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
ESP,全称为“盈利能力”(Earning Power),是价值投资者用于评估一家公司内在价值的核心概念。它并非指代超感知觉(Extrasensory Perception)那种神秘的第六感,但在投资领域,深刻理解并运用ESP,确实能赋予投资者一种超越市场短期情绪、洞察企业长期价值的“超能力”。ESP的核心思想是:拨开财务报表的迷雾,找到一家公司在正常经营状态下,可持续产生的、真实的税后利润。 这份“正常化”的利润,是公司价值的基石,它剔除了经济周期的极端影响、会计政策的粉饰以及非经常性的损益项目,从而比年报上那个波动的净利润数字更能代表企业的真实赚钱本领。
ESP的缘起:超越账面利润的慧眼
在价值投资的殿堂里,先贤们反复告诫我们: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一部分。因此,理解这家公司的“赚钱体质”至关重要。然而,许多投资者习惯于紧盯每股收益(EPS)和市盈率(P/E)这两个指标,但这往往会掉入陷阱。因为账面利润就像一张经过美颜的照片,可能会因各种原因失真。
- 周期性行业的“假繁荣”: 一家钢铁公司在经济上行期可能赚得盆满钵满,P/E低得诱人;但一旦周期逆转,就可能陷入亏损。只看顶峰时期的利润,显然是刻舟求剑。
- 会计手法的“魔术”: 公司可以通过改变折旧方法、资产减值准备等会计处理方式,在短期内“创造”出漂亮的利润。
- 一次性收益的“兴奋剂”: 比如,一家公司去年卖掉了一栋办公楼,获得了巨额收益,这会使当年的利润暴增。但这显然是不可持续的,不能代表其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
正是为了应对这些问题,ESP的概念应运而生。它最早可以追溯到成长股投资之父菲利普·费雪(Philip A. Fisher)的思想。在《怎样选择成长股》(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一书中,费雪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一个数学公式,但他反复强调要深入研究一家公司的长期盈利前景,这正是ESP思想的质性体现。他鼓励投资者通过“闲聊法”,与公司的管理层、竞争对手、客户、前员工等多方交流,去感知和判断这家公司未来持续创造超额利润的“气场”和“格局”,这是一种艺术性的ESP评估。 而真正将ESP量化,并使其成为一个严谨估值工具的,是哥伦比亚商学院的教授、当代价值投资领军人物布鲁斯·格林威尔(Bruce Greenwald)。他所提出的盈利能力价值(Earning Power Value, EPV)模型,为我们提供了一把精确度量ESP的标尺。
ESP的量化:给“盈利能力”算笔账
格林威尔的EPV模型,是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安全边际”原则的完美延伸。它的核心假设极为保守:我们只为一家公司当前的、可持续的盈利能力付钱,而不为未来的成长支付任何溢价。 这样做的好处是,如果公司未来真的成长了,那部分收益就成了我们免费获得的“惊喜”。 计算EPV的过程,就像精心冲泡一杯手冲咖啡,需要耐心和细致,主要分为“三步走”。
EPV的“三步走”计算法
我们以一个虚拟的例子“老王汽水铺”为例,来走一遍完整的计算流程。
第一步:寻找“正常化”收益 (Normalized Earnings)
这一步的目标是,计算出“老王汽水铺”在刨除各种干扰后,一年到底能稳稳当当赚多少营业利润。我们不能只看去年的成绩单,因为去年夏天可能特别热,汽水卖得特别好。我们需要看它过去5到10年的平均表现,这更能反映其真实的经营水平。
- 公式: 正常化营业利润 = 过去数年(如5-10年)的平均营业利润率 x 当期营业收入
- 解析:
- 为什么要用“营业利润率”? 因为营业利润(Operating Profit)剔除了利息和税收这些与核心经营无关或波动较大的项目,更能反映主营业务的赚钱效率。
- 为什么要用“平均”利润率? 这是为了熨平经济周期的波动。好年景和坏年景一平均,得出的数字才更可靠。
- 为什么要乘以“当期”营业收入? 因为我们想知道的是,以公司现在的规模,在正常的盈利水平下,能赚多少钱。收入代表了公司当前的体量。
- “老王汽水铺”案例:
- 假设“老王汽水铺”今年的收入是1000万元。
- 过去5年,它的营业利润率分别是18%、25%、15%、22%、20%。平均下来是 (18+25+15+22+20) / 5 = 20%。
- 那么,它的正常化营业利润 = 20% x 1000万元 = 200万元。
这个200万元,就比去年财报上那个可能是250万(因为夏天热)或150万(因为搞促销)的数字,要可靠得多。
第二步:扣除“不给股东”的税 (Adjusted Taxes)
公司赚了钱得交税,这部分钱最终不属于股东。所以我们要计算税后利润。但这里的税率同样需要“正常化”。有些公司可能因为一些暂时的税收优惠,当期实际税率很低,我们不能用这个数字,因为它不可持续。通常,我们可以使用法定的企业所得税率或公司过去几年的平均实际税率。
- 公式: 税后正常化营业利润 = 正常化营业利润 x (1 - 平均税率)
- “老王汽水铺”案例:
- 假设当地的企业所得税率是25%。
- 税后正常化营业利润 = 200万元 x (1 - 25%) = 150万元。
这150万元,就是“老王汽水铺”每年能稳定贡献给所有资本提供者(包括股东和债权人)的真金白银。
第三步:折现!把未来的钱算回现在 (Discounting)
我们已经知道“老王汽水铺”每年能稳定赚150万。那么,这个“永续”的赚钱能力,在今天值多少钱呢?这就需要用到“折现”的概念。折现率,在公司估值里通常使用资本成本(Cost of Capital)。 你可以简单地把资本成本理解为公司使用所有钱(包括股东的投资和银行的贷款)所需要付出的“平均年化利息”。如果一家公司连这个“利息”都赚不出来,它就是在价值毁灭。一个常用的指标是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
- 公式: 盈利能力价值 (EPV) = 税后正常化营业利润 / 资本成本
- 解析: 这个公式是一个永续年金的折现公式,因为它基于一个核心前提:我们假设这150万的利润将永远持续下去,但不会增长。
- “老王汽水铺”案例:
- 假设经过计算,“老王汽水铺”的资本成本是10%。(这意味着投资者和银行平均要求10%的回报)
- EPV = 150万元 / 10% = 1500万元。
计算完毕!根据EPV模型,“老王汽水铺”这家公司的核心业务价值1500万元。 这个数字就是它的ESP的货币化体现。
ESP在实战中的应用:投资者的“照妖镜”和“藏宝图”
算出了EPV,接下来就是最有意思的部分:用它来和公司的市场价值做比较。通常,我们用EPV和公司的企业价值(Enterprise Value,市值 + 净负债)进行对比。
“照妖镜”:识别价值陷阱
如果一家公司的市场价值远高于它的EPV,这就亮起了一盏黄灯。
- 市值 » EPV: 这意味着市场价格中包含了大量的“成长预期”。投资者不仅为公司当前的盈利能力付了钱,还为它遥远的未来画下的大饼付了高价。
- 投资启示: 此时,你需要对自己灵魂拷问:这份成长预期靠谱吗?公司有什么样的护城河来保证未来的高增长?如果增长不及预期,股价就可能戴维斯双杀。EPV就像一面“照妖镜”,能帮助我们识别那些被市场过度炒作、看似便宜(比如P/E很低,但盈利能力正在衰退)的价值陷阱。
“藏宝图”:发现潜在金矿
反之,如果一家公司的EPV高于其市场价值,那可能就是发现宝藏的信号。
- EPV > 市值: 这意味着,你单单买下它当前的、不含任何增长的盈利能力,就已经物超所值了。市场可能因为短期的坏消息、行业偏见或者单纯的忽视,给出了一个过低的价格。
- 投资启示: 这为你提供了极高的“安全边际”。即使公司未来没能实现任何增长,你的这笔投资也大概率不会亏钱。如果公司未来还能有一些温和的增长,那对你来说就是纯粹的利润。EPV就像一张“藏宝图”,指引我们去寻找那些被市场错误定价的、具有坚实盈利基础的“烟蒂股”或“隐形冠军”。
ESP与资产和成长的关系
一个完整的公司估值,通常包含三个部分:资产价值(清算价值)、盈利能力价值(EPV)和成长价值。
- 资产价值是底线: 如果公司破产清算,它的资产能卖多少钱。
- EPV是基石: 公司作为一部“赚钱机器”本身值多少钱。
- 成长价值是未来: 公司未来扩张和创新可能带来的额外价值。
一个理想的投资标的,是其市场价格低于其EPV。这意味着,你用低于其内在赚钱能力的价格买入了这家公司,并且免费获得了它的成长潜力。这正是价值投资的精髓所在。
结语:ESP——洞察商业本质的智慧
ESP,无论是作为一种定性的商业洞察,还是一个定量的估值工具,其核心都在于引导我们将目光从波动的股价和粉饰的财报中移开,聚焦于一个更根本的问题:这家企业,到底是不是一门好生意?它能持续地为股东创造价值吗? 在充满噪音和诱惑的资本市场中,掌握ESP的思维方式,就像拥有了一副高质量的降噪耳机和一个性能强大的分析罗盘。它不能预测市场的短期涨跌,但它能帮助你锚定企业的内在价值,让你在众人狂热时保持冷静,在众人恐慌时看到机会。归根结底,ESP并非一种复杂的数学游戏,它是一种回归商业常识、洞察商业本质的投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