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gene_fama

尤金·法马 (Eugene Fama)

尤金·法马(Eugene Fama),被誉为“现代金融学之父”,是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最为人所知的成就是提出了著名的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EMH)。这个理论就像投资界的一块“试金石”,它认为在任何时间点,股票价格已经完全反映了所有已知信息,因此任何人都很难通过分析信息来持续地“战胜市场”。法马的理论深刻地影响了现代金融思想和投资实践,催生了指数基金等被动投资工具的流行。尽管他的观点有时看似与主动寻找低估股票的价值投资理念相悖,但深入了解其思想,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对所有投资者都极为宝贵的智慧。

法马的学术贡献构建了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石。其中,两个理论对普通投资者的影响最为深远。

这可以说是法马最具颠覆性的理论。它并非断言市场永远“正确”,而是强调市场反应的“速度”。

  • 核心思想:在一个有效市场中,信息传播得非常快,并且会立刻被成千上万的理性投资者消化,从而迅速反映在资产价格上。这意味着,当你看到一则“利好消息”时,股价很可能已经上涨了。试图根据公开信息寻找“便宜货”就像在海滩上寻找被众人忽略的贝壳一样困难。因此,资产价格的变动更接近于随机游走理论,即未来的价格路径是不可预测的。
  • 三种形态
    1. 弱式有效市场:当前价格已反映了所有历史价格信息。这意味着技术分析(看K线图)是徒劳的。
    2. 半强式有效市场:当前价格已反映了所有公开信息,包括公司财报、新闻、宏观经济数据等。这意味着依赖公开资料的基本面分析也很难获得超额收益。
    3. 强式有效市场:当前价格已反映了所有信息,包括公开和内幕信息。在这种市场中,即使是公司高管也无法利用内幕消息获利。

大多数研究认为,现实世界的市场至少达到了弱式和半强式有效。

如果市场是有效的,那为什么有些股票的长期回报率会高于其他股票呢?为了解释这一现象,法马与合作伙伴肯尼斯·弗伦奇(Kenneth French)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更强大的解释框架——三因子模型(Three-Factor Model)。 该模型认为,一支股票的预期回报率不仅取决于整体市场的风险,还受到另外两个关键“因子”的影响:

  1. 规模因子 (Size):从长期看,小市值公司的股票回报率倾向于高于大市值公司。
  2. 价值因子 (Value):从长期看,账面市值比(即价值股)的股票回报率倾向于高于低账面市值比(即成长股)的股票。

这个模型用数据证明了,承担额外的“规模风险”和“价值风险”,可以获得相应的风险补偿,即更高的长期回报。

初看起来,法马的理论似乎是对沃伦·巴菲特这类价值投资大师的直接挑战。但实际上,他的思想为价值投资者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有力的工具。

  • 承认挑战,保持谦逊:有效市场假说提醒我们,战胜市场是极其困难的。它要求价值投资者必须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去寻找市场因短期情绪或偏见而出现的罕见定价错误,而不是幻想自己能轻易发现被大众忽略的机会。
  • 价值投资的“因子”背书:三因子模型是价值投资理念的强有力支持。它从学术上证明了“价值”本身就是超额回报的一个来源。这告诉我们,长期坚持投资于那些价格相对于其内在价值(如账面价值)较低的公司,是一种有数据支持的系统性策略,而不仅仅是“捡便宜货”的艺术。与其说价值投资是战胜了市场,不如说是系统性地赚取了市场愿意为“价值风险”支付的溢价。
  • 聚焦于你能控制的:既然预测市场是徒劳的,投资者就应该把精力放在可以控制的事情上。这包括:
    1. 构建多元化的投资组合: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可以利用指数基金作为核心配置。
    2. 降低交易成本:频繁买卖是财富的毁灭者,因为每一次交易都会产生费用,并可能侵蚀你的回报。
    3. 坚持长期持有:给予价值因子和规模因子足够的时间来发挥作用。

法马与行为金融学的代表人物罗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之间的学术论战是经济学界一段著名的佳话。希勒认为,市场的剧烈波动(如泡沫和崩盘)恰恰证明了投资者是非理性的,市场并非有效。而法马则坚称,这些所谓的“异象”很可能是我们尚未识别出的新风险因子在起作用,而非市场失灵。 最有趣的是,2013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同时将经济学奖授予了理论观点看似截然相反的法马和希勒。这并非自相矛盾,而是承认了他们的研究共同构成了我们理解资产价格的完整图景:市场在大部分时间里是高效的,但也偶尔会因人类行为而出现非理性的定价。 这也正是投资的魅力所在——在理性的框架和非理性的现实之间寻找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