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ide

WeRide (文远知行) 是一家全球领先的L4级别自动驾驶科技公司,致力于打造面向城市开放道路的、安全可靠的无人驾驶技术。通俗地讲,WeRide就是那个研发“机器人司机”的公司,它的目标是让汽车能够像经验丰富的人类司机一样,在复杂的城市交通中自如穿行,最终实现从A点到B点的全无人化出行和运输。与许多专注于高速公路或特定场景的公司不同,WeRide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最具挑战性的城市场景,其技术和商业化应用涵盖了无人驾驶出租车、小巴、货运车和环卫车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个立体的智慧出行生态。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你在深夜加班后,通过手机App叫了一辆车。几分钟后,一辆汽车稳稳地停在你面前,车门自动打开,但驾驶位上空无一人。你坐进后排,系好安全弹弓,车子便平稳启动,汇入车流,精准地识别红绿灯、避让行人和车辆,最终安全地将你送回家。 这并非科幻电影的桥段,而是WeRide正在努力实现的未来。这个场景中的核心产品,就是Robotaxi (无人驾驶出租车),它是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也是衡量一家自动驾驶公司技术实力的终极考场。 WeRide是全球最早一批布局Robotaxi并将其投入常态化测试和运营的公司之一。早在2019年,它就在广州推出了全国首个对外开放的Robotaxi服务,让普通市民有机会亲身体验未来的出行方式。这种将技术从实验室推向真实街道的勇气和实践,使其积累了宝贵的真实世界运营数据,这对于训练和优化其“机器人司机”的大脑——也就是自动驾驶算法——至关重要。对于投资者而言,理解WeRide,首先就要理解它所处的这条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黄金赛道。

一家优秀的科技公司,不仅要有仰望星空的梦想,更要有脚踏实地的技术和清晰的商业路径。WeRide的价值,正是在于它构建了一个稳固的技术体系和多元化的商业落地矩阵。

在自动驾驶领域,技术是决定成败的根本。WeRide打造了其称之为“铁三角”的稳固技术体系,这构成了其核心竞争力。

  • 算法 (The Brain): 这是“机器人司机”的大脑。WeRide坚持全栈自研,意味着从感知、定位、决策到控制的每一个环节,其核心算法都由自己掌握。这就像一位大厨,不仅擅长烹饪,还精通从挑选食材到秘制酱料的全过程。这种能力使其能够快速迭代和优化算法,而不受制于第三方供应商。其核心算法模型WeRide Transformer,是业界首个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大模型,旨在让车辆具备类似人类的推理和决策能力。
  • 硬件 (The Senses): 如果算法是大脑,那么硬件就是“机器人司机”的眼睛和耳朵。WeRide自主研发了一整套标准化的自动驾驶硬件套件,包括LiDAR(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自研硬件的好处显而易见:第一,可以实现软硬件的深度耦合,最大化发挥算法性能;第二,有利于成本控制,为未来的大规模量产铺平道路。
  • 数据 (The Experience): 一位新手司机如何成为老司机?靠的是不断地上路练习,积累经验。自动驾驶系统也是如此。WeRide通过其遍布全球20多个城市的测试和运营车队,每天都在产生海量的真实路况数据。这些数据被传回云端,用于“喂养”和训练算法模型,形成一个“数据驱动-算法迭代-车辆表现提升-获取更多数据”的良性循环。这个数据闭环是公司最宝贵的资产之一,也是一道难以被竞争对手轻易逾越的护城河

对于投资者来说,再先进的技术,如果不能转化为商业价值,也只是空中楼阁。WeRide的聪明之处在于,它没有将所有赌注都押在Robotaxi这一个篮子里,而是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在多个场景寻求商业化落地。

  • Robotaxi (无人驾驶出租车): 这是公司的核心业务和技术制高点,主要面向城市出行服务市场。它与出行平台、整车厂合作,共同推进商业化运营。
  • Mini Robobus (无人驾驶小巴): 定位于解决城市公共交通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例如在地铁站和社区之间、科技园区内部进行接驳。这条线路的路线相对固定,商业化落地的速度可能比Robotaxi更快。
  • Robovan (无人驾驶货运车): 瞄准的是巨大的城市物流和同城货运市场。通过去掉司机,可以极大地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效率,在电商、快递等行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Robosweeper (无人驾驶环卫车): 这是WeRide在智慧城市领域的一个巧妙布局。环卫车作业时间通常在深夜或凌晨,路线固定,是自动驾驶技术落地的理想场景之一。

这种多产品线并进的策略,不仅展示了其底层技术的通用性和延展性,更重要的是,它构建了一个多元化的收入模式,平滑了单一市场(如Robotaxi)商业化进程缓慢可能带来的风险。

作为一本以价值投资为核心理念的辞典,我们不仅要了解“它是什么”,更要探讨“它值多少”。对于像WeRide这样尚未上市、也未实现盈利的成长股,评估其价值需要一套不同于传统制造业的思维框架。

沃伦·巴菲特曾说,他寻找的是拥有宽阔且持久“护城河”的企业。WeRide的护城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壁垒: 前文提到的“铁三角”——全栈自研的算法、软硬一体的解决方案以及高效的数据闭环,共同构成了其深厚的技术壁垒。自动驾驶是一个赢家通吃的行业,微小的技术领先都可能在未来转化为巨大的市场优势。
  2. 运营壁垒: 自动驾驶不是纸上谈兵。WeRide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超过600辆车的运营车队,真实道路测试里程已超过1300万公里。这意味着它处理过数不清的复杂场景(Corner Cases),与多个城市的政府和监管部门有过深入的合作,并建立了一套成熟的车队管理和远程支持体系。这些宝贵的运营经验,是新进入者用钱也难以在短时间内买到的。
  3. 资本与生态壁垒: 自动驾驶是一个极其“烧钱”的行业。WeRide的背后,站着一支由全球顶级战略投资者和财务投资者组成的“豪华天团”,包括雷诺-日产-三菱联盟、博世广汽集团等汽车产业巨头。这些战略股东不仅提供了资金,更带来了宝贵的产业资源,例如车辆工程支持、供应链优势以及未来的量产订单,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生态联盟。

当然,任何投资都伴随着风险。对于WeRide,投资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面临的挑战:

  • 技术成熟度与安全性: 尽管L4级自动驾驶技术已取得长足进步,但要实现100%的绝对安全,仍需克服大量的“长尾问题”(即那些极端罕见的交通场景)。任何一次严重的恶性事故,都可能对整个行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 政策法规的不确定性: 全球各国对于全无人驾驶汽车上路的法律法规仍在探索和完善中。政策的开放速度,将直接决定其商业化落地的广度和深度。这是一个公司自身难以完全掌控的外部风险。
  • 激烈的市场竞争: 自动驾驶赛道群雄逐鹿。在国内,WeRide面临着如百度阿波罗小马智行等强劲对手的竞争;在全球范围内,更有谷歌旗下的Waymo特斯拉这样的巨头。这场马拉松式的竞赛,不仅考验技术,也考验着资本和耐力。
  • 商业化盈利路径: 高昂的研发投入和车队运营成本,意味着公司在短期内很难实现盈利。其商业模式是否能跑通,何时能达到收支平衡并产生正向现金流,是所有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其估值最大的不确定性来源。

对WeRide这样的公司进行估值,是一门艺术而非精确科学。传统的市盈率等估值指标完全不适用。投资者可以尝试从以下角度进行思考:

  • 可比公司分析: 参考已上市的自动驾驶技术公司(如Mobileye)或相关产业链公司的估值水平,但需要注意业务模式和发展阶段的差异。
  • 融资历史: 研究其在一级市场的历轮融资估值,以及投资方背景。顶级VC和产业资本的持续加持,本身就是一种市场认可。
  • 潜在市场规模 (TAM) 测算: 估算其所处的出行服务、同城货运等市场的总规模,并对其未来可能占据的市场份额进行一个合理的、保守的预测。然后基于此,使用现金流折现 (DCF)模型进行估值。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方法中的每一个假设(如收入增速、利润率)都带有极大的主观性,结果仅供参考。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关键不在于计算出一个精确的数字,而在于理解其价值的核心驱动因素,并判断当前(或未来上市时)的价格是否为其内在价值留下了足够的安全边际

WeRide的故事,是关于技术、资本和梦想如何重塑一个百年行业的宏大叙事。对于普通投资者,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以下几点启示:

  • 投资于未来趋势: 自动驾驶无疑是未来十年最具颠覆性的技术趋势之一。投资WeRide这样的头部企业,本质上是投资于整个出行和物流行业的未来。
  • 理解商业模式的本质: 投资前,务必深入研究公司的技术路径、商业化策略和竞争格局。WeRide的“铁三角”技术体系和“多场景组合拳”商业模式,是其区别于其他竞争者的关键。
  • 拥抱不确定性,做好风险管理: 这类投资具有典型的风险投资特征——高风险、高潜在回报、长投资周期。这意味着投资者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并做好可能损失全部本金的准备。因此,在资产配置中,应将其置于“卫星”部分,而非“核心”部分。
  • 关注关键人物: 公司的创始人和核心管理团队至关重要。WeRide的创始人韩旭博士及其团队在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领域拥有深厚的学术和工业界背景,这是公司能够持续创新的重要保障。

正如投资大师彼得·林奇所言,投资那些你能够理解的、并且故事足够吸引人的公司。WeRide的故事无疑是激动人心的——它描绘了一个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的未来城市交通图景。然而,从一个精彩的故事到一笔成功的投资,中间隔着对护城河的深刻洞察、对风险的理性评估,以及最重要的——一个合理的价格。投资WeRide,不仅仅是购买一家公司的股权,更是购买一张通往未来世界的门票,但请务必确认,这张门票的价格没有过分透支未来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