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
词条定义
定位 (Positioning) 这一概念,最初并非源于投资界,而是由传奇营销大师阿尔·里斯(Al Ries)与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在其经典著作《定位:心智争夺战》中提出的营销战略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企业或其产品并非在货架上,而是在潜在顾客的心智中与竞争者展开较量。定位的本质,就是在顾客的心智阶梯中,占据一个独特、清晰且有利的位置。它不是改变产品本身,而是改变潜在顾客对产品的看法。对于投资者而言,理解一家公司的定位,就如同拿到了一张解读其商业模式和竞争优势的“藏宝图”。一个强大而稳固的定位,往往是宽阔护城河的源头,也是企业长期盈利能力的坚实保障。
定位:不止是营销,更是投资的“读心术”
很多投资者,尤其是价值投资者,初次接触“定位”理论时,可能会觉得这是市场营销的“花拳绣腿”,与严肃的财务报表分析相去甚远。但这种看法,恰恰忽略了商业竞争的终极战场——消费者心智。 想象一下,我们每个人的大脑中,都为不同的产品品类设置了许多无形的“货架”或“阶梯”。当你想喝可乐时,大脑会自动打开“可乐”这个货架,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几乎立刻就会占据最显眼的位置。当你想买一台高性能的电动汽车时,“特斯拉”这个名字很可能会第一个跳出来。 这个“第一个跳出来”的品牌,就拥有了最强大的定位。它在你的心智中占据了“首选”或“默认”的位置。这意味着什么?
- 更低的获客成本: 它不需要声嘶力竭地宣传自己,因为消费者已经“认识”并“认可”它了。
- 更高的客户忠诚度: 消费者会习惯性地选择它,甚至愿意为其支付溢价。
- 强大的定价权: 因为在消费者心中“它就是最好的”或“它就是这个品类的代表”,所以它在定价时拥有更多主动权,这直接转化为更高的毛利率。
从投资角度看,这三点——低成本、高忠诚度和强定价权——正是“印钞机”般优质企业的共同特征。因此,分析一家公司的定位,就是在分析其最核心、最持久的竞争力来源。它不是虚无缥缈的品牌故事,而是能够实实在在转化为利润和股东回报的无形资产。
成为第一:抢占心智的终极法则
定位理论有一个简单到近乎残酷的法则:成为第一,胜过做得更好。人类的心智有“先入为主”的倾向,会天然地偏爱和记住每个品类中的开创者和领导者。
“第一”的力量
第一个登上月球的是阿姆斯特朗,第二个是谁?绝大多数人都答不上来。商业世界也是如此。
- 第一款商业上成功的复印机是施乐(Xerox),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把“复印”直接说成“去Xerox一下”。
- 第一个成功的搜索引擎是谷歌(Google),如今“Google it”已经成为“搜索”的代名词。
成为“第一”的品牌,往往能将品牌名与品类名画上等号,这是定位的最高境界。作为投资者,寻找那些在某个细分领域里,已经成为或有潜力成为消费者心智中“第一”的公司,往往是发现伟大投资机会的捷径。这些公司拥有天然的竞争优势,后来者需要花费数倍的精力和资源,才有可能撼动其地位。
无法成为第一?那就开创一个“第一”
当然,并非所有伟大的公司都是其所在大品类的绝对开创者。当一个品类已经被强大的对手占据时,聪明的公司会选择开创一个新的品类,让自己在新战场上成为“第一”。 这正是定位理论的精髓所在——寻找空位,然后占领它。 以汽车行业为例,“汽车”这个品类早已存在,奔驰发明了汽车,“安全”的心智定位被沃尔沃牢牢占据。特斯拉是如何崛起的?它没有去和传统车企硬碰硬地竞争“更好的燃油车”,而是开创了“令人向往的高性能智能电动车”这一全新品类。在消费者心中,特斯拉不是“另一款电动车”,它就是“智能电动车”的代名词,是这个新品类的“第一”。 同样,lululemon在运动服装的红海中,没有去和耐克、阿迪达斯竞争“更专业的运动装备”,而是开创了“运动休闲风(Athleisure)”这个新品类,将瑜伽裤从健身房带到了日常生活的各种场景。它成为了这个新品类的“第一”,并由此构建了强大的品牌护城河。 作为投资者,在考察一家公司时,不仅要看它在现有市场中的排名,更要思考:它是否开创了一个有价值的新品类,并成为了这个新品类当之无愧的“第一”?
投资者的定位“透视镜”:三招看穿企业护城河
理论虽好,如何付诸实践?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简单而有效的问题,像戴上“透视镜”一样,快速判断一家公司的定位是否清晰和强大。
第一招:“提到……,想到谁?”的心智联想测试
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检验方法。找一个品类或一种需求,看哪个品牌会第一个从你的脑海里冒出来。
如果一家公司能在某个领域内,成为大众“条件反射”式的答案,那么它的定位就极其成功。这种心智垄断是任何竞争对手都难以逾越的壁垒。作为投资者,你应该优先关注那些能轻松通过这个测试的公司。
第二招:“它=?”的品牌等式检验
一个强大的定位,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等式来概括:品牌名 = 一个词或一个概念。
这个等式越是牢固、越是深入人心,品牌的价值就越大。当一个品牌成功地将自己与一个核心价值或品类特性绑定时,它就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了一个清晰的坐标。消费者在产生相应需求时,会第一时间“导航”到这个品牌。 反之,如果一家公司让你很难用一个词去定义它,感觉它什么都做,但什么都不是代表,那么它的定位很可能是模糊的。这样的公司在竞争中往往会处于被动地位。
第三招:“它的对手是谁?”的战略聚焦分析
强大的定位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与对手的博弈中确立的。一个清晰的定位,通常也意味着一个清晰的“敌人”。
一家公司如果能明确自己的竞争对手是谁,并围绕这一点构建自己的差异化优势,这说明其战略是高度聚焦的。它知道自己要服务谁,不要服务谁;知道自己的长处在哪里,短处在哪里。这种聚焦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作为投资者,可以观察一家公司的营销宣传、产品设计和战略决策,看看它是否在与一个或几个明确的对手进行“心智对话”。一个连对手都找不到的公司,很可能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避开定位陷阱:价值投资者的“排雷”指南
理解了定位的重要性,我们同样需要警惕那些可能摧毁公司价值的“定位陷阱”。这些陷阱往往是企业盲目扩张和战略失焦的产物,是价值投资者需要重点规避的“雷区”。
陷阱一:品牌延伸的“万能药”幻觉
这是最常见也最危险的陷阱。当一个品牌在某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功后,管理层很容易产生一种幻觉,认为这个强大的品牌可以“点石成金”,延伸到任何其他领域。 然而,定位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品牌在心智中占据的位置越是清晰牢固,它就越难被移动。
- 柯达(Kodak)在胶卷领域是绝对的王者,它的定位是“记录美好瞬间”。但当它试图将“柯达”品牌延伸到电池、打印机等领域时,消费者并不买账。因为在消费者心中,柯达就是胶卷,不是电池。这种盲目延伸不仅没能成功,反而稀释了其在核心领域的品牌力量。
作为投资者,当你看到一家以A产品闻名的公司,突然大举进入毫不相关的B、C、D领域,并使用同一个品牌时,请务必高度警惕。这往往是管理层过度自信、主业增长乏力的信号,也是品牌价值开始被稀释的危险信号。
陷阱二:无所不包的“好好先生”困境
有些公司试图满足所有人的所有需求,希望“老少咸宜,人人喜爱”。这种“好好先生”式的策略,最终结果往往是面目模糊,谁也记不住。 定位的本质是取舍。 你必须决定你要成为什么,同时也意味着你必须决定你不成为什么。试图抓住所有人的公司,最终可能一个人也抓不住。因为在每个细分领域,它都会遇到一个定位更精准、更聚焦的专业对手。 对于投资者来说,要警惕那些战略描述中充满了“全方位”、“一体化”、“生态系统”等宏大词汇,却说不清自己核心优势究竟是什么的公司。一个清晰的定位,胜过十个模糊的“生态”。
陷阱三:时代变迁下的“刻舟求剑”
定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外部环境、技术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都可能让你曾经坚如磐石的定位变得不堪一击。 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诺基亚(Nokia)。它曾经的定位是“坚固耐用、信号好”,这在功能机时代是巨大的优势。然而,当智能手机时代来临时,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变成了“智能生态、应用体验”,诺基亚坚守的“坚固耐用”就显得不合时宜了。它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定位,最终被时代所淘汰。 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不仅要评估一家公司当下的定位是否强大,更要思考:这个定位在未来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里,是否依然有价值? 外部环境的哪些变化,可能会颠覆这个定位?对潜在的颠覆性力量保持警觉,是长期投资成功的关键。
写在最后:定位与价值投资的完美邂逅
“我宁愿要一个由一流业务和二流管理层组成的公司,也不想要一个由一流管理层和二流业务组成的公司。”——沃伦·巴菲特 这句名言道出了价值投资的真谛:商业模式的优劣,比管理层的短期才干更为重要。而“定位”,正是解码一家公司商业模式优劣的关键钥匙。 它超越了复杂的财务模型和短期的市场波动,直指商业竞争的核心——谁能赢得并守住消费者的心智。一个拥有强大定位的公司,往往拥有更宽的护城河、更强的盈利能力和更持久的生命力。 对于追求长期回报的价值投资者而言,将“定位”分析纳入自己的投资工具箱,意味着你不再仅仅是一个财务报表阅读者,更是一位洞察商业本质的战略分析师。在你下一次研究一家公司时,不妨放下财报,先问自己那几个简单的问题:
- 提到这个行业,我第一个想到它吗?
- 它在我的心中,等于哪个词?
- 它的对手是谁?它赢在哪里?
当你能清晰地回答这些问题时,你就离理解这家公司的真正价值,又近了一大步。这,就是定位与价值投资的完美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