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拉油丑闻

色拉油丑闻 (The Great Salad Oil Swindle),是20世纪60年代发生在美国的一场惊天金融骗局。这起案件的核心人物,安东尼·“蒂诺”·德·安吉利斯(Anthony “Tino” De Angelis),利用其名下的联合原油公司(Allied Crude Vegetable Oil Refining Corporation),通过伪造巨额的色拉油库存,骗取了银行和金融机构高达1.75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15亿美元以上)的贷款。当骗局败露时,不仅引发了华尔街(Wall Street)的剧烈震动,导致多家公司破产,更意外地为年轻的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提供了一个教科书级别的价值投资机会。这起事件至今仍是商学院和投资界在探讨尽职调查、风险控制和市场心理时必提的经典案例。

要理解这场骗局,我们得先认识一下它的总设计师——蒂诺·德·安吉利斯。蒂诺是个出身贫寒但精明过人的商人,他在猪肉产品行业发家,却也因试图操纵猪油期货市场而栽过跟头。然而,失败并未让他收手,反而让他把目光投向了一个新的、看起来更“清爽”的领域:植物油。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政府有一个名为“粮食和平计划”(Food for Peace)的项目,向缺粮的盟国出口农产品,而植物油正是其中的大宗商品。蒂诺敏锐地嗅到了商机,在新泽西州的贝永市租下了一个巨大的储油罐区,成立了联合原油公司。表面上看,他的生意模式无懈可击:

  • 采购: 从生产商那里大量收购棉籽油和豆油。
  • 出口: 将这些油出口到欧洲等海外市场,赚取利润和政府补贴。
  • 融资: 在等待出口的过程中,将储油罐里的油作为抵押品,向银行和金融机构申请贷款,以维持现金流并扩大经营。

这个商业闭环看起来天衣无缝,联合原油公司也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植物油出口商。银行家们排着队把钱借给他,华尔街的交易员们也密切关注着他的每一个动作,因为他几乎凭一己之力主导了全球的植物油价格。然而,在这片“油”光锃亮的繁荣景象之下,一个巨大的谎言正在发酵。

蒂诺的骗局之所以能瞒天过海如此之久,其手法堪称一门“欺诈的艺术”。他利用了金融系统中的一个关键凭证——仓单(warehouse receipt)。

仓单是由仓储公司开具的、证明货物所有权的法律文件。当蒂诺的公司将一批油存入储罐时,仓储公司就会开具一张仓单,上面写明了油的种类和数量。蒂诺便拿着这些仓单去银行,说:“看,我仓库里有价值千万美元的油,把钱借给我吧!” 银行看到有信誉卓著的仓储公司(尤其是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旗下的仓储子公司)出具的仓单,便放松了警惕,爽快地放贷。但问题是,这些仓单对应的油,大部分根本就不存在。蒂诺的公司号称拥有价值超过1.5亿美元的植物油库存,而实际上,这个数字被夸大了至少90%。绝大多数储油罐要么是空的,要么装满了别的东西。

你可能会问,难道银行或审计员不会去现场检查吗?当然会。而这正是蒂诺骗局中最“精彩”的部分。 他利用了一个简单的物理原理:油比水轻,会浮在水面上。 当审计员前来检查时,蒂诺的手下会带他们爬上巨大的储油罐顶部。审计员从顶部的开口用量油尺或取样器进行测量,总能得到符合记录的、满满的色拉油。他们心满意足地离开,在报告上写下“库存核实无误”。 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些高达数十米的储油罐里,只有最上面薄薄的一层是色拉油,下面全是水,甚至是直接从旁边港口抽上来的海水!为了让戏法更逼真,蒂ノ还设计了一套复杂的管道系统,可以在审计员检查不同罐体时,快速地将表层那点可怜的油从一个罐顶泵到另一个罐顶,营造出“每个罐都是满的”假象。 这个简单的戏法,骗过了无数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让一个不存在的“色拉油帝国”在纸面上存在了数年之久。

骗取了巨额贷款后,蒂诺并没有把钱全部用于真实的业务扩张,而是将大部分资金投入了他最热衷的游戏:市场操纵。 他成为了植物油期货市场上最大的玩家,用借来的钱疯狂做多,不断推高价格。高涨的油价反过来又让他的“账面库存”显得更值钱,从而能从银行借到更多的钱。这是一个典型的“庞氏骗局”(Ponzi Scheme)与市场泡沫的结合体。他用新借的钱来支付旧贷款的利息,并支撑期货价格,吸引了大量跟风的投机者,整个市场陷入了非理性的狂热。

任何泡沫终有破裂的一天。对蒂诺而言,末日始于1963年。 当年,苏联因为农业歉收,决定向美国大量采购小麦。这笔被称为“世纪交易”的订单,本与色拉油无关。但精明的苏联谈判代表在协议中加入了一个条款:所有运输小麦的船只,必须是美国船。 这导致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美国开往欧洲的货轮舱位变得异常紧张且昂贵。蒂诺赖以为生的出口业务瞬间停摆,他的油运不出去了。更糟糕的是,由于无法交割,他在欧洲的客户纷纷取消订单,要求退款。 公司的现金流瞬间断裂。与此同时,为了维持期货价格,他需要不断投入保证金,而他的钱已经用完了。祸不单行,1963年11月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所有大宗商品价格暴跌,色拉油也不例外。 蒂诺的帝国,在内忧外患之下,轰然倒塌。

联合原油公司于1963年11月19日申请破产。当债权人冲进贝永的储油罐区,抽干罐底的海水后,他们只发现了价值不到600万美元的油品,而债务总额却高达1.75亿美元。

这场灾难的冲击波迅速席卷了整个华尔街。

  • 券商破产: 两家主要的经纪公司,Williston & Beane 和 Ira Haupt & Co.,因为曾为蒂诺提供大量融资而直接破产。
  • 银行巨亏: 包括美国银行、大通曼哈顿银行在内的数十家银行损失惨重。
  • 信誉危机: 最受重创的是美国运通。其子公司签发了那些虚假的仓单,根据法律,它必须对这些仓单的真实性负责。这意味着美国运通可能要承担上亿美元的赔偿责任。消息传出,市场一片恐慌,美国运通的股价在短短几个月内从60美元惨遭腰斩,跌至35美元。

华尔街的精英们哀鸿遍野,认为美国运通这家百年老店已经岌岌可危。然而,在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一个33岁的基金经理却看到了不一样的景象。

这个年轻人就是沃伦·巴菲特。 当所有人都在抛售美国运通的股票时,巴菲特却开始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没有被市场的恐慌情绪所左右,而是像一个侦探一样,开始了他的独立调查。他思考的核心问题是:色拉油丑闻是否损害了美国运通最核心的业务? 他所谓的“核心业务”,并非那个倒霉的仓储子公司,而是家喻户晓的旅行支票和信用卡业务。为了找到答案,巴菲特采取了他后来称之为“闲聊法”(Scuttlebutt)的调查方式:

  • 他亲自跑到餐厅、银行和旅行社,观察人们是否还在使用美国运通的信用卡和旅行支票。
  • 他和银行出纳员、餐厅老板聊天,询问他们对美国运通的看法,丑闻是否影响了客户的支付习惯。
  • 他甚至专门去见了美国运通的竞争对手,了解他们是否趁机抢占了市场份额。

调查结果令他兴奋不已:普通消费者和商家根本不在乎遥远的新泽西州发生了什么色拉油丑闻。他们信任的是“美国运通”这个金字招牌。旅行支票依然是出国旅行的首选,信用卡支付也一切如常。 巴菲特得出结论:市场先生(Mr. Market)因为一个部门的巨大亏损,而错误地惩罚了整家公司。他计算出,即使美国运通全额赔付所有损失,其核心业务带来的强劲盈利能力也足以让公司渡过难关,其内在价值远高于当时恐慌的市场价格。 于是,巴菲特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将自己当时管理的巴菲特合伙基金(Buffett Partnership)中40%的资金重仓买入了美国运通的股票,这是他一生中最大胆、最集中的一次押注。 后来的故事证明了他的远见。美国运通最终与债权人达成了和解,赔偿金额远低于市场最初的预期。随着丑闻阴霾散去,公司的股价在两年内翻了三倍,为巴菲特和他的合伙人带来了巨额回报。这次投资不仅奠定了巴菲特的财富基础,也成为了他投资理念的完美实践,这段故事后来也被详细记录在 *The Snowball*(《滚雪球》)等传记中。

色拉油丑闻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但它带给普通投资者的教训永不过时。

警惕那些“好得难以置信”的故事

蒂诺的公司业务增长惊人,利润丰厚,看起来是完美的投资标的。但当一件事看起来好得不像真的时,它很可能就不是真的。投资中,对于那些增长曲线过于平滑、盈利能力远超同行的“明星公司”,永远要多一份审慎和怀疑。

尽职调查,亲眼所见也未必为实

专业的审计员亲赴现场,爬上油罐,却依然被简单的“水上浮油”戏法所骗。这提醒我们,尽职调查的深度至关重要。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或许无法亲临现场,但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年报、分析财务数据、关注负面新闻、理解商业模式的脆弱性等方式,进行自己的“侦探工作”,而不是仅仅听信公司管理层的一面之词。

理解你的“[[能力圈]]”(Circle of Competence)

当年许多银行和券商之所以深陷其中,是因为他们并未真正理解大宗商品仓储和期货交易的复杂风险。他们只是看到了仓单和高额的回报。巴菲特的成功则在于,他将问题拉回了自己的能力圈:分析一家公司的核心业务品牌价值和盈利能力。投资你真正理解的东西,是避免踩雷的第一道防线。

伟大的投资机会常常来自他人的“不幸”

巴菲特的名言“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此案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当市场因坏消息而陷入非理性恐慌,对优质资产进行“无差别抛售”时,正是价值投资者最好的狩猎时机。色拉油丑闻打垮了美国运通的股价,却为巴菲特送上了一份大礼。关键在于,你是否有能力在“遍地鲜血”的街头,冷静地分辨出哪些是真正的危机,哪些是被错杀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