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suku_honjo

本庶佑 (Tasuku Honjo)

本庶佑(Tasuku Honjo),日本免疫学家,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他并非一位投资家,也未曾发表过任何关于股票市场的言论。然而,他严谨的治学精神、颠覆性的科学发现过程以及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为以价值投资为核心理念的投资者提供了一套极其宝贵且深刻的思维模型。本词条旨在剖析本庶佑先生的科学思想,并将其“翻译”为普通投资者可以理解和借鉴的投资原则。他的故事完美诠释了:最顶级的智慧是相通的,无论是探索生命奥秘还是在市场中寻找价值,底层的逻辑和心性都惊人地一致。将本庶佑的理念引入投资领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独立思考、长期主义和护城河的真正含义。

在《投资大辞典》中收录一位科学家,看似不合常规,但这恰恰体现了价值投资的精髓之一:构建一个“多元思维模型”的 latticework。这是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极力推崇的理念,他认为,要成为一个真正成功的投资者,不能仅仅局限于金融和经济学领域,而应从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各种基础学科中汲取智慧,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思维框架。 本庶佑先生的故事,就是这个框架中一块不可或缺的拼图。他在癌症免疫疗法领域的突破性贡献,源于一种深刻的科学哲学,这套哲学与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等投资大师的思想不谋而合。通过研究本庶佑,我们不是在学习具体的选股技巧,而是在修炼一种能够洞察事物本质、抵御市场噪音、做出高质量决策的“心法”。这比任何单一的财务指标或交易策略都更为重要和持久。

要理解本庶佑的投资启示,我们必须先简单了解他的核心成就。在20世纪90年代,本庶佑团队发现了一种名为“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简称PD-1)的蛋白质。起初,科学界对它的功能并不完全清楚。经过长达数十年的不懈研究,本庶佑及其合作者们揭示了一个惊天秘密:许多癌细胞会巧妙地“劫持”PD-1通路,伪装成“自己人”,从而“踩下刹车”,抑制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如T细胞)的攻击。 基于这一发现,革命性的癌症疗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诞生了。这类药物(如著名的KeytrudaOpdivo)的作用机制,就是松开这个“刹车”,重新激活免疫系统,让它能够识别并摧毁癌细胞。这一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癌症治疗的格局,拯救了无数生命。 这个过程,从一个基础分子的发现,到理论的建立,再到最终改变世界的应用,其中蕴含的原则,正是价值投资者梦寐以求的智慧宝藏。

我们将本庶佑的科研生涯提炼为三大核心启示,并将其与价值投资的核心理念进行类比,帮助投资者构建更坚固的思维体系。

本庶佑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我读论文时,有九成内容是不相信的,我只相信我亲眼所见、亲手验证过的数据。” 这句振聋发聩的话,是本庶佑科学精神的基石,也应成为每一位价值投资者的座右铭。

  • 对市场“共识”的批判性审视

在投资领域,“书”或“论文”可以指代券商的研究报告、财经新闻、市场专家的预测,甚至是广为流传的投资“常识”。本庶佑的告诫提醒我们,这些信息绝不能不加甄别地全盘接受。市场中充斥着噪音、偏见和短期情绪。一个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必须像一位严谨的科学家,对所有外部信息保持健康的怀疑。当市场集体看好某只股票时,要问自己:支撑这个共识的证据是什么?这些证据可靠吗?有没有被市场忽略的关键信息?

本庶佑不相信论文,但他相信自己实验室里产生的第一手数据。这在投资上,就意味着要回归商业的本质。与其听信分析师对公司未来利润的预测,不如亲自去阅读公司的财务报表,特别是10-K年报。去理解它的商业模式是如何运转的?它的产品或服务为客户创造了什么价值?它的竞争优势来自哪里?这些都是不容辩驳的“第一手数据”。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也推崇第一性原理,他会把问题分解到最基本的物理定律层面再进行重构。投资者则应将公司分解到最基本的商业逻辑层面进行分析。

  • 案例类比:

想象一下,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所有“论文”(新闻、报告)都在渲染恐慌,认为银行体系将彻底崩溃。一位“本庶佑式”的投资者会怎么做?他不会轻信这些结论,而是会去亲自“验证”:他会去分析像富国银行(Wells Fargo)这样的优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评估其最坏情况下的损失,并与当时极度低廉的股价进行对比。巴菲特正是在那个时候,通过对高盛(Goldman Sachs)和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等金融机构进行第一性原理的分析,做出了堪称经典的投资决策。

本庶佑对PD-1的研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场长达20多年的马拉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项研究并非热门领域,也面临着诸多质疑。但他始终被自己的好奇心驱动,专注于这个他最了解、最感兴趣的领域,最终取得了突破。

  • 定义并坚守你的能力圈(Circle of Competence)

本庶佑是一位免疫学家,他不会轻易涉足粒子物理学或天体化学。他毕生精力都投入在他深耕的领域。这对投资者的启示是:只投资于你能够深刻理解的生意。 你的能力圈可能来自于你的职业背景(例如,一位软件工程师可能更懂科技公司),也可能来自于你长期的学习和兴趣(例如,一位消费品爱好者可能更懂品牌的力量)。在能力圈内,你更容易识别出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信息,什么是噪音,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判断。试图追逐每一个市场热点,就像让本庶佑去研究黑洞一样,是危险且低效的。

科学发现需要时间,价值实现同样需要时间。本庶佑团队发现PD-1是在1992年,而基于此的药物获得广泛应用并产生巨大影响,则是在2014年之后。这中间是超过20年的漫长岁月。价值投资同样需要非凡的耐心。当你基于深入研究,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一家优秀公司的股票后,你需要给它足够的时间去成长,让它的内在价值通过业绩的增长和市场的再认识而逐步释放。市场的短期波动就像实验中的杂音,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会想办法过滤掉它,专注于真实的信号。同样,一个优秀的投资者也应该忽略市场的每日报价,专注于企业的长期基本面。

  • 案例类比:

许多早期的亚马逊(Amazon)投资者,在公司长达十几年不盈利甚至亏损的时期,依然选择坚定持有。因为他们相信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的长期愿景,理解公司将所有利润再投资于构建更深护城河(如AWS、物流体系)的逻辑。他们没有被华尔街短视的盈利要求所动摇,最终获得了惊人的回报。这就是在自己的能力圈内,践行长期主义的典范。

PD-1通路对于癌细胞来说,是一个完美的“护城河”。它利用人体自身的机制,巧妙地构建起一道防御工事,让免疫系统无法攻击。而本庶佑的工作,就是发现了这条护城河的运作机制,并找到了攻破它的方法。

  • 识别并投资于拥有宽阔“护城河”的企业

在投资中,护城河是指一家公司拥有的、能够抵御竞争对手攻击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它可能是一种独特的品牌(如可口可乐)、网络效应(如腾讯的微信)、转换成本(如微软的操作系统)或成本优势(如好市多)。就像PD-1能保护癌细胞一样,强大的护城河能够保护一家公司的长期盈利能力。价值投资的核心,就是寻找这些拥有宽阔、持久护城河的伟大企业。

  • 寻找市场的“PD-1”——被低估的颠覆性力量

在PD-1的作用机制被完全阐明之前,它只是众多分子中的一个,其巨大的潜力被市场(科学界)所低估。聪明的投资者,也要努力在市场中寻找这类被低估的“PD-1”——那些可能在未来产生颠覆性影响,但目前尚未被大众充分理解和定价的商业模式、技术或公司。这需要极大的洞察力和逆向思维。当一家公司因为暂时的困难或不被理解的战略而被市场冷落时,恰恰可能是“本庶佑式”投资者介入的良机。

  • 案例类比:

早期的台积电(TSMC)专注于晶圆代工这一商业模式,在当时并非最光鲜的领域。许多人更看好英特尔(Intel)那样的IDM(整合设备制造商)模式。然而,台积电通过极致的专注和技术投入,构建了在制造工艺、客户信任和资本开支上的巨大护城河。这条护城河,就像PD-1通路一样,一度被市场低估了其坚固程度和战略价值。随着全球半导体产业对专业分工的依赖日益加深,台积电的价值最终得到了市场的充分认可。

将本庶佑的科学精神转化为投资行动,我们可以遵循以下路径:

  1. 建立你的“思想实验室”:
    • 培养批判性阅读习惯: 在阅读任何一份研究报告或新闻时,先问自己:“作者的论点是什么?证据是什么?有没有相反的证据被忽略了?”
    • 进行独立验证: 不要满足于二手信息。亲自去阅读公司的年报和季报,倾听管理层的电话会议,甚至试用公司的产品。把这些原始材料当作你的“实验数据”。
  2. 划定你的“科研领域”(能力圈):
    • 诚实地评估自己: 列出你真正了解的行业或商业模式。如果你无法向一个10岁的孩子解释清楚一家公司是如何赚钱的,那它大概率就在你的能力圈之外。
    • 持续学习,拓展边界: 能力圈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它的拓展必须是缓慢而扎实的,就像科学家进入一个新领域需要大量的前期学习一样。
  3. 像做科研项目一样做投资:
    • 提出“投资假设”: 基于你的研究,形成关于一家公司长期价值的假设(例如,“我认为这家公司凭借其品牌优势,未来10年能保持15%的年均利润增长”)。
    • 持续追踪和验证: 定期(如每季度)回顾公司的财报和业务进展,看看你的“实验数据”是否支持你的初始假设。如果基本面发生了根本性的负面变化,要勇于承认错误并修正。
  4. 保持科学家的好奇与耐心:
    • 关注长期信号,忽略短期噪音: 不要因为股价一两天的涨跌而焦虑。问问自己:公司的长期竞争力改变了吗?如果没有,就保持耐心。
    • 从失败中学习: 科学研究充满了失败的实验。同样,投资中也难免会犯错。关键在于,要像科学家复盘失败实验一样,深入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将其转化为未来的经验教训。

本庶佑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探索生命的奥秘,还是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中寻找价值,最可靠的罗盘,永远是基于事实的独立思考、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见以及穿越时间周期的坚定耐心。他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我们用财报和商业分析洞察企业。工具不同,但追求真理、拥抱理性的精神内核是完全一致的。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学习本庶佑,就是要努力摆脱羊群效应和情绪驱动的陷阱,将每一次投资都当作一次严肃的、基于证据的“科学研究”。这或许是一条更艰难、更孤独的道路,但它通往的,是真正意义上的长期成功与心智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