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合伙公司 (Buffett Partnership, Ltd.),是“股神”沃伦·巴菲特在执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之前,于1956年至1969年间管理的一家传奇投资机构。它不只是一家公司,更像是巴菲特投资思想的“原爆点”和“实验室”。这家以有限合伙形式运营的基金,最初由巴菲特投入的100美元和他从家人朋友处筹集的10.5万美元起步,最终成长为价值超过1亿美元的庞然大物。在其存续的13年里,合伙公司创造了年化29.5%的惊人复合回报率,而同期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年化回报率仅为7.4%。巴菲特合伙公司的历史,不仅是巴菲特个人财富的起点,更是他从“捡烟蒂”的格雷厄姆信徒,进化为“买城堡”的伟大企业猎手的关键时期。研究它,就像是观看一部伟大投资史诗的“前传”,充满了对普通投资者极具价值的启示。
1956年,25岁的沃伦·巴菲特回到了他的家乡奥马哈。他刚刚结束了在纽约为其导师、价值投资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工作的生涯。与许多渴望在华尔街一展身手的年轻人不同,巴菲特选择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他没有金碧辉煌的办公室,最初的“总部”就是他家里的书房;他没有专业的销售团队,最初的“客户”是七位信任他的家人和朋友。 就这样,巴菲特合伙公司在一种近乎“家庭作坊”的氛围中诞生了。启动资金总共105,100美元,其中巴菲特自己只象征性地投入了100美元。这100美元意义非凡,它代表着一种承诺:我的每一分钱都和你们在一起。 这个故事听起来像极了硅谷的“车库创业”神话,只不过,巴菲特在“车库”里捣鼓的不是电脑,而是构建一个前所未有的投资帝国。他将格雷厄姆的理论奉为圭臬,像一个在街上搜寻被丢弃但还能再抽上一口的雪茄烟蒂的拾荒者一样,在市场中寻找那些被严重低估的“烟蒂投资法”标的。这个不起眼的开始,却为一个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投资传奇拉开了序幕。
巴菲特合伙公司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惊人的业绩,更在于其独特且充满智慧的运作模式。这种模式处处体现着公平、透明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合伙公司采用了普通合伙人 (General Partner, GP) 与有限合伙人 (Limited Partner, LP) 的结构。巴菲特是唯一的普通合伙人,而他的投资者们则是有限合伙人。 这意味着:
这种模式在今天看来似乎有些“霸道”,但它却蕴含着深刻的投资智慧。它确保了投资策略的连贯性和独立性,避免了因投资者情绪波动而导致的“外行指导内行”的闹剧。巴菲特要求合伙人给予他完全的信任,而他则用无与伦比的业绩和真诚的沟通来回报这份信任。这对我们的启示是:一旦选择了你信任的基金管理人,就请相信他的专业判断,不要被市场的短期噪音所干扰,频繁地指手画脚。
在基金行业,管理者通常会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无论盈亏)和一部分利润作为业绩提成。但巴菲特设计的收费结构,在当时乃至今天都堪称业界良心,完美地将他的利益与合伙人的利益捆绑在了一起。 这个结构可以被称为 “0-6-25”模型:
让我们举个例子来感受一下这个结构的威力:
这种“利益捆绑”的设计,传递了一个极其强烈的信号:我只有在你们赚到足够多的钱以后,才能赚到我的那份钱。它确保了巴菲特会像对待自己的钱一样,甚至更谨慎地对待合伙人的每一分钱。这对于我们选择理财产品和基金经理时是一个黄金标准:去寻找那些“把身家性命都押在船上”,与你“同舟共济”的管理人。
如果说惊人的业绩是巴菲特合伙公司的“硬实力”,那么他每年写给合伙人的信——后来被集结成册的《巴菲特致合伙人的信》——就是其无可比拟的“软实力”。 这些信件远非枯燥的财务报表。巴菲特用风趣、坦诚、清晰的语言,将自己一年的投资得失、对市场的看法、以及深邃的投资哲学娓娓道来。正是在这些信件中,他向他的“学生们”(即合伙人)普及了许多价值投资的核心概念:
这些信件不仅是写给投资者的,更是一部持续更新的投资教科书,是巴菲特送给世界的最宝贵的思想财富之一。
巴菲特合伙公司的13年,也是巴菲特本人投资思想经历重大蜕变的13年。他从一个格雷厄姆的忠实模仿者,逐渐成长为一代宗师。
在合伙公司的早期,巴菲特严格遵循着导师格雷厄姆的教诲,他的投资组合主要由两类构成:
这一时期,巴菲特的投资更像是一门“科学”,充满了精确的计算和对资产负债表的痴迷。
转折点发生在1959年,巴菲特经人介绍认识了查理·芒格。这位律师出身的聪明人,给巴菲特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芒格认为,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一家伟大的公司,远比以便宜的价格买入一家平庸的公司要好。 芒格的逻辑很简单:一家平庸的“烟蒂”公司,即使你买得再便宜,它自身的价值也在不断毁灭,你必须在价值回归后立刻卖掉,再去寻找下一个“烟蒂”,这是一个辛苦且不可持续的游戏。而一家伟大的公司,拥有宽阔的“护城河”(Dur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能够持续不断地创造价值,你只需要买入并持有,就能享受到复利的魔力。 这个思想的转变,是巴菲特从“猿”到“人”的关键一跃。他的投资视角,从仅仅关注价格和资产,转向了更深层次的商业模式、管理层和品牌价值等定性分析维度。
合伙公司时期有几个经典战役,完美地展现了巴菲特的投资艺术和其思想的演进。
正是在这一时期,巴菲特还收购了合伙公司投资组合中的一家陷入困境的纺织厂——伯克希尔·哈撒韦。他最初可能只是想做一笔“烟蒂”投资,但未曾想到,这家公司日后会成为他纵横全球资本市场的旗舰。
1969年,在取得了空前成功之后,巴菲特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解散巴菲特合伙公司。 他在致合伙人的信中解释了原因。当时,经历了多年牛市的美国股市变得异常狂热和投机,市场充斥着非理性繁荣。巴菲特发现,他已经很难找到符合自己严苛标准的、价格合理的投资机会了。用他的话说,市场就像一个被过度捕捞的池塘,剩下的鱼又小又贵。 面对这种情况,他没有选择降低标准去追逐泡沫,也没有选择收取着管理费“磨洋工”,而是选择了最艰难但最诚实的路——退场。他告诉合伙人:“我无法在泡沫中舞蹈。” 他将合伙公司的资产清算,以现金和两家公司(其中一家就是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形式返还给了合伙人。 在事业的巅峰选择急流勇退,这需要的不仅仅是智慧,更是巨大的纪律性、诚实和勇气。这给所有投资者的启示是:投资的首要原则是“不要亏钱”,而实现这一原则有时意味着你必须有耐心,甚至暂时离开市场,手持现金,等待更好的时机。
巴菲特合伙公司的故事虽然已是尘封的历史,但其中蕴含的投资智慧却历久弥新,对今天的普通投资者依然闪耀着光芒。
总而言之,巴菲特合伙公司不仅是一个创造了财富神话的基金,更是一所投资思想的“黄埔军校”。它所奠定的原则、策略和哲学,不仅塑造了后来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帝国,也为全世界所有渴望通过理性投资实现财务自由的普通人,提供了一幅清晰、可行且充满智慧的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