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权

除权 (Ex-Rights),是当上市公司通过`送股`或`配股`的方式,增加了公司总股本,导致每位股东持有的股份虽然变多了,但每股所代表的`股东权益`(也就是公司的净资产)相应减少。为了让`股价`能公平地反映这一变化,需要在`股权登记日`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对股价进行相应的下调。这个过程,就叫做“除权”。它就像把一块完整的披萨切成更多小块,你手里的块数变多了,但每块的尺寸变小了,你拥有的披萨总量其实没变。

除权通常由两种行为引发,一个像公司请客,一个像股东“凑份子”。

这指的是公司将一部分利润(资本公积金或未分配利润)转化成股份,免费“送”给全体股东。比如“10送5”,就是你每持有10股,就能免费得到5股。这虽然听起来很慷慨,但本质上是把你应得的利润换了种形式(股份)给你,公司的总价值并没有因此增加。

这是公司向老股东发出的“增资邀请”。公司设定一个低于市价的配股价,让老股东按持股比例,自愿决定是否要花钱购买更多的新股。这相当于股东们集体给公司注入一笔新的发展资金。如果你选择参与配股,你的持股数量和投入的资金都会增加。

除权的核心,就是对股价做一道数学题,确保股东的总资产在除权前后瞬间保持不变,避免有人因为信息差套利。

  • 送股除权价: `除权后股价 = 股权登记日收盘价 / (1 + 每股送股比例)`
    • 举个栗子:A公司股价为15元,宣布“10送5”,即每股送0.5股。除权后,理论股价就会调整为:15 / (1 + 0.5) = 10元。你的100股变成了150股,但总市值仍然是1500元(15×100 = 10×150),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 配股除权价: `除权后股价 = (收盘价 x 原股数 + 配股价 x 配股数) / (原股数 + 配股数)`
    • 再举个栗子:B公司股价20元,宣布“10配2”,配股价为10元。如果你持有10股,并决定参与配股,除权后的股价就会变成:(20×10 + 10×2) / (10 + 2) = 220 / 12 ≈ 18.33元。

很多时候,公司在送股或配股的同时,还会派发现金红利,也就是`除息`。这时股价的调整会同时考虑这两个因素,计算公式会更复杂一些。你只需要记住,股价的下跌是这两项股东回报的数学“回吐”,是完全正常的。

面对除权后“变便宜”的股价,价值投资者不会感到兴奋,而是会拿起放大镜,看得更深。

绝对不是。 除权造成的股价下跌,是一种“假摔”,你的总资产并未增值,公司的内在价值也未改变。这就像把一张100元钞票换成两张50元,钱还是那么多钱。把除权后的低价当成“打折”,是一种常见的误解。像`市盈率`、`每股净资产`这类财务指标,在除权后也会相应调整,公司的估值水平并不会因为除权而立刻变得便宜。

价值投资者会跳出价格的表象,去探究除权行为背后的商业动机

  • 对于送股: 这家公司是否处于高速成长期,需要将利润留存用于再投资,因此用送股代替现金分红?还是仅仅为了迎合市场偏好低价股的心理,玩弄数字游戏?一家成熟且现金流充裕的公司,持续高比例派发现金红利可能比送股更有吸引力。
  • 对于配股: 公司为什么要“伸手要钱”?是为了投资一个前景光明、能带来丰厚回报的新项目,还是为了填补亏损、偿还债务?前者可能是个好信号,后者则需要高度警惕。

在A股市场,要特别留意`高送转`(高比例送股或转增股本)现象。一些公司利用高送转来制造股价将大幅上涨的预期,吸引投资者追捧,有时可能配合大股东减持。价值投资者应该对这类纯粹的“题材炒作”保持冷静,回归到对企业盈利能力、护城河和管理层的分析上。记住,驱动股票长期价值的,永远是公司持续创造自由现金流的能力,而不是它如何切分自己的股权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