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学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MIT。在投资世界里,这个名字远不止代表一所顶尖的理工科学府。对于聪明的投资者而言,麻省理工学院 (MIT) 是一个三重符号:首先,它是全球顶尖机构投资者——捐赠基金 (Endowment Fund) 运作模式的典范,其投资策略为个人投资者提供了宝贵的长线思维启示;其次,它是“创新机器”,是催生拥有强大经济护城河 (Economic Moat) 的科技巨头的摇篮,为我们指明了寻找未来伟大公司的方向;最后,它所代表的严谨、量化、基于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是每一位价值投资者都应修炼的内功。因此,理解MIT,就是理解一种着眼未来、崇尚深度价值的投资哲学。
如果说投资是一场马拉松,那么MIT的捐赠基金无疑是赛道上最沉着、最耐力的选手之一。这笔规模高达数百亿美元的庞大资金,其使命是为大学的运营和发展提供永续的财务支持。它的投资方式,与普通散户追涨杀跌的短视行为形成了鲜明对比,蕴含着深刻的价值投资 (Value Investing) 智慧。
MIT的捐赠基金管理深受传奇投资人大卫·斯文森 (David Swensen) 所开创的“耶鲁模式”影响,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你或许会说:“我没有几百亿美元,也接触不到顶级PE基金,MIT的模式对我有什么用?”答案是,思想的借鉴远比资金的模仿更重要。
价值投资的核心是寻找拥有宽阔且持久的“经济护城河”的伟大公司。而MIT,正是这样一家源源不断生产“护城河挖掘机”的超级工厂。它的实验室、研究项目和创业文化,孕育了无数改变世界的科技公司。
MIT的生态系统充满了将前沿科技商业化的活力。从半导体巨头Intel(其联合创始人之一罗伯特·诺伊斯是MIT博士),到扫地机器人公司iRobot,再到在新冠疫情中一战成名的生物科技公司Moderna,这些企业的背后都有着浓厚的MIT印记。它们的共同点是:
MIT的成功案例为价值投资者提供了一张寻找未来赢家的“寻宝图”。
除了提供投资策略和标的来源的启示,MIT所代表的一种思维方式,更是投资者对抗市场非理性的终极武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被称为“工程师的投资哲学”。
格雷厄姆的著名寓言“市场先生 (Mr. Market)”描绘了一个情绪化的、非理性的市场化身。他时而兴高采烈,报出极高的价格;时而悲观沮丧,愿意以极低的价格甩卖。MIT思维正是对抗“市场先生”情绪感染的免疫系统。 当市场狂热时,你的量化分析和理性思维会提醒你,当前的价格已经严重脱离了内在价值;当市场恐慌时,你的数据和模型会告诉你,这是一个绝佳的买入机会。用工程师的冷静和理性,去利用市场先生的疯狂和愚蠢,这正是价值投资的真谛。
麻省理工学院(MIT)本身不是一支股票,但它却是一本厚重的、充满智慧的投资教科书。它告诉我们:
对于一个追求长期成功的价值投资者而言,将MIT所代表的这些原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价值可能远远超过任何一个具体的投资建议或市场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