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景基金 (Vision Fund)
愿景基金(Vision Fund),由日本的软银集团(SoftBank Group)及其创始人孙正义(Masayoshi Son)主导设立的一系列专注于科技领域投资的基金。它并非一只基金,而是一个基金家族,其中最著名的便是2017年成立、规模高达近1000亿美元的“愿景基金一期”。这只基金的诞生,以其前所未有的巨大体量和极具侵略性的投资风格,彻底颠覆了全球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行业的生态。愿景基金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向其认定的“未来行业冠军”注入海量资金,帮助它们以最快速度抢占市场、击垮对手,从而在未来的科技浪潮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策略时而创造出惊人的增长神话,时而也因催生出巨大的估值泡沫和商业悲剧而备受争议,使其成为投资界一个充满传奇色彩又极具警示意义的经典案例。
巨兽的诞生:愿景基金的缘起
要理解愿景基金,就必须先了解它的缔造者——孙正义。这位日籍韩裔企业家以其大胆的投资风格和对未来的狂热信念而闻名于世。他早期对阿里巴巴(Alibaba)的投资,用2000万美元换来后来数千亿美元的回报,成为投资史上最成功的案例之一,也奠定了他在全球投资界的“教父”地位。 然而,孙正义的野心远不止于此。他为软银集团制定了一个长达300年的发展愿景,其核心是推动一场由人工智能(AI)、物联网(IoT)、机器人技术等前沿科技驱动的“信息革命”。他相信,在这场革命中,赢家将获得空前巨大的市场和利润。但要实现这一宏伟蓝图,软银需要一个火力威猛、弹药充足的“武器库”来捕获那些最具潜力的未来巨头。 于是,愿景基金应运而生。它不是传统意义上几亿或几十亿美元规模的风险投资基金,而是一个资金体量堪比许多国家主权财富基金的庞然大物。为了筹集这笔巨款,孙正义飞往中东,成功说服了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资基金(PIF)和阿布扎比的穆巴达拉投资公司(Mubadala Investment Company)等重量级有限合伙人(Limited Partner, LP)出资。最终,愿景基金一期以近1000亿美元的规模宣告成立,这一数字超过了当时全球所有风险投资基金募集资金的总和。孙正义手中从此有了一支可以随时向任何一家创业公司开出上亿甚至数十亿美元支票的“资本军队”。
“大猩猩”策略:愿景基金的投资手法
愿景基金的投资策略简单而粗暴,被外界形象地称为“大猩猩策略”(Gorilla Strategy)。这个策略基于一个信念:在许多新兴科技领域,市场最终会呈现“赢家通吃”或“赢家占大头”的格局。就像一片森林里只能有一只最强壮的大猩猩统治一样,一个行业赛道也往往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最终的胜利者。 愿景基金的任务,就是在赛道尚不清晰时,用自己敏锐的嗅觉(或者说是孙正义的直觉)找出那只最有潜力成为“大猩猩”的选手,然后用钱把它“喂”成真正的巨无霸。
“资本弹药”的集中轰炸
愿景基金的打法彻底改变了创业公司的融资游戏规则。
- 巨额支票:在愿景基金出现之前,一家创业公司能在一轮融资中拿到1亿美元已是天大的新闻。而孙正义的入场,常常伴随着5亿、10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的投资。他会直接找到心仪公司的创始人,给出一个远超预期的估值(Valuation)和投资额,条件往往只有一个:拿上这笔钱,不计成本地去扩张,去占领市场份额,把所有竞争对手都挤出赛道。
- 追求增长,不问利润:在愿景基金的字典里,“增长”是唯一的关键词。它鼓励甚至逼迫其投资组合中的公司,将融到的巨额资金用于市场营销、用户补贴、地域扩张和并购,以求在最短时间内实现用户数量、订单量或市场占有率的指数级增长。至于公司是否盈利,何时盈利,这些在传统投资分析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则被暂时搁置。
冰与火之歌:成败案例
“大猩猩”策略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催生出高速成长的行业巨头,也能吹起一触即破的巨大泡沫。
- 失败之冰:然而,愿景基金最广为人知的,或许是其惨痛的失败案例,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WeWork的上市惨败。在愿景基金的不断注资下,WeWork的估值一度被推高至惊人的470亿美元。然而,这家本质上是“二房东”的办公租赁公司,却被包装成一个高科技平台。巨额的资本让公司管理层迷失了方向,进行了无序的扩张和奢侈的开销,商业模式的根本缺陷被高增长的故事所掩盖。当WeWork试图上市,其财务状况在公开市场严格的审视下暴露无遗时,泡沫轰然破裂,估值一落千丈,上市计划搁浅,最终导致孙正义和软银不得不出面收拾残局。类似的悲剧还在印度经济型酒店Oyo、供应链金融公司Greensill Capital等项目上重演。
价值投资者的审思:从愿景基金学到什么
对于信奉价值投资(Value Investing)理念的普通投资者来说,愿景基金的沉浮史就像一部内容丰富、情节跌宕的教科书。它用真金白银的巨额亏损,生动地诠释了那些价值投资大师们反复告诫的原则是多么重要。
警惕叙事驱动的投资
愿景基金的投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孙正义对未来的宏大叙事(Narrative)。“AI革命”、“奇点临近”……这些故事激动人心,也极具说服力。然而,当投资的唯一依据是美好的故事而缺乏严谨的财务分析和估值纪律时,风险就已悄然降临。
- 投资启示:对普通投资者而言,一定要警惕那些听起来过于美妙、无法用常识和数据来验证的投资故事。一个公司的价值最终要回归到它为社会创造价值并从中获取利润的能力上。在被一个激动人心的概念(比如元宇宙、区块链、AI)吸引时,请务必冷静下来,问自己几个朴素的问题:这家公司到底靠什么赚钱?它的生意可持续吗?它的盈利能力如何?
估值纪律是投资的“压舱石”
价值投资的核心原则之一,是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名言:“用一般的价格买一家伟大的公司,要比用伟大的价格买一家一般的公司好得多。” 愿景基金的许多失败,恰恰是犯了“用伟大的价格买一家被过度包装的公司”的错误。WeWork的470亿美元估值,事后看来荒谬至极,但在当时狂热的市场氛围中,却被许多人信以为真。
- 投资启示:价格是你付出的,价值是你得到的。无论一家公司多么有前景,如果你付出的价格远远超过了它的内在价值,那么这笔投资也很难获得好的回报。学会对资产进行估值,并坚持在价格低于价值时才买入,也就是寻找安全边际(Margin of Safety),是保护自己投资组合免受重创的关键。
商业模式的质量重于增长的速度
愿景基金的“唯增长论”让其投资组合中的许多公司陷入了“不增长就死,但增长也在烧钱等死”的困境。它们用巨额亏损换来的市场份额,往往缺乏用户粘性,一旦停止补贴,用户便会立刻流失。这种缺乏可持续盈利能力的商业模式,就像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
- 投资启示: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寻找的是那些拥有坚实商业模式和长期盈利能力的公司。增长固然重要,但增长的质量更为关键。一个健康的增长,应该是伴随着利润和现金流改善的增长,而不是靠无休止的“烧钱”来维持的虚假繁荣。
“资本”本身并非最可靠的护城河
孙正义试图用资本为被投企业构筑一条“资本护城河”,即通过砸钱让对手无钱可烧,从而赢得竞争。在某些特定行业,这或许短期有效。但从长期看,一个真正强大且持久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品牌、技术专利、网络效应、转换成本或成本优势,而非单纯的资本优势。因为资本总是会流向有利可图的地方,今天你可以用钱淹没对手,明天就可能有比你更有钱的玩家入场。
- 投资启示:在分析一家公司时,要深入思考其竞争优势的来源是什么。这条护城河是源自于其独特的商业模式,还是仅仅因为账上现金多? 前者更值得我们长期持有,而后者则可能非常脆弱。
坚守自己的“能力圈”
愿景基金的投资版图横跨全球,覆盖了从共享出行、企业服务、金融科技到生物技术、农业科技等数十个截然不同的领域。这不禁让人怀疑,是否存在一个投资团队能真正精通如此多的行业?孙正义的投资决策更多依赖其个人直觉,而非一个可复制的、严谨的分析框架。
浪潮之后:愿景基金2号及未来展望
WeWork的重创以及一系列投资失利,让孙正义和软银集团经历了深刻的反思。随后推出的“愿景基金二期”(Vision Fund 2)规模有所缩减,投资策略也变得更加审慎和保守。他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公司的盈利前景和估值的合理性,投资决策流程也更加严格。 尽管争议不断,但不可否认的是,愿景基金的出现永久性地改变了全球风险投资的格局。它极大地推高了全球未上市科技公司的估值中枢,加速了“独角兽”公司的诞生,也让“闪电式扩张”成为一代创业者的信条。 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而言,愿景基金的故事并非与我们无关。它是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当资本市场陷入狂热时,人性的贪婪、恐惧和从众心理会如何上演。通过学习和反思这个宏大的投资实验,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价值投资原则的永恒智慧:尊重常识,坚守纪律,永远把对风险的控制置于对收益的追求之上。这或许是从愿景基金这本昂贵的“教科书”中,我们能学到的最有价值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