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刀与刀片

剃刀与刀片商业模式 (Razor and Blade Business Model),又常被称为“诱饵与钩子 (Bait and Hook)”,是一种经典的商业策略。其核心逻辑是,将一个耐用、基础性的主产品(即“剃刀”)以极低的价格(有时甚至是亏本)出售,从而吸引大量用户。而企业真正的利润来源,则在于与主产品配套的、需要用户持续重复购买的消耗品或服务(即“刀片”)。这种模式的精髓不在于“一锤子买卖”的初次销售,而在于通过锁定用户,建立起一条源源不断、高利润的“刀片”现金流,从而构建起一种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和盈利能力。

一提到“剃刀与刀片”模式,人们总会立刻想到那位把自己的头像印在包装上的传奇人物——金·坎普·吉列 (King Camp Gillette)。故事通常是这样讲的:吉列先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款安全剃须刀,但他发现刀架太耐用,顾客买一个就能用一辈子,这生意怎么做大?于是他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精美的刀架(剃刀)半卖半送,甚至免费提供给军队,而真正赚钱的是那些用几次就得换、并且只有他家才能生产的薄薄刀片。 这个故事非常励志,也完美地诠释了该模式的精髓。但真实的历史稍微复杂一些。实际上,吉列 (Gillette) 公司在早期是把剃刀和刀片作为奢侈品来卖的,价格不菲。真正将“低价剃刀,高价刀片”策略发扬光大的,是他的竞争对手。后来,吉列公司才采纳并完善了这一策略,最终将其打造成了全球商业史上的一个经典范例。 这个小小的历史偏差并不影响该模式的伟大。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商业洞察:有时候,你卖的那个东西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为你带来什么后续生意。 “剃刀”是入口,是媒介,是构建客户关系的“敲门砖”;而“刀片”才是利润的源泉,是企业持续增长的“发动机”。

如果你以为“剃刀与刀片”模式只存在于男士的洗漱台,那就大错特错了。环顾四周,你会发现这个古老的策略早已渗透到现代商业的每一个角落,并且变幻出各种新奇有趣的形式。

科技公司是运用此模式的大师。他们不仅卖给你硬件,更重要的是将你“锁定”在他们精心构建的生态系统里。

  • 游戏机: 索尼的PlayStation和微软的Xbox是最典型的例子。游戏主机本身(剃刀)的售价往往接近甚至低于成本价,尤其是在发售初期。两家巨头几乎不指望靠卖机器赚钱,他们的利润奶牛是游戏光盘、数字版游戏、PlayStation PlusXbox Game Pass这类会员订阅服务,以及手柄等配件(这些全是“刀片”)。一旦你购买了某款主机和数十款游戏,你就被深度绑定了。让你下一代还买别家主机?想想那些游戏记录和真金白银的投入,沉没成本太高了!
  • 打印机: “买得起马,配不起鞍”的现代版本就是“买得起打印机,买不起墨盒”。一台家用喷墨打印机(剃刀)可能只要几百块钱,但一套原装墨盒(刀片)的价格就可能赶上小半台打印机了。惠普 (HP)、佳能等厂商的利润,主要就来自于这些五颜六色的昂贵“液体”。他们还会用芯片加密等各种技术手段,阻止你使用更便宜的第三方墨盒,目的就是为了牢牢掌控“刀片”的销售权。

在日常消费中,我们也常常不知不觉地成为“刀片”的忠实消费者。

  • 胶囊咖啡机: 奈斯派索 (Nespresso) 用时尚、便捷的胶囊咖啡机(剃刀)吸引了无数咖啡爱好者。机器本身价格亲民,但你一旦拥有了它,就必须持续购买它那小巧玲珑、价格不菲的专用咖啡胶囊(刀片)。每一杯清晨的香醇,都在为雀巢公司的利润报表添砖加瓦。
  • 净水器与电动牙刷: 这两者异曲同工。净水器(剃刀)的核心利润点在于需要定期更换的滤芯(刀片);而电动牙刷(剃刀)的生意经,则藏在那些每隔三个月就需要你更换一次的刷头(刀片)里。

进入互联网时代,“剃刀与刀片”模式变得更加抽象和强大,甚至出现了反向操作。

  • 应用商店: 苹果的App Store和谷歌的Google Play构建了当今最强大的数字生态。智能手机本身是一个昂贵的“剃刀”,但真正的利润“刀片”是平台上的付费应用、游戏内购、订阅服务等。苹果和谷歌作为平台方,会对每一笔交易抽取大约30%的佣金(俗称“苹果税”或“谷歌税”),这是一种无形但利润极高的“刀片”。
  • 会员制超市: 开市客 (Costco) 堪称“反向剃刀与刀片”模式的典范。在这里,“剃刀”是那张价值数百元的会员卡,你需要先付费购买。而“刀片”则是商场里那些质优价廉的商品。Costco的商品利润率极低,公司绝大部分的营业利润都来自于会员费的收入。它先用高利润的“刀片”(会员卡)锁定你,再用微利的“剃刀”(低价商品)让你觉得物超所值,从而心甘情愿地年复一年续费。

对于遵循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来说,识别出一家公司的“剃刀与刀片”模式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像外科医生一样,精准地“解剖”这个模式的优劣,判断其能否构筑起坚实的护城河 (Moat)。

这是分析的核心。一家公司的“剃刀”卖得再火爆,如果“刀片”业务不给力,那也是白搭。

  • 利润水平: “刀片”的毛利率有多高?是暴利(如墨盒),还是薄利(如Costco的商品)?高毛利的“刀片”业务是投资者梦寐以求的印钞机。
  • 购买频率: 用户多久需要购买一次“刀片”?每天(咖啡胶囊)、每月(游戏订阅)、每季度(牙刷头)还是每年(会员费)?高频次的重复购买,意味着稳定、可预测的现金流。
  • 客户价值: 将利润水平和购买频率结合起来,就可以估算客户生命周期价值 (Customer Lifetime Value, LTV)。一个成功的“剃刀与刀片”模式,其LTV必须远高于获取客户的成本。

一个好的“剃刀”必须能把用户“锁”住,让他们难以更换门庭。这种锁定效应,即转换成本 (Switching Costs),是护城河的关键来源。

  • 经济锁定: 比如游戏机,你已经投资了数千元在游戏库上,换平台意味着这些钱都白花了。
  • 技术锁定: 比如打印机墨盒,A品牌的墨盒无法用在B品牌的打印机上。苹果的生态系统更是将硬件、软件和服务深度捆绑,形成了一个“ walled garden”(围墙花园)。
  • 习惯锁定: 当用户习惯了某款产品或服务(比如Nespresso的便捷操作),就很难再花精力去适应新的品牌。
  • 网络效应: 在平台型业务中,当所有朋友都在用PlayStation联机时,你为了社交也不得不选择它。用户越多,平台的价值越大,锁定效应越强,这就是强大的网络效应

这种模式并非万无一失,投资者必须保持警惕,识别潜在的风险。

  • “破局者”的出现: 最大的威胁来自于能提供兼容、廉价“刀片”的竞争者。比如,第三方墨盒和兼容咖啡胶囊的出现,会直接侵蚀原厂“刀片”的高额利润。企业需要不断通过技术或法律手段来应对这种挑战。
  • 技术变革的颠覆: 柯达 (Kodak) 曾是胶卷(刀片)和相机(剃刀)模式的王者,但数码相机的崛起彻底摧毁了它的帝国。今天的打印机巨头,是否会面临无纸化办公的冲击?投资者需要思考,这家公司的“剃刀”会不会被时代淘汰。
  • 消费者的反抗: “刀片”过于昂贵会引起用户的强烈反感,这被称为“installement-plan hatred”(分期付款式仇恨)。当怨气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催生出更具性价比的替代品,或者引发“维修权”等消费者运动,对商业模式造成冲击。
  • 反垄断的铁拳: 当一个生态系统过于封闭和强大,就容易招致反垄断监管。苹果和谷歌在全球范围内面临的诉讼和调查,正是针对其应用商店抽成这一核心“刀片”业务。监管政策的变化,是平台型公司面临的巨大不确定性。

“剃刀与刀片”模式的真正智慧,在于它将企业的经营焦点从“单次交易”转移到了“长期关系”上。 它不是在卖一个产品,而是在出售一种“入场券”,邀请用户进入一个能为他们持续创造价值(或满足某种持续需求)的生态里。从这个角度看,近年来大火的SaaS (Software as a Service) 模式,本质上就是“剃刀与刀片”在数字世界的终极进化——软件本身就是服务,而按月/按年支付的订阅费,就是那源源不断的、可预测的“刀片”收入。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发现一家公司成功运用了“剃刀与刀片”模式,就如同发现了一口能够持续涌出现金的泉眼。这意味着公司拥有了极强的用户粘性、可预测的未来收入和宽阔的护城河。这,也正是通往长期、稳定投资回报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