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 Corporation),是美国一家历史悠久的商业广播电视公司。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CBS不仅是一家媒体巨头,更是一个经典的教科书式案例。它的故事生动地诠释了价值投资的精髓:如何在市场普遍悲观时,以远低于其真实价值的价格买入一家优秀企业的股票。上世纪70年代,当整个市场都在追捧所谓的成长股“漂亮50”时,年轻的沃伦·巴菲特却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里发现了CBS这根被随意丢弃、但仍能美美地吸上一口的“雪茄烟蒂”。通过理解CBS简单而强大的商业模式、评估其被低估的资产价值,巴菲特完成了一笔教科书级别的投资。这个案例至今仍在启示着我们,投资的真谛是认清企业的内在价值,并利用市场先生的非理性情绪,为自己的财富增长构建坚实的安全边际。
要想理解为何CBS能成为沃伦·巴菲特的“猎物”,我们首先要像企业主一样,弄明白它是如何赚钱的。CBS的生意,本质上是一门“眼球生意”——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然后将其“打包”卖给广告商。
在20世纪中后期,也就是互联网和流媒体出现之前,电视是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主要渠道。当时,美国由三大广播电视网——CBS、NBC和ABC——主导着整个行业。这种寡头垄断的格局,为它们构建了一条又深又宽的护城河。
除了广播网络这种有形的渠道,CBS真正的价值核心在于其强大的内容制作能力和品牌影响力,这些都是宝贵的无形资产。
简而言之,CBS的商业模式清晰而强大:利用强大的品牌和内容制作能力吸引海量观众,再通过其垄断性的广播网络将这些观众的注意力卖给广告商,从而获得丰厚的利润。这是一家投资者仅凭公开信息和常识就能理解的优秀企业。
时间回到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的美国股市正经历着一场狂热与恐慌的交织。而沃伦·巴菲特对CBS的投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这个案例完美地诠释了其导师本杰明·格雷厄姆的雪茄烟蒂投资法——寻找那些被市场抛弃,但其内在价值远超当前股价的公司。
70年代初,华尔街痴迷于“漂亮50”(Nifty Fifty)——一批被认为是“一次性决策”的优质大盘成长股,比如施乐、宝丽来、麦当劳等。投资者相信这些公司前景无限,愿意为其支付极高的市盈率。 然而,在狂热的另一面,许多“旧经济”的优秀公司却被市场冷落。CBS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市场对CBS充满了担忧:
在这些负面情绪的笼罩下,CBS的股价持续下跌,市值大幅缩水,仿佛成了一只“明日黄花”。
当市场在恐慌抛售时,在哥伦比亚大学深受本杰明·格雷厄姆教诲的沃伦·巴菲特,正拿着计算器,冷静地评估CBS的真实价值。他发现,这家公司的股价已经低到荒谬的程度。
通过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巴菲特在市场底部大量买入CBS股票,成本大约在每股25美元左右。
市场的恐慌情绪不会永远持续。几年后,随着经济复苏和投资者情绪的回归理性,人们重新认识到了CBS的价值。其股价大幅回升,为巴菲特带来了丰厚的回报。这笔投资不仅赚到了钱,更重要的是,它向世人展示了价值投资的强大力量:投资的成功,源于对企业价值的深刻理解和利用市场非理性的能力,而非预测市场的短期波动。
巴菲特投资CBS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几十年前,但其中蕴含的投资智慧,对于今天的普通投资者来说,依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当所有人都追捧“漂亮50”时,巴菲特却在无人问津的垃圾堆里翻找。他没有被当时主流的“成长股”叙事所裹挟,也没有被媒体渲染的对CBS的悲观情绪所吓倒。他只相信自己的研究和计算。这提醒我们,要将市场先生(Mr. Market)视为合作伙伴而非导师。当他情绪低落、愿意以极低的价格把好东西卖给你时,要勇敢地抓住机会;当他兴高采烈、漫天要价时,则要礼貌地拒绝。
巴菲特之所以敢在众人恐惧时贪婪,是因为他深刻理解CBS的生意。他知道广告业务的本质,了解广播网络的价值,清楚内容资产的持久性。这要求投资者必须在自己的能力圈(Circle of Competence)内投资。不要去碰那些你看不懂的、商业模式复杂难解的公司。选择那些像CBS一样,业务简单清晰、容易理解的企业,这样你才能在市场波动时,拥有坚守的底气。
价值投资的核心就是“用五毛钱买一块钱的东西”。CBS的案例完美地展示了这一点。价格是你在市场上支付的,而价值是你得到的。优秀的投资者会把大部分精力花在评估企业的内在价值上,然后耐心地等待,直到市场给出一个远低于该价值的报价。永远记住,为你的投资设定一个足够大的安全边际,这是保护你的本金、让你在投资游戏中长期生存下去的最重要法则。
巴菲特买入CBS后,股价并没有立刻一飞冲天。价值的回归需要时间,市场的修复也需要过程。价值投资往往是“孤独”的,你可能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看起来像个傻瓜。但只要你对企业的判断是正确的,时间就是优秀企业的朋友。投资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耐心和纪律性远比一时的聪明更重要。
当然,商业世界是动态变化的。CBS所在的媒体行业在之后的几十年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线电视、互联网、社交媒体以及Netflix、Disney+等流媒体的崛起,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广播电视网的商业模式。 为了应对挑战,CBS也进行了多次分拆、合并。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在2019年,与同属一个家族控制的Viacom再度合并,组建了ViacomCBS,并于2022年更名为派拉蒙全球(Paramount Global)。这一系列操作的目的,就是整合内容资源(Viacom拥有派拉蒙影业、MTV等品牌),打造自己的流媒体平台(Paramount+),以在新的媒体时代争夺一席之地。 这告诉我们,即使是曾经拥有强大护城河的企业,也必须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作为投资者,我们需要持续跟踪所持有的公司,评估其护城河是否依然坚固,管理层是否在为应对未来的挑战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CBS公司的故事,是一部浓缩的商业史,更是一堂生动的投资课。从黄金时代的广播巨头,到巴菲特眼中的“雪茄烟蒂”,再到今天流媒体战场上的竞争者,它的身份在变,所处的商业环境在变。 然而,透过这些变化,我们能看到那些永不过时的投资智慧:理解你所投资的生意,坚持独立思考,在价格远低于价值时买入,并保持足够的耐心。 这就是沃伦·巴菲特通过投资CBS教给我们的,最朴素也最有效的道理。对于每一位行走在投资路上的普通人而言,这根几十年前的“雪茄烟蒂”,至今依然散发着智慧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