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峥
黄峥(Colin Huang),中国企业家,拼多多(Pinduoduo)创始人。他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和哲学思辨能力的商业领袖,被广泛认为是深受价值投资大师段永平影响的“四大门徒”之一。黄峥的商业实践,尤其是创办和运营拼多多的过程,深刻体现了对商业本质的洞察、第一性原理的运用以及对长期主义的坚守。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研究黄峥的经历和思想,不仅是了解一家现象级公司的成长史,更是学习如何将价值投资的智慧应用于商业分析和个人决策的绝佳案例。他将复杂的商业竞争化繁为简,聚焦于“为消费者创造价值”这一核心,展现了与众不同的商业格局。
谁是黄峥?——从学霸到商业巨擘
黄峥的经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草根逆袭”,而更像是一个顶级智力玩家在商业世界里的“降维打击”。他的每一步,似乎都充满了深思熟虑和高人指点。
少年学霸与改变命运的MSN
黄峥从小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12岁考入重点中学杭州外国语学校,18岁被保送至浙江大学混合班(竺可桢学院前身),主修计算机科学。大学毕业后,他获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计算机硕士学位。 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源于一次在互联网上的“提问”。当时,还是学生的黄峥遇到了一个技术难题,便在网上发帖求助。一位陌生的网友不仅细致地解答了他的问题,还与他成为了朋友。这位网友,就是日后被称为“中国巴菲特”的传奇投资人——段永平。 2004年硕士毕业时,黄峥面临一个甜蜜的烦恼:一边是当时如日中天的微软(Microsoft),给出了诱人的薪水和期权;另一边是当时还未上市、前途未卜的谷歌(Google)。他拿不定主意,便去请教这位“网友”段永平。段永平给出的建议是:去谷歌,虽然它看起来更小、更不确定,但它的商业模式和发展潜力更好,去那里待上三年,对你一生都有好处。黄峥听从了建议,这个选择不仅让他获得了财务自由(谷歌2004年上市,早期员工股权价值暴增),更让他近距离学习了世界上最顶尖科技公司的运作方式和企业文化。
一次价值千金的午餐
2006年,段永平以62.01万美元的价格拍下了与“股神”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共进午餐的机会。在能够携带的宾客名单中,段永平带上了当时年仅26岁的黄峥。 这次午餐对黄峥的冲击是巨大的。他后来回忆说:“巴菲特讲的东西其实特别简单,是我母亲都能听懂的话。我最大的感受是,简单和常识的力量。” 他意识到,真正深刻的道理往往是朴素的,投资和商业的秘诀并不在于复杂高深的公式,而在于对基本常识的坚守和执行。例如,巴菲特反复强调的“买一家公司就是买它的全部”、“不懂不做”、“关注护城河”等原则,都深深地烙印在了黄峥的脑海里。这次经历,让他彻底从一个纯粹的工程师,开始向一个具备商业和投资双重思维的思考者转变。
黄峥的商业哲学:价值投资的另类实践
如果说段永平是价值投资理论的布道者,那么黄峥就是将其在实体商业领域进行极致实践的信徒。拼多多的崛起,几乎每一步都闪耀着价值投资思想的光辉。
第一性原理与“本分”文化
黄峥是一位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s Thinking)的忠实践行者。他习惯于拨开商业竞争的层层迷雾,直击问题的本质。在创立拼多多时,电商市场早已是阿里巴巴和京东两强争霸的红海。但黄峥思考的不是“如何从阿里和京东口中抢食”,而是回归到零售的本质:“满足用户的需求”。 他看到,在消费升级的大潮下,依然存在着一个巨大但被忽视的群体,他们对价格高度敏感,追求极致性价比。同时,传统电商的“人找货”模式效率低下,而社交裂变带来的“货找人”模式潜力巨大。于是,拼多多将“省”和“社交”两个本质需求结合,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电商模式。 这种对本质的追求,与段永平传授给他的核心价值观——“本分”一脉相承。“本分”的核心是“做对的事情”和“把事情做对”。对拼多多来说,“本分”就是持续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哪怕这意味着要牺牲短期的利润,甚至忍受长期的亏损和外界的误解。这与价值投资中强调的“关注企业内在价值,而非短期市场价格波动”的理念不谋而合。
错位竞争与发现“看不见”的市场
价值投资的一个精髓是“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即寻找被市场错误定价、无人问津的资产。黄峥在商业战略上完美地运用了这一点。 当所有人都聚焦于“五环内”的精英用户和消费升级时,黄峥敏锐地发现了“五环外”的广阔蓝海。他没有与强大的对手进行正面火拼,而是选择了“错位竞争”。拼多多通过C2M(用户直连制造)模式,砍掉所有中间环节,将工厂和农田的产品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实现了惊人的低价。 这就像一个聪明的投资者,不去追逐市场上最热门、估值最高的明星股票,而是去挖掘那些看似平平无奇,但基本面扎实、价格便宜的“烟蒂股”或“隐形冠军”。黄峥发现的,正是中国互联网商业版图上那块最被低估的“资产”——最广大的普通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长期主义与延迟满足
价值投资是“时间的玫瑰”,需要耐心和延迟满足(Delayed Gratification)的精神。黄峥将这一理念贯彻到了极致。 在拼多多创立初期,为了快速获取用户、建立网络效应这一核心“护城河”,公司采取了巨额补贴的“烧钱”模式,导致连续多年亏损。华尔街和许多分析师对此表示怀疑,认为这种模式不可持续。但黄峥和他的团队顶住了压力,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这些投入是为了构建一个长期、可持续的商业生态。当用户规模和习惯形成后,平台的价值将呈现指数级增长。 更令人惊叹的是,在拼多多如日中天之时,黄峥却选择激流勇退。2020年,他卸任CEO;2021年,他辞去董事长职位。这位年仅41岁的创始人,在事业巅峰期选择放手,投身于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等更基础、更长期的研究领域。他给股东的信中写道:“我想去做一些更难、更长期,但对未来影响又更重大的事情。” 这种行为,是“延迟满足”的终极体现。他放弃了作为千亿美金公司掌舵人的巨大名利,去追求一个更遥远、更不确定的科学梦想。这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需要极大的远见和魄力。
投资启示:从黄峥身上学什么?
作为一名普通投资者,我们或许无法创办像拼多多一样伟大的公司,但从黄峥的思考和实践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宝贵的投资智慧。
寻找“简单、便宜”的好生意
巴菲特说,他喜欢“一个傻瓜都能经营,并且最终会由一个傻瓜来经营”的公司。黄峥打造的拼多多,其商业模式的本质就非常简单:极致的性价比。它没有复杂的会员体系,没有花哨的营销概念,核心就是通过缩短供应链,把便宜的好货给到消费者。 给我们的启示是,在选择投资标的时,要学会化繁为简。一家公司的商业模式是否足够简单清晰?它是否为用户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它是否拥有成本优势?很多时候,最赚钱的生意,逻辑往往是最朴素的。不要被那些听起来高大上的“概念”和“故事”迷惑,要穿透现象看本质。
关注人和文化,而非短期财报
黄峥不止一次地强调,“本分”是拼多多的核心价值观。这种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公司的战略选择和日常运营。投资一家公司,归根结底是投资这家公司的管理层和其塑造的企业文化。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如黄峥,能够为公司注入强大的精神内核,带领团队穿越周期,抵制短期诱惑,做出真正有利于长期发展的决策。因此,投资者在分析一家公司时,不应只盯着每个季度的财务报表。更重要的是去研究:
- 创始人和管理团队是怎样的人?他们是否诚信、专注、有远见?
- 公司的企业文化是什么?是鼓励创新和长期价值,还是追求短期KPI和投机取巧?
- 公司对待股东、员工和客户的态度是怎样的?
这些“软件”因素,往往比“硬件”的财务数据更能决定一家公司的最终高度。
逆向思维与独立思考
拼多多诞生之初,伴随着巨大的争议和嘲讽,被贴上了“山寨”、“消费降级”的标签。当时,几乎没有主流观点看好它的未来。然而,正是这种普遍的偏见,给了它在无人注意的角落里野蛮生长的机会。 这就是逆向投资(Contrarian Investing)的魅力。当市场对某个事物形成一边倒的负面看法时,恰恰可能是深入研究、发现价值的良机。作为投资者,我们需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敢于挑战市场共识。当所有人都说“好”的时候,要多一分警惕;当所有人都说“坏”的时候,不妨问一问“万一他们都错了呢?”。真正的投资机会,往往隐藏在与大众相悖的认知里。
拥抱常识,回归本质
从巴菲特午餐中领悟到的“常识的力量”,贯穿了黄峥的整个创业历程。零售的常识是“多快好省”,拼多多选择了将“省”做到极致。商业的常识是“用户第一”,拼多多的一切策略都围绕着如何服务好最广大的用户群体。 投资同样如此。投资的常识是“用便宜的价格买入优秀的公司,然后长期持有”。然而,在市场的喧嚣中,人们总是容易忘记常识,去追逐热点、听信传闻、频繁交易。黄峥的成功提醒我们,无论商业模式如何迭代,技术如何变迁,最终决定成败的,往往是那些最基本、最朴素的商业和人性常识。作为投资者,我们的任务就是守住常识,回归投资的本质,做“对”的事情,然后把剩下的交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