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尔森

希尔森

希尔森 (Walter Schloss),全名沃尔特·施洛斯,是美国投资界一位“骨灰级”的传奇人物。他是“价值投资”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最杰出的学生之一,也是沃伦·巴菲特公开推崇的“超级投资者”团体中的一员。希尔森的投资哲学朴素到近乎“原始”:他一生致力于寻找并买入价格远低于其有形账面价值股票,像在街上捡免费的“烟蒂”一样。他从不与公司管理层交流,也几乎不看宏观经济,仅凭公开的财务报表,就创造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辉煌投资记录。他的故事向所有普通投资者证明,投资成功并不需要高深的智慧或复杂的技术,而在于持之以恒的纪律和常识。

想象一下华尔街,你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西装革履、对着无数屏幕运筹帷幄的精英。但希尔森彻底颠覆了这个形象。他更像是一位隐居在投资江湖里的“扫地僧”,其貌不扬,却身怀绝技。

希尔森是格雷厄姆思想最纯粹的继承者。他没有读完大学,但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打工时,幸运地参加了格雷厄姆开设的夜校课程。这门课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后来,他加入了格雷厄姆的格雷厄姆-纽曼公司,与巴菲特成了同事。 当巴菲特后来从格雷厄姆的“捡烟蒂”进化到“以合理价格买入优秀公司”时,希尔森却像一块“活化石”,一生都坚守着格雷厄姆早期的教诲——在便宜的“垃圾”里淘宝。他曾说:“我们只是想买便宜的股票,这是我们全部的理念。”这种简单而执着的信念,贯穿了他整个投资生涯。

1955年,希尔森创立了自己的合伙基金。他的“公司”有多大呢?就他一个人,外加他的儿子后来加入。他的办公室简陋至极,没有电脑,没有彭博终端,更没有分析师团队。他的主要工具就是订阅的穆迪价值线投资手册——这些厚厚的、刊登着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纸质资料。 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翻阅这些手册,寻找那些股价跌到净资产(尤其是净流动资产)以下的“倒霉蛋”公司。他从不拜访公司,从不和CEO吃饭,也从不预测市场走势。他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判断管理层是否诚实能干,索性完全依赖冷冰冰的数字。这种“闭门造车”式的投资方式,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但却为他带来了惊人的回报。

从1956年到2002年,在长达47年的时间里,希尔森的合伙基金在扣除费用后,取得了年化15.3%的复合回报率。相比之下,同期被视为市场基准的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年化回报率约为10%。 这意味着什么?如果你在1956年投资1万美元给希尔森,到2002年,这笔钱会变成惊人的1235万美元。而如果投资于股指,则只有126万美元。这便是复利的魔力,也是希尔森简单哲学背后蕴含的巨大力量。巴菲特曾盛赞他:“他从不偏离格雷厄姆的路线图……他为他的合伙人赚取了远超常人的收益,而承担的风险却远低于常人。”

希尔森的投资策略就像一套朴实无华但威力无穷的拳法,招式简单,但招招致命。他的武器库里没有花哨的衍生品或复杂的模型,只有几条颠扑不破的原则。

这是希尔森投资体系的核心。他追求的不是一般的便宜,而是“跌到骨折”的便宜。他最喜欢的猎物是那些股价低于其净流动资产价值的公司。

  • 什么是净流动资产? 简单来说,就是公司的流动资产(现金、应收账款、存货等)减去其总负债。这相当于假设公司明天就倒闭清算,变卖掉所有流动资产还清所有债务后,股东还能拿回多少钱。

当一家公司的股价低于这个清算价值时,就意味着你买入股票的同时,相当于“免费”获得了公司的所有固定资产(厂房、设备等)。这就是格雷厄姆所说的终极“安全边际”。希尔森一生都在寻找这种“稳赚不赔”的机会,因为即使公司最终破产,投资者也大概率能收回本金。

与巴菲特后期偏爱集中投资于少数几家卓越公司不同,希尔森是一位极端的多元化投资者。他的投资组合里通常同时持有超过100只股票。 为什么这么做?因为他采用的“烟蒂投资法 (Cigar Butt Investing)”本身就带有不确定性。他买入的公司大多经营不善,甚至濒临破产。他不知道哪家公司会起死回生,哪家会彻底倒下。因此,他通过广泛分散投资来降低风险。只要组合里有一部分公司股价回归价值,其收益就足以覆盖那些失败的投资,并带来可观的整体回报。这就像播种,撒下足够多的种子,总有一些能开花结果。

巴菲特曾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形容格雷厄姆的这种方法:“你在街上找到一个湿乎乎的烟蒂,上面还能免费抽上一口。它虽然又丑又没人要,但那一口是免费的利润。” 希尔森就是这样一位在资本市场里四处“捡烟蒂”的大师。他买的不是苹果公司特斯拉那样的明星企业,而是一些被市场唾弃的“丑小鸭”,比如身处夕阳行业的钢铁公司、连年亏损的纺织厂。他不在乎这些公司是否有光明的未来,只在乎它们是否足够便宜。一旦价格从极度低估回归到合理水平,哪怕只是小幅反弹,他就会卖掉,然后继续寻找下一个“烟蒂”。

希尔森有一个著名的原则:从不与公司管理层交流。他的理由非常朴素:

  • 第一,他认为自己无法准确判断一个人的品格和能力。 管理层总是能言善辩,很容易让他这个“老实人”做出错误判断。
  • 第二,他认为管理层总是报喜不报忧。 他们会把公司描绘得天花乱坠,这会干扰他基于客观数据的独立思考。

因此,他选择完全信任财务报表。在他看来,数字不会撒谎。这种对管理层的“绝缘”态度,让他能够保持绝对的客观和冷静,也为广大无法接触到公司高管的普通投资者树立了一个极佳的榜样: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大部分都写在年报里了

希尔森的投资生涯,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他的成功并非源于天赋异禀,而是源于人人都可以学习和实践的品质。

  1. 1. 保持简单,坚守能力圈。 投资不必搞得像发射火箭一样复杂。希尔森的成功告诉我们,你不需要是经济学博士,也不需要会用复杂的估值模型。你只需要掌握基本的会计知识,能够读懂资产负债表,并为自己设定一个简单、清晰的投资标准(比如,只买股价低于有形账面价值的股票),然后严格执行。这就是在自己的“能力圈”内行事。
  2. 2. 耐心和纪律是终极美德。 希尔森的投资回报不是一年两年爆发出来的,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换来的。价值投资往往是孤独和乏味的,你买入的股票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人问津,甚至继续下跌。此时,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内心的信念和钢铁般的纪律。正如希尔森所说:“投资是纪律的游戏,而不是智力的游戏。”
  3. 3. 情绪是最大的敌人。 市场总是充满了噪音和情绪的波动。当市场恐慌时,人们会不计成本地抛售;当市场狂热时,人们又会追高买入。希尔森则完全不受影响。他买入的唯一标准是“便宜”,卖出的唯一标准是“价格不再便宜”。这种机械式的操作帮助他隔绝了恐惧和贪婪这两种最致命的投资情绪。这正是行为金融学所强调的核心观点。
  4. 4. 成本至关重要。 希尔森的“一人公司”模式,将运营成本降到了最低。这对普通投资者的启示是:时刻关注你的投资成本。频繁交易会产生高昂的佣金和税费,购买高费率的基金会侵蚀你的长期回报。控制成本,是普通投资者为数不多的、可以百分之百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优势。
  5. 5. 不要害怕“丑陋”的公司。 人们天生喜欢追逐热门和光鲜亮丽的东西,在投资中也是如此。但真正的便宜货,往往隐藏在那些被市场忽视、甚至鄙视的角落。当一家公司遭遇困境,被分析师们纷纷“拉黑”时,可能正是价值投资者出手的最佳时机。敢于逆向思考,在废墟中寻找黄金,是获得超额收益的关键。

沃尔特·希尔森或许不是最富有的投资者,也不是最知名的,但他无疑是最纯粹、最值得普通投资者学习的价值投资大师之一。他用一生证明了一个朴素的真理:以低于其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资产,并耐心持有,长期来看必有厚报。 他的故事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一条通往投资成功的、切实可行的道路。这条路没有捷径,也不需要天才,它需要的只是常识、耐心、纪律和谦逊。在今天这个充满诱惑和喧嚣的资本市场里,重温希尔森的智慧,无疑能帮助我们保持清醒,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