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er_1

Tier 1

Tier 1 (一级资本) 在银行的金融世界里,“Tier 1”或一级资本,是衡量其财务健康状况最核心、最硬核的指标。它代表了一家银行最优质的资本,是银行抵御风险、吸收亏损的第一道,也是最坚固的一道防线。简单来说,如果银行是一艘远航的巨轮,一级资本就是船体最核心的压舱石,确保即使在惊涛骇浪中船只也能保持稳定,不至于倾覆。这部分资本的质量极高,因为它能在银行不停止正常运营(即“持续经营”)的情况下吸收损失。这个概念源于全球银行业监管的基石——《巴塞尔协议》(Basel Accords),是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判断银行稳健与否的首要标准。

想象一下,一个审慎持家的家庭。这个家庭的资产可能包括房子、汽车、股票和一些现金。房子和汽车流动性差,股票价值会波动,而真正能在突发危机(比如失业或重病)时派上用场的,是锁在保险柜里的那笔“压箱底儿钱”。这笔钱随时可用,能立即填补窟窿,支撑家庭渡过难关。 银行的Tier 1资本,扮演的就是这个“压箱底儿钱”的角色。它不是银行的所有资产,而是其最可靠、最能吸收亏损的自有资金。根据资本质量的细微差别,Tier 1资本内部又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核心一级资本(Common Equity Tier 1,简称CET1)是Tier 1资本中的“战斗机”,是皇冠上的明珠。它是银行资本质量最高、最纯粹的部分,是真正的“压箱底儿钱”。它主要由以下两部分构成:

  • 普通股 (Common Stock) 股本: 这是股东最初投入银行的真金白银,是银行赖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石。
  • 留存收益 (Retained Earnings): 这是银行历年经营所赚取的利润中,没有以股息形式分配给股东,而是选择留存下来补充资本的部分。一个持续增长的留存收益账户,是银行盈利能力强劲、管理层具有远见的有力证明。这也是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在分析银行时极为看重的部分,因为它反映了企业内生性的价值创造能力。

CET1之所以被视为最高质量的资本,因为它具有永久性(没有到期日)、次级性(银行破产清算时,其偿付顺序在所有债权人之后)和自由支配性(银行可以自由地用它来吸收亏损,而无需担心触发违约)。

额外一级资本(Additional Tier 1,简称AT1)是Tier 1资本的补充部分。如果说CET1是自家保险柜里的现金,AT1则有点像一位富有的亲戚承诺,在你遇到大麻烦时会出手相助的一笔资金,但这笔援助是有条件的。 AT1资本通常以一种特殊的债券形式存在,即AT1债券。这种债券没有固定的到期日(因此被称为“永续债”),但它有一个关键的“减记”或“转股”条款。这意味着,当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到某个预设的危险水平时,这些债券的本金可以被强制性地部分或全部减记(即投资者会损失本金),或者被强制转换为银行的普通股。 对银行而言,AT1工具补充了资本,但质量不如CET1。对投资者而言,AT1债券的票面利率通常远高于普通债券,以补偿其承担的额外风险。2023年瑞士信贷 (Credit Suisse) 危机中,其高达160亿瑞士法郎的AT1债券在一夜之间被完全减记,血本无归,给全球投资者上了惨痛的一课,也生动地诠释了AT1资本吸收损失的强大功能(以及对投资者的风险)。

对于遵循价值投资 (Value Investing) 理念的投资者来说,银行股的复杂财报常常令人望而生畏。然而,抓住Tier 1资本这个牛鼻子,就等于找到了解剖银行价值的“手术刀”。

价值投资的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 (Benjamin Graham) 提出了安全边际 (Margin of Safety) 的核心概念,即以远低于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为未来的不确定性预留足够的缓冲空间。在银行业,Tier 1资本充足率(尤其是CET1充足率)就是“安全边际”最直观、最量化的体现。 一个高Tier 1资本充足率的银行,就像一个拥有厚厚城墙的堡垒。当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企业和个人无力偿还贷款时,“坏账”的炮弹就会袭来。资本充足的银行可以用其厚实的资本“城墙”来吸收这些损失,而资本薄弱的银行则可能在第一轮冲击中就城门失守,陷入经营困境甚至破产。因此,一个远高于监管要求的Tier 1资本水平,是投资者能获得的针对银行经营风险的最重要的保护垫。

银行如何增强其最核心的CET1资本?最健康、最可持续的方式就是通过留存收益。这背后揭示了两个关于企业价值的深层秘密:

  1. 盈利的真实性与可持续性: 只有持续创造真实利润的银行,才有能力不断地将收益转化为内生资本。一个依靠会计技巧或不可持续的交易收益来粉饰报表的银行,其留存收益的增长必然乏力。
  2. 管理层的资本配置 (Capital Allocation) 智慧: 管理层面临一个永恒的选择:将利润作为股息返还股东,用于股票回购,还是留存下来增强资本基础?一个卓越的管理层懂得在股东回报和长期稳健之间取得平衡。在经济繁荣时期,他们会克制地派息,未雨绸缪地积累资本;而在市场低估时,他们才会审慎地进行回购。这种着眼于长期的资本配置哲学,是优秀银行家的标志。

强大的Tier 1资本不仅仅是防御工具,更是进攻的利器。 在经济危机期间,资本薄弱的银行会陷入“信贷紧缩”——由于担心风险和资本不足,它们会收紧甚至停止放贷,忙于自保。而此时,资本雄厚的银行却迎来了黄金机遇。它们可以:

  • 扩大市场份额: 在竞争对手退缩时,向那些信誉良好但暂时陷入困境的客户提供贷款,以更有利的条件锁定优质客户。
  • 廉价收购: 以“白衣骑士”的身份,用极具吸引力的价格收购那些陷入困境的竞争对手,迅速扩大规模和版图。

这正是摩根大通 (JPMorgan Chase) 在CEO杰米·戴蒙 (Jamie Dimon) 的领导下,于2008年金融危机 (2008 Financial Crisis) 中所做的。凭借其坚如磐石的资本基础,它不仅安然度过危机,还收购了贝尔斯登和华盛顿互惠银行,一举奠定了其在全球银行业中无可撼动的地位。对价值投资者而言,这样的银行才是真正值得长期持有的“皇冠上的明珠”。

理解了Tier 1资本的重要性后,我们还需要学会如何阅读与之相关的关键指标。

银行财报中通常会披露三个核心的资本充足率指标,它们的计算公式看似复杂,但逻辑很清晰: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CET1充足率是最需要关注的指标,因为它反映了银行最纯粹的抗风险能力。 公式中的分母——风险加权资产 (Risk-Weighted Assets, RWA) 也至关重要。监管机构认识到,银行持有的不同资产风险程度天差地别。例如,100元的国债和100元的无抵押消费贷款,其违约风险不可同日而语。因此,RWA系统会为不同资产赋予不同的“风险权重”(例如,国债为0%,高风险贷款可能为100%或更高),然后加权计算出总的风险资产规模。这种方法比简单地用总资产作为分母要科学得多,它衡量的是银行资产组合的风险,而不仅仅是规模

那么,这些比率达到多少才算健康呢?

  • 监管底线 vs. 投资者期望: 全球性的《巴塞尔协议III》(Basel III) 对银行的CET1、Tier 1和总资本充足率都设定了最低要求。但正如格雷厄姆所教导的,价值投资者寻找的是远超“及格线”的卓越企业。一家仅仅满足监管最低要求的银行,其安全边际是极其脆弱的。
  • 寻找“舒适区间”: 对于大型、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银行,市场普遍认为11%-13%或更高的CET1充足率是一个较为舒适和稳健的水平。当然,这个数字并非绝对,需要结合银行的业务模式和所在地区的监管环境来判断。
  • 横向与纵向比较: 分析资本充足率时,应将其与同类银行进行横向比较,以判断其在行业中的相对位置。同时,也要进行纵向比较,观察该银行过去几年的比率变化趋势。一个稳定或持续上升的资本充足率是积极信号,而持续下滑则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将Tier 1资本的分析融入投资决策,可以帮助我们构建一个强大的银行股筛选框架:

  1. 第一条:资本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始终将CET1充足率置于首位。不要被一个看似不错的总资本充足率所迷惑,要深入其构成。一个主要依靠发行AT1债券等工具来“凑数”的银行,其资本基础并不牢固。真正优质的银行,其资本增长主要源于内生的留存收益。

  1. 第二条:深入“分母”的秘密。

在关注资本比率(分子)的同时,也要花时间研究风险加权资产(分母)的构成。一家银行可能拥有很高的CET1充足率,但其贷款组合可能过度集中于某个高风险行业(如商业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这种风险集中度是单一比率数字无法完全体现的,需要通过阅读年报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部分来深入了解。

  1. 第三条:将资本充足率与商业模式相结合。

不同的银行需要不同水平的资本。一家以零售和中小企业贷款为主、业务模式简单的“傻瓜银行”,其盈利稳定,对资本的要求可以相对适中。而一家业务复杂、拥有庞大交易和投行业务的银行,由于其盈利波动性更大,市场会要求其持有远高于前者的资本水平,以应对潜在的巨额亏损。

  1. 第四条:警惕“资本优化”的陷阱。

当管理层频繁提及“资本优化”或致力于提升股本回报率 (Return on Equity, ROE) 时,投资者需要保持警惕。这有时意味着管理层试图通过提高杠杆、降低资本水平来“美化”短期财务指标。价值投资者更青睐一家ROE略低但资本极其雄厚的银行,而不是一家ROE很高但资本金在“走钢丝”的银行。后者在顺境时看似光鲜,但在逆境中可能第一个倒下。记住,对于银行而言,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