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麦基 (Charles Mackay) 是一位19世纪的苏格兰诗人、记者、歌曲作家和新闻工作者。等等,你可能会问,一本《投资大辞典》为什么要收录一位文学家的名字?问得好!麦基先生虽然从未在金融市场操盘过一天,但他凭借一部不朽的著作——《癫狂、惊异和秘闻 (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成为了每一位严肃投资者,尤其是价值投资者的必读导师。这本书深刻地记录和剖析了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群体性狂热事件,揭示了人性在集体非理性状态下的疯狂与盲从。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本书就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市场的贪婪与恐惧,帮助我们在喧嚣中保持清醒,坚守理性。
查尔斯·麦基(1814-1889)生活在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一个充满变革与工业革命浪潮的时期。他是一位典型的“文人”,一生与笔墨为伴,他的诗歌和歌曲在当时广为流传,甚至连维多利亚女王都是他的粉丝。他曾担任《伦敦新闻画报》的编辑,也曾作为《泰晤士报》的记者被派驻纽约,报道美国内战。
麦基的特别之处在于,他并非金融圈内人。他不像本杰明·格雷厄姆 (Benjamin Graham) 那样是科班出身的证券分析师,也不像沃伦·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那样是天赋异禀的投资奇才。他是一位敏锐的社会观察家,用记者的眼睛和诗人的心灵去审视历史。正是这种“局外人”的视角,让他能够跳出纷繁复杂的金融模型和技术图表,直击投资世界最核心、也最容易被忽视的要素——人性。 他写作《大癫狂》(这是该书的常用简称)的初衷,是为了向世人展示,当个体汇入群体时,其独立的判断力会变得多么脆弱。他系统地梳理了历史上著名的集体疯狂事件,从经济领域的金融泡沫,到社会领域的炼金术、十字军东征、猎巫狂潮等,范围极广。然而,其中关于金融泡沫的章节,却意外地成为了投资界的“圣经”。
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任何选股公式或盈利技巧,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心理免疫系统”。它通过复盘历史上最著名的三大金融泡沫,让我们深刻理解市场的非理性究竟有多么疯狂,以及身处其中的人们是何等的盲目。
麦基在书中留下了一句振聋发聩的名言:“人们的思想,就像他们的人一样,有羊群效应。你会看到他们成群结队地行动;你会看到他们成群结队地发疯,而他们恢复理智时,却总是那么缓慢,而且是一个一个地恢复。” 这句话完美地概括了金融市场的泡沫周期。当一个新的投资故事(比如一种新技术、一种新资产)出现时,最初只有少数人相信。但随着价格上涨,越来越多的人被吸引进来,理性思考被“别人都在赚钱”的焦虑和贪婪所取代。人们不再关心资产的内在价值 (Intrinsic Value),而只关心明天会不会有下一个“傻瓜”以更高的价格接盘,这就是经典的博傻理论 (Greater Fool Theory)。最终,人群汇集成一股巨大的投机洪流,将资产价格推向令人匪夷所思的高度。然而,当潮水退去,恐慌来临时,人们又是争先恐后地离场,而理性的回归,却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麦基在书中详细描述了三个经典的金融泡沫,它们如同三面棱镜,折射出人性在贪婪驱使下的种种光怪陆离。
17世纪的荷兰,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一种来自土耳其的郁金香球茎,意外地成为了全民投机的对象。起初,它只是贵族花园里的珍品,但很快,在投机者的炒作下,稀有品种的郁金香价格一路飙升。 在狂热的顶峰,一个名为“永远的奥古斯都”的珍稀郁金香球茎,其价格足以在阿姆斯特丹最繁华的地段买下一栋豪宅。人们变卖家产,抵押土地,只为换取一个未来可能暴涨的球茎。整个荷兰社会,从王公贵族到贩夫走卒,都卷入了这场疯狂的赌博。然而,就像所有的泡沫一样,当第一个人开始怀疑“一朵花真的值这么多钱吗?”并决定卖出时,多米诺骨牌便开始倒塌。价格暴跌,无数人倾家荡产,荷兰经济也因此元气大伤。
18世纪初的英国,政府债台高筑。一家名为“南海公司”的机构提出了一个天才的计划:允许民众用手中的政府债券来换取南海公司的股票。公司则向民众描绘了一幅美妙的蓝图——它垄断了与富庶的南美洲的贸易权,未来的利润将不可估量。 这个计划听起来像是一个“三赢”的方案:政府甩掉了债务包袱,民众获得了高增长的股票,公司则获得了巨大的资本。在政府的背书和市场的狂热宣传下,南海泡沫 (South Sea Bubble) 迅速膨胀。南海公司的股价在短短几个月内暴涨了近10倍。整个伦敦都疯了,无数所谓的“泡沫公司”也应运而生,其经营范围五花八门,甚至有公司宣称要“经营一项前景极为可观,但无人知晓具体内容的事业”。连伟大的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 (Isaac Newton) 也未能幸免,他在这场泡沫中先是赚了一笔,但后来又忍不住重新投入,最终亏掉了相当于今天数百万美元的巨款。
与南海泡沫几乎同时,在海峡对岸的法国,一位名叫约翰·劳 (John Law) 的苏格兰金融家也导演了一场惊天大戏。他获得了法国政府的许可,成立了密西西比公司,并发行纸币。他声称,公司的业务(主要是开发当时被认为是遍地黄金的法国殖民地路易斯安那)将产生巨额利润,这些利润将为纸币提供坚实的支撑。 法国民众对这个“点石成金”的计划趋之若鹜,纷纷用自己的金银去兑换密西西比计划 (Mississippi Scheme) 的股票和纸币。股价一飞冲天,巴黎的交易大街被挤得水泄不通。然而,公司的实际盈利能力与人们的狂热预期相去甚远。当人们开始怀疑并试图将纸币换回黄金时,挤兑发生了,整个体系瞬间崩溃,法国经济陷入了长期的萧条。
查尔斯·麦基虽然不是投资家,但他的思想却与价值投资 (Value Investing) 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对于立志于通过长期、理性投资获得回报的普通人来说,麦基的智慧尤为宝贵。
价值投资的基石,是相信每项资产都有其内在价值,而市场价格则会围绕这个价值上下波动。麦基笔下的历史泡沫,正是市场价格严重偏离内在价值的极端体现。当市场先生(市场先生 (Mr. Market),格雷厄姆提出的一个比喻)陷入癫狂、报出荒谬高价时,价值投资者应该做的不是加入狂欢,而是冷静地评估内在价值,并耐心等待。麦基的书,就是对“不要与疯子共舞”这条准则最生动的注解。
沃伦·巴菲特有句名言:“在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在别人恐惧时我贪婪。”这正是逆向投资者 (Contrarian Investor) 的精髓。而《大癫狂》这本书,就是逆向投资者的“勇气手册”。当你看到市场一片狂热,身边所有人都告诉你“这次不一样”的时候,麦基的故事会提醒你保持恐惧。而当市场崩溃,血流成河,所有人都在恐慌抛售时,麦基的智慧又会给你勇气,去寻找那些被错杀的、价格远低于价值的优质资产。
投资史上最昂贵的一句话,或许就是传奇投资家约翰·邓普顿 (John Templeton) 爵士所说的:“这次不一样 (This time is different)”。每次泡沫泛起时,总会有人用新的理论、新的技术、新的故事来论证为什么这次的繁荣可以天长地久。互联网泡沫时,人们说“市盈率过时了,要看点击率”;房地产泡沫时,人们说“大城市的房价永远不会跌”。麦基用几百年前的案例告诉我们:太阳底下无新事。技术会迭代,故事会更新,但驱动市场的人性永远不会变。
最后,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投资不仅仅是关于数字和报表的科学,更是关乎情绪和心理的艺术。查尔斯·麦基的《大癫狂》并不能直接帮你找到下一个“牛股”,但它能帮助你构建一道坚固的心理防线,让你在市场的惊涛骇浪中,避免犯下那些足以摧毁财富的致命错误。 将这本书放在你的床头,时时翻阅。当你感到贪婪或恐惧时,读一读郁金香和南海公司的故事,它会像一剂良药,帮助你回归理性和常识——而这,正是通往长期投资成功的唯一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