因为只有真金白银的现金流,才能用来偿还债务、进行再投资或回报股东。
雷石东是一位坚定的长期主义者。他一旦认定一项资产的价值,就会持有数十年,无惧市场的短期波动。他对维亚康姆和CBS的持有周期横跨了几十年,充分分享了这些优质资产长期增长的红利。 然而,他也是一个极端的风险爱好者,尤其体现在对杠杆(Leverage)的使用上。他的几次关键收购都依赖于巨额的债务融资。这种策略在顺风时能极大地放大收益,但在逆风时也可能带来灭顶之灾。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由于旗下公司股价暴跌,他的巨额个人债务一度面临违约风险,被迫以极低的价格出售了部分持股,险些失去对帝国的控制。
萨姆纳·雷石东的一生,是一部关于野心、意志和商业智慧的史诗。他不是一个完美的投资榜样,他的专断、好斗和对风险的极度偏好,不值得普通投资者效仿。然而,拨开那些戏剧性的商业战争和家族恩怨,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到几点价值投资的真谛:
最终,雷石东用他的一生证明了“内容为王”的正确性。对于投资者而言,理解并践行这一理念,寻找那些拥有“内容”——无论是电影版权、专利技术还是强大的消费品牌——的公司,或许就是通往成功投资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