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得时
来得时(Latticework of Mental Models),又称“格栅思维模型”,是由传奇投资家、沃伦·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极力推崇的一种思维框架。它并非一个具体的投资公式或指标,而是一种决策的“操作系统”。其核心思想是,为了深刻理解复杂的世界(尤其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投资领域),我们不能只依赖单一学科的知识,而必须在头脑中建立一个由来自不同重要学科的、相互关联的“思维模型”组成的网格(即“格栅”或“来得时”)。当遇到问题时,将这些多元化的模型像坐标系一样套在问题上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更全面、更接近本质的结论,避免陷入单一视角的陷阱。
“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格栅思维的缘起
在投资界,流传着一句古老的谚语:“手里只拿着一把锤子的人,看所有问题都像一颗钉子。”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一种被芒格称为“铁锤人倾向”(The Man with a Hammer Tendency)的思维局限。 想象一下:
- 一位会计师出身的投资者,可能会过度沉迷于分析财务报表的细枝末节,却忽略了公司的商业模式和行业前景。
- 一位宏观经济学家,可能总是在预测利率和GDP,却忘记了伟大的企业能够在糟糕的宏观环境中依然茁壮成长。
他们都手持各自领域的“锤子”,试图用这一件工具解决所有问题。这种“专业化”带来的“视野窄化”是投资中极其危险的倾向。因为投资决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它涉及到商业、经济、心理、社会等方方面面。任何单一的分析工具都无法描绘出全貌,就像盲人摸象,摸到腿就说大象是柱子,摸到尾巴就说大象是绳子。 芒格意识到,要成为一个真正成功的投资者,就必须打破学科的壁垒。他认为,真正有用的智慧,并不仅仅存在于金融和经济学领域。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历史学、数学等基础学科中,蕴含着许多能够解释世界运行规律的普适性智慧,他将这些智慧提炼为一个个“思维模型”。 而“来得时”,这个听起来有些奇特的名字,正是英文“Latticework”的音译,其本意是“格子框架”或“网格结构”。芒格用这个词来比喻,我们应该将从各个学科中习得的思维模型,像搭建脚手架一样,在脑中构建成一个相互连接、相互支撑的坚固网络。这个网络,就是我们用来理解和应对复杂现实的强大工具。
什么是思维模型?
那么,到底什么是“思维模型”(Mental Model)呢? 简单来说,思维模型就是我们大脑中用来理解世界如何运转的某个概念或框架的简化表示。它是一种“思想工具”,帮助我们简化复杂性,抓住事物的核心规律。 听起来很抽象?其实我们每天都在不自觉地使用各种思维模型。
- 当你在菜市场和摊主讨价还价时,你就在运用经济学中最基础的供求关系模型。
- 当你教育孩子“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时,你就在运用物理学中的临界点模型。
- 当你感慨某家曾经辉煌的公司(如诺基亚)被时代淘汰时,你其实是在用生物学中的自然选择模型来理解商业竞争。
每一个思维模型都是一个独特的视角,一把独特的“解锁”世界的钥匙。芒格强调,你需要的不是掌握成千上万个模型,而是掌握少数几个真正重要、真正普适的核心模型(大约80到90个),并熟练地运用它们。拥有一个装满各种工具的“工具箱”,远比只有一把锤子要强大得多。
构建你自己的投资“来得时”:重要学科与核心模型
构建属于自己的“来得时”,就像是为自己的投资决策大脑进行多学科的“通识教育”。以下是一些芒格认为至关重要的学科及其核心模型,它们对价值投资者尤为重要。
数学与概率:投资的底层语言
数学是精确思考的基础,而概率则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核心。
物理学与工程学:寻找系统中的稳定与平衡
物理学和工程学教会我们如何构建可靠、稳健的系统,这与构建安全的投资组合异曲同工。
- 反馈循环 (Feedback Loops): 系统中存在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会自我加强,比如市场狂热时,上涨的股价吸引更多人买入,进一步推高股价,形成泡沫。负反馈则会抑制趋势,比如股价过高时,价值投资者会选择卖出,从而给价格降温。理解这两种力量,能帮助你看清市场情绪的潮起潮落,避免在泡沫顶端接盘。
生物学与生态学:洞察商业世界的演化与竞争
商业世界就像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公司如物种,在其中生息、繁衍、竞争和消亡。
心理学:战胜最大的敌人——自己
芒格认为,对于投资者来说,心理学可能是最重要的学科。因为在投资中,我们最大的敌人往往不是市场,而是我们自己的人性弱点。
- 损失厌恶 (Loss Aversion): 心理学研究表明,亏损100元带来的痛苦感,大约是赚到100元带来的愉悦感的两倍。这导致投资者倾向于“卖出盈利的股票,抱紧亏损的股票”,因为兑现亏损太痛苦了。这恰恰与理性的“截断亏损,让利润奔跑”背道而驰。
- 羊群效应 (Herd Mentality):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天生有从众的倾向。在市场中,这种效应表现为追涨杀跌。当周围的人都在谈论某只股票并赚钱时,我们很难抵御加入其中的诱惑,即使股价已经高得离谱。同样,在市场恐慌时,我们也会因为恐惧而抛售廉价的优质资产。
- 确认偏误 (Confirmation Bias): 我们倾向于寻找和解释那些能够证实我们已有信念的信息,而忽略或贬低那些与我们信念相悖的信息。如果你已经买入一只股票,你可能会不自觉地只去看关于它的好消息,而对利空消息视而不见,这会让你无法客观地评估投资,错失纠错的时机。
经济学:理解市场运行的基本法则
如何在实践中运用“来得时”?
理解了这些模型,如何将它们真正融入到我们的投资决策中呢?
第一步:广泛阅读,积累模型
构建“来得时”没有捷径,唯一的路径就是终身学习和广泛阅读。不要只读投资类的书籍,更要去阅读物理、生物、历史、心理学、传记等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每次读到一种新的、有解释力的思维模型时,试着理解它,并思考它如何能应用到投资和生活中。
第二步:制作检查清单
芒格是检查清单的忠实拥护者。这个方法借鉴自飞行员——他们在起飞前必须逐项核对清单,以确保万无一失。投资者也可以为自己创建一份投资决策检查清单,清单上的每一项都对应一个重要的思维模型。
- 例如,在决定买入一家公司前,你可以问自己:
- (安全边际)我买入的价格是否显著低于我对它内在价值的估算?
- (护城河)这家公司的竞争优势是什么?能持续多久?
- (心理学)我买入的决定是否受到了市场情绪或个人偏见的影响?
- (反向思考)如果这笔投资失败了,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第三步:反向思考 (Inversion)
这是芒格最推崇的模型之一,源于代数学家卡尔·雅可比的名言:“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 与其问“怎样才能获得投资成功?”,不如问“什么会导致投资失败?”。通过识别并避开所有可能导致失败的陷阱(如过度负债、管理层不诚信、技术被颠覆、估值过高等),你成功的概率自然会大大提高。在许多领域,避免愚蠢要比追求智慧容易得多。
第四步:保持谦逊,持续学习
世界在不断变化,新的商业模式和挑战层出不穷。你的“来得时”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和迭代。永远要认识到自己知识的局限性,坚守在自己的能力圈(Circle of Competence)内投资。一个真正强大的“来得时”不仅包含了你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它能清晰地标示出你不知道什么。
结语:超越公式的投资智慧
“来得时”思维模型框架,是查理·芒格赠予所有理性思考者和投资者的宝贵礼物。它告诉我们,投资的成功,最终并不取决于你掌握了多少复杂的金融公式或内幕消息,而取决于你思维框架的深度和广度。 构建和运用“来得时”是一个漫长且需要持续努力的过程,它要求我们成为一个跨学科的学习者。但这趟旅程的回报是巨大的——它不仅能让你成为一个更聪明的投资者,更能让你成为一个更智慧的决策者,让你在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复杂问题时,都能看得更深、更远、更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