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Yammer

Yammer,一款企业内部社交网络服务(Enterprise Social Network)。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只对公司内部员工开放的“Facebook”。它的核心功能是打破部门壁垒,让公司里的任何人都能自由地沟通、分享想法、协作项目,从而提升整个组织的沟通效率和创新能力。Yammer最初是一家独立公司,凭借其独特的病毒式增长模式在企业软件领域声名鹊起,最终在2012年被科技巨头Microsoft以1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并整合进其Office 365生态系统。这个词条将以Yammer为案例,探讨其背后的投资逻辑和对价值投资者的深刻启示。

山羊鸣叫:一个价值投资的经典回响

“Yammer”这个词本身的意思是“喋喋不休地抱怨”或“大声说”,但它在投资界的“鸣叫”,却是一曲关于远见、护城河与战略价值的经典乐章。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研究Yammer的成长与被收购史,就像是翻开了一本教科书,里面写满了如何在科技时代寻找伟大企业的秘诀。

一场“反常识”的投资:彼得·蒂尔的慧眼

Yammer的早期融资故事中,最引人注目的角色莫过于硅谷的传奇投资人彼得·蒂尔(Peter Thiel)和他执掌的风险投资基金Founders Fund。在当时,许多投资者对Yammer的模式持怀疑态度:一个让员工“闲聊”的工具,真的能提高生产力吗?企业会为这种“办公室里的Facebook”买单吗? 然而,蒂尔看到了表象之下的巨大潜力。这与他在其著作《从0到1》(Zero to One)中阐述的投资哲学一脉相承——寻找并投资于那些有潜力形成垄断的企业。Yammer恰好具备这种特质,其核心优势在于强大的网络效应

蒂尔的投资决策,正是基于对这种新型“护城河”的深刻理解。他没有被产品表面的“闲聊”属性所迷惑,而是洞察了其商业模式能够创造出强大的用户粘性和排他性,这正是价值投资者梦寐以求的优质商业特征。

从Yammer看“护城河”的现代形态

沃伦·巴菲特提出的“护城河”理论是价值投资的基石。传统的护城河我们很熟悉,比如Coca-Cola的品牌、Costco的规模成本优势。但在日新月异的科技行业,护城河呈现出了新的形态。Yammer就是绝佳的观察样本。

正是这些高昂的“搬家费”,让客户被牢牢锁定,公司因此获得了持续稳定的收入和强大的定价权。

投资者启示录:我们能从Yammer学到什么?

虽然普通投资者无法直接投资像Yammer这样的早期创业公司,但其发展历程中蕴含的投资智慧,完全可以应用到我们对上市公司的分析中。

寻找“企业版”的消费级产品

Yammer的成功,揭示了一个屡试不爽的商业模式:将一个在消费市场(To C)被验证成功的逻辑,应用到企业市场(To B)。 企业客户相比个人用户,通常具有更高的付费意愿、更强的用户粘性和更长的生命周期价值。因此,那些成功将消费级产品的体验和病毒式增长模式带入企业服务领域的公司,往往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机会。

理解“增长”的质量,而不仅仅是速度

许多投资者痴迷于用户增长速度,但增长的“质量”远比“速度”更重要。Yammer的增长是高质量增长的典范。 高质量的增长体现在哪里?在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领域,一个关键指标是净收入留存率 (Net Dollar Retention, NDR)

“被收购”也是一种成功的退出策略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我们总是希望买入的公司能持续创造价值,股价稳步上涨。但还有一种重要的价值实现方式,就是被行业巨头收购。 Microsoft为何愿意花费12亿美元巨资收购Yammer?因为它看到了Yammer的战略价值

总而言之,Yammer的故事告诉我们,价值投资的原则在科技时代依然闪耀着光芒,只是需要我们用新的视角去审视。寻找那些拥有新型护城河(如网络效应、高转换成本)、实现高质量增长、并具备重要战略价值的公司,你就有可能捕捉到下一个“鸣声响亮”的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