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蒙
费尔蒙(Fairmont),在投资领域,这并非指那家知名的豪华酒店连锁,而是特指一份被称为“费尔蒙文件”(The Fairmont Papers)的传奇文献。它是由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亲笔撰写的、在1957年至1969年间给其早期合伙人的信件合集。这份文件因其系统、坦诚地记录了巴菲特投资哲学的早期形成与演化过程,被价值投资(Value Investing)的追随者们奉为圭臬。它如同一位伟大画家的早期素描本,不仅展示了最终杰作的雏形,更揭示了其从模仿到开创、从青涩到成熟的心路历程,是理解巴菲特从“捡烟蒂”到“买好公司”思想转变的绝佳一手资料。
费尔蒙的由来:一份绝版的投资秘籍
“费尔蒙”这个名字的由来颇具传奇色彩。据说,1969年,巴菲特在旧金山的费尔蒙酒店(Fairmont Hotel)度假时,深感当时的股市充满了投机泡沫,难以找到符合他严苛标准的投资机会,于是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解散他一手创办并取得了辉煌业绩的巴菲特合伙公司(Buffett Partnership, Ltd.)。后来,一位名叫杰里米·米勒(Jeremy Miller)的投资人,历经周折,将巴菲特写给合伙人的信件收集、整理、注释后出版,为了纪念这个标志性的决定,便将这部信件合集与“费尔蒙”联系了起来。 这些信件原本是巴菲特与他“家人和朋友”般合伙人之间的私人通讯,从未想过公之于众。正因如此,信中的语言坦率、真诚,毫无保留地分享了他的投资策略、决策逻辑、对市场的看法,甚至是他犯下的错误。这与后来他为上市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撰写的致股东信相比,更加原始、直接,也因此显得尤为珍贵。它就像一部投资领域的“成长小说”,主角巴菲特在恩师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的深刻影响下登场,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最终在挚友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思想的催化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投资范式。
核心思想:从“捡烟蒂”到“护城河”的进化
“费尔蒙文件”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完整记录了巴菲特投资思想的进化轨迹。这个过程可以清晰地分为两个既有联系又截然不同的阶段。
格雷厄姆的忠实信徒:“捡烟蒂”的黄金时代
在合伙公司的早期,巴菲特是格雷厄姆理论最忠实的实践者。他的核心策略,就是后来被他自己戏称为“烟蒂投资法”(Cigar-butt investing)的深度价值投资。 想象一下,你在街上看到一个被人丢弃的雪茄烟蒂,它虽然又湿又丑,但还能让你免费吸上一口。这便是“烟蒂投资”的精髓:寻找那些价格远低于其内在价值的公司,哪怕这些公司本身质地平平。 这种价值通常是可以用财务数据硬邦邦计算出来的,比如一家公司的股价甚至低于其账面上的清算价值(liquidation value)。 在信中,巴菲特将这类投资主要分为两类:
这一时期,巴菲特的武器库里充满了计算器、财务报表和对数字的敏感。他像一个精明的废品回收商,在市场的垃圾堆里不知疲倦地寻找着被错杀的宝贝。
思想的萌芽:对“好生意”的初步探索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管理资金规模的扩大,巴菲特逐渐发现了“烟蒂投资法”的局限性。首先,便宜货越来越难找;其次,买入一个平庸的公司,即使价格再便宜,它也很难带来源源不断的价值创造,更像是一次性交易。 思想的转折点悄然出现。巴菲特在信中越来越多地讨论起企业的“质地”,而不仅仅是“价格”。他那句传世名言的思想雏形在此刻已经萌发:“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一家伟大的公司,远胜于以便宜的价格买入一家平庸的公司。” 这个转变的里程碑式案例,是1964年对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的投资。当时,美国运通因“色拉油丑闻”(Salad Oil Scandal)而身陷囹圄,市场恐慌性抛售导致其股价暴跌。多数人只看到了巨额的潜在负债,但巴菲特却深入调查,发现丑闻并未动摇美国运通在旅行支票和信用卡业务上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一种无形的、强大的品牌信任和网络效应,也就是后来被他系统化总结的“经济护城河”(Economic Moat)概念。他重仓买入,最终获利丰厚。 这次投资标志着巴菲特开始从单纯的“价值发现者”向“价值投资者”转变。他不再仅仅满足于捡起地上的烟蒂,而是开始寻找那些能够持续燃烧、越烧越旺的优质“雪茄”——那些拥有长期竞争优势的伟大企业。
合伙人精神: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除了投资哲学,“费尔蒙文件”还展现了巴菲特独特的商业伦理和合伙人精神。他设计的收费结构在当时乃至现在都堪称典范:
- 零管理费: 他不收取任何固定管理费。
- 6%的业绩门槛: 只有当年化收益率超过6%后,他才参与利润分成。
- 超额收益的25%: 对于超过6%门槛的部分,他提取25%作为报酬。
这种结构将他的利益与合伙人的利益深度捆绑,真正做到了“风险共担,收益共享”。他视合伙人为事业伙伴,而非收费的客户,在信中反复强调“我们的钱”和“我们的业绩”。这与当今许多对冲基金(Hedge Fund)采用的“2%管理费+20%业绩提成”(2 and 20)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无论业绩好坏都能旱涝保收。这种正直和对合伙人负责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护城河”。
对普通投资者的启示:穿越时空的投资智慧
尽管“费尔蒙文件”记录的是半个多世纪前的故事,但其中蕴含的投资智慧却从未过时,对今天的普通投资者依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启示一:能力圈——只在你看得懂的领域出击
巴菲特在信中反复强调,他只投资于自己能够理解的生意。这就是著名的“能力圈”(Circle of Competence)原则。他坦言自己看不懂科技、电子等行业,所以坚决不碰。 “投资的关键在于评估你所选择的企业,并确定其未来几年的大致收益。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那就别碰。” 给你的启示: 投资不是考试,你不需要什么都懂。关键在于诚实地评估自己的知识边界,只在你熟悉的领域下注。与其追逐自己完全不了解的热门概念股,不如深入研究你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能理解的行业和公司。就像一个优秀的棒球手,只会挥棒打击那些进入自己“甜蜜区”的球。
启示二:市场先生——利用情绪,而非被情绪利用
巴菲特在信中生动地引用了格雷厄姆的比喻——“市场先生”(Mr. Market)。这位“市场先生”情绪极不稳定,时而兴高采烈,报出离谱的高价;时而悲观沮丧,愿意以极低的价格把好东西卖给你。 “你应当将市场价格看作是你的仆人,而不是你的向导。利用他的愚蠢,但不要参与其中。” 给你的启示: 股票价格的短期波动充满了情绪和噪音,它不代表企业的真实价值。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应该把市场波动看作机遇,而不是风险。当市场恐慌时,勇敢地买入被错杀的优质资产;当市场狂热时,保持冷静,拒绝为泡沫买单。你的情绪控制能力,远比你的智商更能决定你的投资成败。
启示三:长期主义——与伟大的企业共成长
巴菲特的合伙公司存续了13年,年化回报率接近30%,这是一个惊人的成就。而这一切都建立在长期持有的基础上。他并非频繁交易的短线客,而是企业的长期所有者。他深知“复利”(Compound Interest)的魔力,将其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我们最喜欢的持有期限是——永远。” 给你的启示: 投资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不要试图去预测市场的短期走势,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真正的财富增长,来自于找到优秀的企业,长期持有,让时间和复利成为你最好的朋友。频繁买卖只会侵蚀你的收益,并让你陷入无尽的焦虑。
启示四:专注与独立——远离人群的智慧
巴菲特选择将他的投资帝国建立在远离华尔街(Wall Street)喧嚣的奥马哈,这是一个深思熟虑的决定。他希望通过物理上的隔离,来保持思想上的独立,避免被市场的集体情绪所感染。 “你需要的是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在你的结论与大众相悖时,依然能够坚持的勇气。” 给你的启示: 在一个人人都想快速致富的时代,保持独立思考尤为重要。建立你自己的投资框架和决策体系,基于事实和逻辑做判断,而不是小道消息或市场情绪。多花时间阅读和研究,少花时间盯着股价的跳动。真正的智慧,往往诞生于远离人群的寂静之中。
结语
“费尔蒙文件”不仅是一部关于投资技巧的教科书,更是一部关于投资哲学的思想录。它告诉我们,成功的投资,最终是关于理性的思考、坚定的品性和正直的原则。虽然巴菲特后来进化到了“护城河”与“好生意”的更高境界,但“费尔蒙”时期所奠定的“安全边际”基石,以及对市场、人性和商业本质的深刻洞察,至今仍是他投资大厦中不可或缺的承重墙。 对于每一位渴望在投资道路上行稳致远的普通投资者而言,重读“费尔蒙”,就像是与青年巴菲特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在这场对话中,你将学到的,远不止是如何赚钱,更是如何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坚不可摧的理性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