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马里斯 (Bill Maris)

比尔·马里斯(Bill Maris)是一位美国神经科学家、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以作为谷歌风险投资(Google Ventures, 现简称GV)的创始人和首任首席执行官而闻名。他被誉为“谷歌的选股人”,其投资哲学独特地融合了严谨的数据分析与对“登月计划”式(Moonshot)创意的狂热追求。马里斯并非传统的华尔街金融家,他更像是一位手持资本的未来学家,专注于投资那些有望从根本上解决人类重大问题、重塑未来的颠覆性科技,尤其是在生命科学领域。他坚信,投资的最高境界不仅是获得财务回报,更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与许多投资大佬的金融或商科背景不同,比尔·马里斯的起点是生命科学实验室。他拥有杜克大学的神经科学学位,早年致力于研究大脑如何感知和处理信息。这段经历塑造了他日后看待投资的独特视角:像科学家一样,基于证据、逻辑和第一性原理进行思考,而不是被市场的喧嚣所迷惑。 然而,马里斯骨子里涌动着不安分的创业血液。在互联网泡沫初期的1997年,他创办了全球最早的网络托管公司之一Burlee.com。这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商业尝试——最终公司被成功出售——更重要的是,它让马里斯亲身体验了从零到一建立一家科技公司的所有挑战与机遇。这段创始人的经历,让他比任何一位纯粹的金融分析师都更能理解创业者的艰辛与梦想,也为他日后成为一名杰出的风投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知道,伟大的公司不仅仅是一张漂亮的财务报表,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由人和梦想构成的生命体。

2009年,马里斯向谷歌 (Google) 的联合创始人Larry PageSergey Brin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成立一个隶属于谷歌的风险投资基金。这个基金的目标不应仅仅是追逐财务回报,更要成为谷歌洞察未来科技趋势的“千里眼”和“顺风耳”。这个想法与谷歌“组织全球信息,使人人皆可访问并从中受益”的宏大愿景不谋而合。于是,Google Ventures (GV) 诞生了,马里斯成为其掌舵人。 在马里斯的带领下,GV成长为全球最活跃、最成功的企业风险投资机构之一,其投资组合中星光熠熠,包括了UberNest(后被谷歌收购)、Slack(后被Salesforce收购)、23andMe等一大批日后改变了行业的巨头。马里斯和他的团队,用一套独特的打法,重新定义了风险投资的游戏规则。

在投资界,大多数人喜欢寻找那些能在现有市场中做得“更好”的公司,比如开发一款功能多10%的软件,或是一款效率高15%的设备。这是一种稳妥的增量式投资。但马里斯对此不感兴趣,他寻找的是能够实现“10倍好”(10x better)的飞跃、创造全新市场的公司。这就是所谓的“登月计划”(Moonshot)投资。 他相信,真正的超额回报来自于投资那些看似疯狂、挑战传统、旨在解决人类根本性难题的创意。 当所有人都盯着社交网络时,他投资了用基因技术预测疾病的23andMe;当智能家居还是个模糊概念时,他投资了重新定义恒温器的Nest。这种对颠覆式创新的执着,使得GV的投资组合充满了高风险,也蕴含着极高的潜在回报。

追求疯狂的梦想,不等于盲目下注。马里斯的科学家背景让他极度推崇数据和流程。为了给投资决策“排雷”,他与团队独创了一套名为“设计冲刺”(Design Sprint)的工作方法。 这个流程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商业创意的浓缩试管实验”。在短短五天内,GV会派遣一个由设计师、工程师和产品经理组成的专家团队,与被投初创公司一起,通过快速的原型设计和真实用户测试,来验证其核心商业假设是否成立。这种方法,极大地降低了早期投资的不确定性。它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在投入巨额资金和数年时间之前,先用最小的成本,搞清楚你的想法是不是真的有人需要。 这与价值投资中强调的“安全边际”原则,在精神内核上是相通的——都是通过严谨的分析和验证,来管理和降低风险。

或许是源于他的专业背景,马里斯对生命科学和医疗健康领域抱有异乎寻常的热情和远见。他曾语出惊人地表示:“我相信,人类有可能活到500岁。” 这句看似狂言的背后,是他对生物技术、基因编辑、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应用潜力的深刻洞察。他认为,我们正处在一场生命科学革命的黎明,投资于此,就如同在20世纪初投资于汽车和电力。因此,GV在他的主导下,重仓布局了大量医疗健康公司,比如利用大数据对抗癌症的Flatiron Health(后被罗氏收购)。他投资的逻辑很简单:健康和长寿是人类最根本、最永恒的需求,任何能在此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技术,都将拥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2016年,在将GV打造成业界标杆后,马里斯选择了离开,并于次年创立了属于自己的独立风险投资基金——Section 32。 这个名字来源于他热爱的科幻剧《星际迷航》,剧中“第31区”是一个为了理想不惜游走在规则边缘的神秘组织。这似乎也暗示了马里斯希望以更独立、更灵活、更专注的方式继续他的投资事业。Section 32延续了他在GV时期的投资偏好,继续将资金投向生物技术、医疗健康、人工智能和网络安全等前沿领域,寻找那些能够改变世界的“疯狂”科学家和创业者。

比尔·马里斯是一位专注于一级市场(未上市公司)的风险投资家,但他的投资哲学对于我们这些主要参与二级市场(公开交易股票)的普通投资者而言,同样充满了宝贵的启示。

1. 投资于“超级趋势”,而不仅仅是好公司

马里斯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他总能精准地把握住未来十年的“超级趋势”,无论是共享经济、物联网,还是基因革命。他投资的不仅是一家公司,更是一个时代的浪潮。

  • 给普通投资者的启示: 在选择投资标的时,除了分析公司本身的基本面,更要抬起头,看看它所在的“赛道”是否足够宽广、是否有足够长的坡。一家优秀的公司在一个夕阳行业里苦苦挣扎,其成长性可能远不如一家中等公司在一个蓬勃发展的朝阳行业里顺势而为。正如Warren Buffett所说,要寻找有宽阔护城河的企业,而一个巨大的时代趋势,就是企业最强大的护城河之一。我们应该多花时间思考:未来5到10年,哪些技术或社会变迁是不可逆转的?我们的投资组合是否与这些趋势同行?

2. 像科学家一样做尽职调查

马里斯的“设计冲刺”方法,本质上是将科学实验的严谨精神引入投资决策。在下注之前,先建立假设,然后通过最小化可行性测试来验证或证伪它。

  • 给普通投资者的启示: 投资不应是一场基于“感觉”的赌博,而应是一个基于“证据”的决策过程。当我们看好一家公司时,不应仅仅因为它的故事动听或股价在涨。我们应该像科学家一样,提出自己的“投资假设”(例如:“我认为这家公司的用户增长在未来三年能保持30%的年复合增长率”),然后去寻找证据来支持或反驳它。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去阅读公司的年报,分析它的商业模式,了解它的竞争对手,甚至试用它的产品。这种严谨的尽职调查,是区分严肃投资者和市场投机者的关键。

3. 拥抱“非共识”的正确

投资Uber在当时看来是疯狂的,投资“让人活到500岁”的技术更是天方夜谭。但正是这些在当时看来“非共识”的决策,为马里斯带来了最丰厚的回报。因为市场的共识早已反映在价格中,只有“非共识且正确”的判断,才能带来超额收益。

  • 给普通投资者的启示: 真正的投资机会往往隐藏在人群的偏见和恐惧之中。当市场对某个行业或公司极度悲观时,或许正是进行逆向投资的好时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盲目地与市场作对。我们需要像投资大师Howard Marks所强调的那样,进行“第二层次思维”:不仅要思考一个事件会产生什么后果,还要思考这个后果会引发市场的何种反应,以及这种反应是否过度。敢于独立思考,并坚持自己基于深度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获得长期成功的必备品质。

4. 耐心是终极的美德:长线思维的力量

风险投资是一场关于耐心的游戏。从播下一颗种子到它长成参天大树,往往需要七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马里斯的投资组合,无一不是长期持有的结果。

  • 给普通投资者的启示: 股票市场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最强大的武器就是时间。我们应该努力克服追涨杀跌的人性弱点,将自己定位为公司的“部分所有者”,而非股价的“短期租客”。一旦我们基于深入研究买入了一家优秀的公司,就应该给予它足够的时间去成长,让复利 (compounding) 这个“世界第八大奇迹”为我们创造财富。正如马里斯投资于未来一样,我们也应该为自己的未来进行长期的、耐心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