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PANET

ARPANET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 作为现代互联网(Internet)的鼻祖,ARPANET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后更名为DARPA)在20世纪60年代末启动的一个开创性项目。它并非一家公司或一种投资产品,而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计算机网络,其核心技术“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彻底改变了信息传输的方式。对于投资者而言,ARPANET本身的历史并不能直接指导我们买卖股票,但它的诞生、演进和最终引发的数字革命,却像一部浓缩的史诗,蕴含着关于识别颠覆性创新、理解长期趋势和洞察商业本质的最深刻的价值投资启示。读懂ARPANET,就是读懂了技术浪潮下价值投资的“第一性原理”。

ARPANET的故事,并非一个商业传奇,而是一个源于军事需求、在学术圈中发芽、最终改变了全世界的科技寓言。

ARPANET的诞生,与商业和利润毫无关系,它的直接催化剂是冷战。在那个美苏争霸的年代,美国军方非常担心一旦发生核战争,传统的、中心化的通讯指挥系统会被一次性摧毁。他们需要一个“打不烂”的通讯网络:即使网络中的部分节点被摧毁,信息依然能够通过其他路径传递。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ARPANET采用了一种名为 分组交换 (Packet Switching) 的革命性技术。 为了让您更好地理解,我们打个比方:

  • 传统电话网络(电路交换): 就像您要从北京开车去上海,必须为您修建一条专属的、全程封闭的高速公路。在您到达终点前,这条路完全被您占用,哪怕路上大部分时间是空驶,别人也无法使用。效率低下,且一旦某段路被炸毁,全程瘫痪。
  • ARPANET(分组交换): 就像您要把一本厚厚的书寄给朋友。您不寄整个包裹,而是把书拆成一页一页的明信片,每张明信片上都写着“第X页,共Y页”和收件地址。然后,您把这些明信片一股脑儿扔进邮政系统。每张明信片都独立选择最快的路径,有的走空运,有的走铁路。最终,所有明信片在朋友家汇合,再按页码重新装订成书。

这种方式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 高效: 网络线路可以被多份“明信片”共享,大大提高了利用率。
  • 稳健: 即使某条邮路中断,其他的“明信片”也能绕道而行,整个“寄书”任务依然能完成。

正是这个最初为军事目的设计的核心理念,奠定了未来互联网去中心化、开放和强大的基础。

ARPANET建成后,首批用户是美国的几所顶尖大学和研究机构。它成了科学家们共享研究数据、发送电子邮件(是的,电子邮件在70年代初就诞生了)的工具。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它都只是一个属于精英学术圈的“玩具”,与普通人的生活遥不可及。 转折点发生在TCP/IP协议的出现。这套协议相当于为全世界所有不同的计算机网络,规定了一种通用的“语言”。有了它,ARPANET可以和其他网络(如NSFNET)互联互通,最终演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覆盖全球的“网络的网络”——互联网。 这个过程是缓慢、自下而上、充满偶然性的。没有一位CEO,没有一份详尽的商业计划书,只有一群充满智慧的工程师和科学家,遵循着开放、共享的原则,不断完善这个系统。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ARPANET的故事就像一座富矿,其中蕴含的道理远比分析一张财务报表更为深刻。它告诉我们,在面对改变世界的新技术时,应该如何思考和决策。

19世纪的美国西部淘金热,真正发家致富的,往往不是那些满身泥泞、运气飘忽不定的淘金客,而是向他们出售牛仔裤(比如Levi's创始人)、帐篷、铁锹和水的商人。 ARPANET及其演化出的互联网,就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数字淘金热”。

  • “淘金者”: 那些基于互联网的各种应用,比如早期的门户网站、电子商务公司、社交媒体等。
  • “卖铲子的人”: 那些为整个互联网提供基础设备、软件和服务的公司。

历史告诉我们,“淘金者”的竞争异常惨烈,成王败寇只在朝夕之间。在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中,成千上万的网站灰飞烟灭。然而,“卖铲子的人”却能持续地从整个行业的繁荣中获益。

  • 案例: 当无数网站还在烧钱换流量时,为它们提供路由器和交换机的思科(Cisco)成为了当时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当移动互联网浪潮兴起,无数APP为生存挣扎时,为它们提供芯片的高通(Qualcomm)和台积电(TSMC)赚得盆满钵满。如今,在人工智能(AI)的浪潮中,与其去赌哪一个AI应用能最终胜出,投资于提供算力“铁锹”——GPU的英伟达(NVIDIA),或者提供云计算“水电煤”服务的亚马逊 AWS微软Azure和谷歌Cloud,可能是一条更稳健的路径。

投资心法: 当一个新兴行业出现时,请先思考:“谁是这个行业里卖铲子的人?” 这些公司往往拥有更坚实的商业模式和更深的护城河(Moat),因为无论哪个“淘金者”胜出,都离不开他们的产品和服务。

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有一个著名的比喻:“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湿的雪和一道很长的坡。”

  • “长长的坡”: 指的是一个拥有巨大增长空间和长期前景的行业或趋势。
  • “厚厚的雪”: 指的是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及能够让价值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的复利效应。

ARPANET所开创的互联网时代,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长、最陡峭的一道“坡”。从电子邮件到万维网,从电子商务到社交媒体,再到云计算和人工智能,这道“坡”至今仍在延伸。 而在这道长坡上,能滚出巨大雪球的,是那些具备“湿雪”特质的商业模式,其中最典型的就是 网络效应 (Network Effects)。ARPANET/互联网本身就是网络效应的完美体现:每增加一个用户,整个网络的价值就对所有现有用户增加一分。电话网络、社交平台(如腾讯微信)、交易市场(如阿里巴巴的淘宝)都具备强大的网络效应。 投资心法: 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的任务就是识别出那些真正“长长的坡”,而不是短暂的流行风口。

  1. 如何识别? 问自己几个问题:这项技术是仅仅改进了现有做事的方式,还是从根本上创造了新的可能性?它是否具备网络效应,能让领先者强者恒强?它是否能催生出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
  2. 格雷厄姆的警钟: 但是,识别出“长坡”只是第一步。价值投资的祖师爷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提醒我们,即便是最好的企业,如果买入价格过高,也可能变成一笔糟糕的投资。互联网泡沫的教训便是无数投资者为“长坡”付出了疯狂的价格,最终血本无归。我们的目标,是以合理甚至低估的价格,买入位于“长坡”上的优秀公司。

从ARPANET在1969年发出第一条信息,到互联网在90年代中期开始商业化普及,中间经过了超过25年。一项颠覆性技术从诞生到成熟,再到大规模商业化,其路径之漫长、曲折,远超多数人的想象。 这对于投资者的启示是:耐心,是投资于科技创新领域最稀缺、也最重要的品质。 在技术变革的早期,市场往往充斥着各种激动人心的叙事和承诺,但商业模式尚未成型,盈利遥遥无期。这类公司,我们称之为 故事股 (Story Stocks)。它们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故事,但财务报表却一塌糊涂。 价值投资大师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的智慧在于,他从不试图去预测哪个“故事”能成真,而是倾向于等待尘埃落定,当一家公司已经展现出清晰的盈利能力、强大的竞争优势和优秀的管理层时,再以合理的价格买入。

  • 案例: 在1998年,你可能会投资于当时流行的搜索引擎如AltaVista或Excite,它们都是“故事股”,最终都失败了。但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等到2004年谷歌(Google)上市时,它已经证明了其商业模式的强大,此时再投资,依然能分享其后十数年的巨大成长。

投资心法: 别爱上一个动听的故事。投资的本质是购买一家企业未来的现金流折现。在面对新兴技术时,保持极大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但同时也要保持极度的审慎和耐心。有时候,“等待” 本身就是一种最高明的策略。

ARPANET的缔造者们,当初并没有想着要创造一个万亿美元的产业,他们只是想解决一个具体而根本的问题:如何建立一个打不垮的通讯系统。他们专注于构建一个开放、稳健、可扩展的底层架构,最终,这个架构之上生长出了一个我们曾经无法想象的数字世界。 这正是价值投资的精髓。真正的价值投资者,思考方式更像一位工程师,而非投机者。 我们关注的不是股价的短期波动,而是企业商业模式的底层架构是否坚固,它的产品或服务是否在为一个巨大的、真实的需求提供解决方案。 因此,当下一个“元宇宙”、“Web3”或任何我们尚未知晓的技术浪潮来临时,请暂时忘记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宣传,不妨回溯到50多年前那个小小的ARPANET。问问自己:

  1. 这项技术解决了一个什么根本性的问题?
  2. 谁是这个新生态里的“卖铲子的人”?
  3. 这是一道足够长、雪足够湿的“坡”吗?
  4. 我是否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一个伟大的企业以合理的价格出现?

像ARPANET的缔造者一样思考,你将能更好地穿透投机的迷雾,发现那些真正能够创造长期价值的伟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