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技术航空系统 (United Technologies Aerospace Systems)
联合技术航空系统(英文名:United Technologies Aerospace Systems,简称UTAS),曾是全球航空航天与国防工业领域的一家顶级供应商。它的诞生本身就是一出资本市场的精彩大戏:2012年,其母公司联合技术公司 (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UTC) 在斥巨资收购了Goodrich Corporation(古德里奇公司)后,将其与自己旗下的另一家子公司Hamilton Sundstrand(汉胜公司)合并,从而组建了这家“超级供应商”。UTAS的产品线几乎覆盖了飞机从头到尾的每一个关键系统。然而,它的故事并未就此结束,在随后的几年里,它又经历了进一步的并购与重组,最终演变成了今天航空航天巨头RTX公司的核心部分。UTAS的演变史,是一部浓缩的现代工业并购、整合与价值创造的教科书,为价值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案例。
一次“强强联合”的诞生
要理解UTAS,我们必须回到它的源头。它的DNA由两家百年老店——汉胜公司与古德里奇公司共同构成,而撮合这桩“婚事”的,正是它们当时的母公司,工业巨头联合技术公司(UTC)。
“汉胜”与“古德里奇”的联姻
在被合并之前,汉胜(Hamilton Sundstrand)和古德里奇(Goodrich)都已经是航空航天领域响当当的名字。
- 汉胜公司:这家公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航空业的黎明时期,以制造飞机螺旋桨起家。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它成为了飞机环境控制系统(比如机舱内的空调和增压系统)、电力系统、发动机控制器等领域的领导者。可以说,它负责着飞机的“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
- 古德里奇公司:这家公司的历史更为悠久,最初竟然是一家橡胶公司,生产了美国第一条子午线轮胎。但它审时度势,在20世纪初就将业务触角伸向了新兴的航空业。到21世纪,它早已剥离了轮胎业务,专注于起落架、刹车系统、航空电子设备和传感器等高科技领域,是飞机安全起降的“守护神”。
2011年,UTC做出了一个震惊市场的决定:以高达184亿美元的天价收购古德里奇。这次并购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M&A) 的逻辑非常清晰。UTC旗下已经拥有了世界顶级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商普惠 (Pratt & Whitney) 和汉胜公司。收购古德里奇,意味着UTC可以将飞机发动机、电力环控系统、起落架、刹车等关键部件全部收入囊中。 这次收购的战略意图,就是打造一个能为飞机制造商提供“从机头到机尾”(Nose-to-Tail)一站式解决方案的超级供应商。2012年,随着收购完成,UTC顺理成章地将汉胜与古德里奇的业务合并,联合技术航空系统 (UTAS) 这艘航空母舰正式下水。
天空中的“剃刀与刀片”:UTAS的商业模式
原始设备制造商 (OEM) 业务:卖“剃刀”
这部分业务指的是UTAS向飞机制造商,如波音 (Boeing) 和空中客车 (Airbus),直接销售全新的零部件,用于组装新飞机。这就是“剃刀”业务。
- 高准入门槛:想成为波音或空客的供应商,绝非易事。产品需要经过极其漫长的研发周期、严苛的测试和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 (FAA) 等机构的认证。一旦某个零部件被选定用于某款机型(比如波音787或空客A350),它就会在未来几十年该机型的生产中被持续采购。
然而,就像吉列公司可能会以很低的价格甚至亏本卖给你剃须刀架一样,OEM业务的利润率通常相对较低。真正的利润奶牛,在“刀片”业务上。
售后市场 (Aftermarket) 业务:卖“刀片”
这部分业务,指的是飞机交付给航空公司之后,UTAS为其产品提供的维修、保养、更换零部件等服务。这就是“刀片”业务。
- 持续的现金流:一架商用飞机的服役年限通常长达20-30年。在这漫长的生命周期里,飞机上的每一个部件都需要定期检查、维修和更换。UTAS的零部件被装上飞机的那一刻,就意味着锁定了未来几十年的服务和备件销售收入。
- 高利润率:与OEM业务相比,售后市场 (Aftermarket) 的服务和备件销售拥有极高的利润率。航空公司为了确保飞行安全,必须使用经过认证的原厂备件(Parts Manufacturer Approval, PMA),这给了UTAS强大的定价权。
- 抗周期性:即使在经济不景气、新飞机订单减少的时候,天空中已有的飞机仍然需要飞行,旅客和货物运输的需求不会消失。只要飞机在飞,就会产生飞行小时数,就需要维护保养。因此,售后市场业务为公司提供了穿越经济周期的稳定现金流。
这种“一次销售,终身服务”的模式,是沃伦·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最推崇的商业模式之一,因为它具有极强的可预测性和盈利能力。
故事的新篇章:从UTAS到RTX
正当市场认为UTAS已经足够强大的时候,其母公司UTC的首席执行官格雷格·海耶斯 (Greg Hayes) 策划了一场更大规模的变革,UTAS也在这场变革中迎来了新的身份。
吞下“罗克韦尔·柯林斯”
2018年,UTC再次出手,以约300亿美元的巨资收购了另一家航空电子设备巨头Rockwell Collins(罗克韦尔·柯林斯)。这家公司是飞机“大脑”——驾驶舱航电系统、飞行控制系统以及客舱娱乐和连接系统——的全球领导者。 这次收购完成后,UTC将UTAS与罗克韦尔·柯林斯的业务进行了整合,成立了一个新的、更为庞大的业务单元,命名为Collins Aerospace(柯林斯航空航天)。至此,这家公司不仅能提供飞机的“四肢”和“内脏”,还能提供飞机的“大脑”和“神经网络”,其在商用飞机供应链中的地位变得更加无可撼动。
分拆与重组:雷神技术公司的诞生
完成了航空业务的终极整合后,格雷格·海耶斯开始了他的下一步棋:化繁为简,聚焦核心。UTC在历史上是一家业务庞杂的企业集团 (Conglomerate),除了航空业务,还拥有生产空调的开利 (Carrier) 和制造电梯的奥的斯 (Otis)。 2020年,UTC宣布了一项重大重组计划:
- 将开利和奥的斯这两块优质但与主业关联度不高的业务进行分拆 (Spin-off),使其成为独立的上市公司。
- 将剩下的核心航空业务(普惠发动机和柯林斯航空航天)与美国国防承包商巨头Raytheon Company(雷神公司)进行对等合并。
这次世纪大合并诞生了新的巨无霸——Raytheon Technologies(雷神技术公司),也就是今天的RTX。UTAS的历史身份虽然消失了,但它的血脉和资产,在柯林斯航空航天这个单元里得到了延续和升华,成为了新公司商用航空业务的绝对主力。
投资启示录:从UTAS的演变史中我们能学到什么?
UTAS从诞生到演变的全过程,为我们普通投资者提供了四个极其宝贵的启示。
启示一:理解“护城河”的来源
UTAS的护城河,不仅仅是技术领先,更是由巨大的存量市场(Installed Base)和严格的行业准入共同构成的。它的数百万个零部件安装在全球数万架飞机上,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锁定客户群。这个庞大的“存量”基础,持续不断地产生高利润的售后服务需求。这告诉我们,在分析一家公司时,不能只看它卖出了多少新产品,更要关注它的产品或服务是否能创造一个持续产生价值的生态系统。
启示二:并购是把双刃剑
UTC通过两次惊天收购,一手缔造了UTAS和后来的柯林斯航空航天,创造了巨大的协同效应和市场力量。这展示了成功的并购如何重塑行业格局。但投资者必须警惕,并购失败的案例也比比皆是。在评估一桩并购时,我们需要像侦探一样去审视:
- 战略协同性:1+1真的大于2吗?
- 收购价格:是否支付了过高的溢价,透支了未来的收益?这与价值投资中寻找安全边际 (Margin of Safety) 的理念异曲同工。
- 整合风险:两家公司的文化和运营能否顺利融合?
启示三:关注企业拆分中的价值机会
UTC将开利和奥的斯分拆出去,是典型的“释放价值”操作。在分拆前,市场可能会因为UTC业务过于复杂而给予其一个“企业集团折价”(Conglomerate Discount)。分拆后,三家公司(雷神技术、开利、奥的斯)的业务模式都变得更加清晰,能够吸引更专注的投资者,它们的内在价值也更容易被市场发现。这种投资策略被传奇基金经理乔尔·格林布拉特 (Joel Greenblatt) 在他的著作《你也可以成为股市天才》中极力推崇。因此,当一家大公司宣布分拆计划时,往往是价值投资者寻宝的好时机。
启示四:周期性与长期性的平衡
UTAS的商业模式完美地平衡了周期性与稳定性。OEM业务与新飞机订单挂钩,会受到宏观经济周期的影响,提供增长的弹性。而售后市场业务与全球机队的飞行小时数挂钩,需求非常稳定,提供了强大的防御能力和现金流。这种业务组合使得公司既能在经济上行时乘风破浪,又能在经济下行时稳如泰山。对于寻求长期稳健回报的投资者来说,寻找这样攻守兼备的商业模式,是构建投资组合的关键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