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拜单车
摩拜单车 (Mobike) 是一家曾经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引领了无桩共享单车浪潮的科技出行公司。由记者出身的胡玮炜于2015年创立,以其标志性的橙色车身和“扫码即走”的便捷体验,迅速成为共享经济领域的明星企业。摩拜单车通过智能锁和GPS定位技术,解决了传统公共自行车“有桩”停放的痛点,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短途出行的效率。然而,在其飞速扩张的背后,是巨大的资本投入、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持续的盈利难题。最终,在经历了“烧钱大战”后,摩拜单车于2018年被生活服务平台美团收购,其发展历程也因此成为研究互联网商业模式、资本运作和价值投资的经典案例。
一场橙色的资本狂欢
想象一下2016到2017年的中国城市街头,仿佛一夜之间,橙色、黄色、蓝色的共享单车如潮水般涌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设计精良、科技感十足的“小橙车”——摩拜。这不仅仅是一种新的交通工具,更是一种时尚的文化现象,被誉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之一。 对于当时的许多人来说,摩拜的出现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是科技改变生活的完美体现。而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摩拜则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风口”。在“共享”概念的驱动下,巨额资本蜂拥而至。摩拜的投资方名单星光熠熠,包括了腾讯、红杉资本、高瓴资本等国内外顶级的风险投资 (VC) 机构。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摩拜完成了超过10亿美元的融资,估值一度飙升至数十亿美元。 这场资本狂欢将摩拜及其主要竞争对手ofo 小黄车推向了疯狂的扩张之路。双方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展开了不计成本的“补贴大战”和“投放竞赛”。免费月卡、骑行红包、铺天盖地的单车投放……其核心逻辑是:用资本换取用户,用规模构筑壁垒,最终实现市场垄断并获取利润。这在当时看起来似乎是互联网时代的标准打法,但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这场狂欢的背后,却隐藏着令人不安的疑问。
价值投资者的X光:风口之下的商业模式拷问
当市场为“共享”和“流量”而疯狂时,价值投资者会习惯性地保持冷静,拿起“X光机”——即基本商业逻辑和财务分析——来审视这家公司的内在价值。在摩拜的案例中,这台X光机照出了几个关键问题。
盈利能力之谜:一辆单车能赚多少钱?
价值投资的核心是买入能够持续创造自由现金流的好生意。那么,摩拜的生意能赚钱吗?我们可以用一个非常朴素的概念来分析:单位经济模型 (Unit Economics, UE),也就是算一算每一辆单车的“经济账”。
- 收入: 主要来自用户的骑行付费,例如每半小时1元。假设一辆单车每天被有效骑行2次,每次1元,那么日收入为2元。
- 成本: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其构成远比想象的复杂。
- 制造成本: 摩拜初代单车的用料和技术都非常“豪华”,配备了实心轮胎、轴传动和GPS智能锁,单车成本高达近3000元。即使后期迭代的轻骑版,成本也在600-1000元左右。
- 运维成本: 这是共享单车模式中一个巨大的“隐形成本”。单车需要被重新调度(从低需求区域运到高需求区域)、维修、更换损坏零件。这需要大量的线下运维人员和车辆,是一笔持续的开销。
- 折旧与损耗成本: 单车是固定资产,会随着时间折旧。更严重的是,它们会被随意停放、蓄意破坏、私自占用甚至直接“失踪”。据估算,共享单车的年损耗率可能高达10%-20%甚至更高。
现在,我们来做一道简单的算术题。以一辆成本1000元的单车为例,假设它每天能带来2元的稳定收入,不考虑任何运维、损耗和资金成本,需要500天(约1年半)才能收回制造成本。然而,一辆暴露在外的单车,其生命周期真的能撑过1年半吗?再把高昂的运维和损耗成本算进去,这笔账就变得更加难算。 结论很明显:在激烈的竞争和补贴之下,摩拜的单位经济模型极具挑战性。它更像是一个“现金粉碎机”,而非“现金牛”。
护城河的幻觉:是“网络”还是“铁丝网”?
传奇投资家沃伦·巴菲特反复强调,伟大的公司都拥有宽阔且持久的护城河 (Moat),以抵御竞争对手的攻击。摩拜有护城河吗?
- 品牌? 摩拜的品牌认知度很高,但ofo同样如此。在功能高度同质化的市场,当用户打开App,选择的往往是离自己最近的那辆车,而非特定品牌的车。品牌的忠诚度非常脆弱。
- 技术? 摩拜的智能锁和数据平台在早期确实构成了技术优势,方便了管理和找车。但这种技术壁垒并非牢不可破,竞争对手很快就能模仿和跟上。
- 网络效应? 这是最常被提及的护城河。理论上,投放的单车越多,覆盖的区域越广,用户找车就越方便,从而吸引更多用户,形成正向循环。这听起来很像网络效应。
然而,共享单车的网络效应是一种弱网络效应,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本地化的密度效应”。北京的用户完全不关心上海的单车有多少。更致命的是,这种由投放密度构成的“壁垒”可以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打破:只要竞争对手有足够的钱,也能在同一条街道上投放同样多甚至更多的单车。 因此,摩拜的护城河并非坚固的城堡,而更像是一道用资本堆砌起来的“铁丝网”——看起来吓人,但只要对手带足了钳子(更多的资本),就能轻易剪开一个口子。这种依赖持续“烧钱”来维持的优势,不是价值投资者所青睐的、源于企业内生能力的真正护城河。
资本的双刃剑:是“燃料”还是“毒药”?
资本配置 (Capital Allocation) 是评估管理层能力的核心指标。优秀的管理层会像“资本园丁”一样,将资金投入到能产生最高回报的项目上,让企业的内在价值“利滚利”。 在摩拜的案例中,海量的风险投资扮演了什么角色?
- 燃料: 在初期,资本是公司启动和扩张的必要燃料,帮助摩拜迅速将产品铺向市场,教育了用户,验证了需求。
- 毒药: 但很快,资本就变成了“毒药”。在VC追求快速增长和市场份额的压力下,公司的战略重心从“如何构建一个健康的、可盈利的商业模式”偏移到了“如何用最快的速度消灭对手、获取下一轮融资”。资本不再是用于精耕细作、优化成本、提升效率,而是被大规模地用于简单粗暴的投放和补贴。
这种“增长高于一切”的模式,导致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例如著名的“单车坟场”),并彻底摧毁了行业自我造血的可能。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这是一种危险信号:当一家公司对外部资本的依赖超过了其内部创造价值的能力时,它的命运就不再掌握在自己手中。
橙色浪潮的退去与最终归宿
无休止的烧钱游戏终有尽头。当资本市场逐渐回归理性,意识到共享单车本身难以成为一门独立的、盈利的生意时,浪潮便开始退去。资金链断裂的ofo陷入了严重的财务危机,至今仍有大量用户的押金未能退还。 而摩拜的结局则更具戏剧性。2018年4月,美团宣布以27亿美元的总价全资收购摩拜。这个价格对于早期投资者来说或许是成功退出,但对于一个曾被寄予厚望、意图独立首次公开募股 (IPO) 的“独角兽”而言,这无疑宣告了其独立发展模式的失败。 美团为什么要收购一个持续亏损的业务?答案在于其战略布局。对于美团这个集外卖、到店、酒旅于一体的超级平台来说,共享单车是一个高频的线下流量入口。用户每周可能会骑几次车,而每次打开App都是一次接触美团其他服务的机会。美团看中的不是摩拜自身的盈利能力,而是它为整个“美团生态”带来的协同价值和用户粘性。 最终,摩拜从一个主角,变成了美团生态版图中的一块拼图,其品牌也逐渐被“美团单车”所取代。
写给投资者的启示录
摩拜单车的故事如同一部精彩的商业大片,它为我们普通投资者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教训,这些教训远比直接投资一家公司更为重要。
- 1. 警惕“性感”的故事,回归商业的本质: 一个产品很酷、很流行、解决了社会痛点,不代表它是一门好生意。投资决策不应基于媒体热度或个人体验,而应回归到最朴素的商业问题:它如何赚钱?能持续赚钱吗?
- 2. 用“小学生算术”戳破复杂的泡沫: 面对天花乱坠的商业计划书和估值模型,不妨用最简单的单位经济模型去估算一下。如果连基础的“收入-成本”都算不过来,那么再宏大的叙事都值得怀疑。
- 3. 辨别真正的护城河: 要仔细分辨,一家公司的优势是来自于其独特的内在能力(如技术专利、强大的品牌文化、难以复制的网络效应),还是仅仅依靠资本的持续输血。用钱砸出来的“护城河”,往往是最不牢固的。
- 5. 观察终局,思考价值: 在一个行业发展的早期,不妨多思考它的“终局”会是怎样。谁会是最终的赢家?价值会沉淀在哪个环节?在共享单车的案例中,价值最终流向了拥有综合生态和流量变现能力的平台型公司,而非单一的工具型公司。
总而言之,摩拜单车是一面镜子,它清晰地照出了当“风口”遇上“资本”时的光鲜与残酷。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这堂课的学费虽然昂贵,但其教训却足以让我们在未来的投资旅程中,走得更加稳健和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