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伦斯·蒂施
劳伦斯·蒂施(Laurence A. Tisch,又称“拉里·蒂施”)是一位传奇的美国投资家、企业家,与他的兄弟普雷斯顿·罗伯特·蒂施共同创建了庞大的商业帝国——洛斯公司(Loews Corporation)。作为与沃伦·巴菲特同时代的价值投资巨擘,蒂施以其坚定的逆向投资策略、对资产负押表的深刻洞察以及在市场狂热时持有巨额现金的耐心而闻名。他最著名的投资案例莫过于在80年代入主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并因其大刀阔斧的改革与资产出售而获得了“清算家拉里”(Larry the Liquidator)的绰号。蒂施的投资生涯完美诠释了“在别人恐惧时贪婪”的原则,他总能在被市场遗弃的角落里,以极低的价格买入具有潜在价值的资产,并通过积极的运营管理或耐心的等待,最终实现惊人的回报。
“华尔街的逆行者”:蒂施是谁?
想象一下,在繁华的纽约,有两个年轻人,他们没有显赫的家世,只有从父母那里借来的12.5万美元。1946年,劳伦斯·蒂施和他的兄弟鲍勃(即普雷斯顿·罗伯特·蒂施)用这笔钱在新泽西州买下了一家拥有300个房间的度假酒店。这便是未来千亿帝国——洛斯公司的起点。与许多投资人热衷于追逐热门股票不同,蒂施兄弟的商业生涯始于实体经营,这让他们对企业的真实价值、现金流和资产负向表有着远超常人的理解。 从一家酒店开始,蒂施兄弟的商业版图通过一系列精明的收购不断扩张。他们先是进入电影院行业,通过收购濒临破产的米高梅旗下的洛斯影院,并最终将自己的公司命名为洛斯公司。随后,他们的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领域。每一次出手,蒂施都展现出他作为“逆行者”的本色:
- 在所有人担心吸烟致癌诉讼的恐慌中,他廉价收购了被严重低估的洛里拉德烟草公司(Lorillard Tobacco Company)。
- 在保险业被视为夕阳产业时,他控股了陷入困境的CNA金融(CNA Financial)。
- 在石油危机让油轮行业一片哀嚎时,他以废铁价购买了巨型油轮。
蒂施的一生都在与市场主流情绪背道而驰。他从不关心华尔街的分析师在说什么,也不追逐科技浪潮的最新风口。他的眼中只有一件事:资产的真实价值与当前价格之间的巨大鸿沟。 这种独特的视角,让他成为了华尔街最令人敬畏的价值发现者之一。
蒂施的投资“兵法”:简单、粗暴、有效
如果说巴菲特的投资哲学是寻找“伟大的公司”,那么蒂施的投资“兵法”则更像是本杰明·格雷厄姆思想最原始、最强硬的实践。他不要求公司“性感”,甚至不要求公司有美好的成长前景,他只要求一件事——便宜,便宜到令人发指。
法则一:买入“没人要的雪茄烟蒂”
格雷厄姆曾提出著名的雪茄烟蒂投资法:在地上捡起一根别人丢掉的雪茄烟蒂,虽然它又湿又难看,但只要还能免费吸上一口,那就是一笔纯利润。蒂施是这一策略最忠实的信徒。
- 经典案例:洛里拉德烟草公司
在20世纪60、70年代,公众对吸烟危害健康的认知日益增强,烟草公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诉讼风险和舆论压力,股价一落千丈。华尔街的精英们唯恐避之不及。但蒂施看到了另一面:尽管名声不佳,这些烟草公司拥有强大的品牌、稳定的销售渠道和极为丰厚的现金流。它们就像一台台虽然噪音很大但仍在源源不断印钞的机器。
蒂施果断出手,大量买入洛里拉德的股票,最终将其完全收购。事实证明,市场的恐惧被严重夸大了。这家公司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为洛斯公司贡献了巨额的利润和现金流。这正是“雪茄烟蒂”投资的精髓:**在市场极度悲观、资产价格远低于其持续经营所能产生的现金流价值时买入。** 投资的回报并非来自公司的成长,而是来自市场情绪的修复和资产价值的重估。
法则二:资产负债表是藏宝图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利润表上的营收和净利润增长总是最吸引眼球的。但对于蒂施这样的深度价值投资者来说,资产负债表才是真正的藏宝图。他痴迷于分析一家公司的资产——厂房、土地、品牌、子公司、现金——并计算出它们的真实价值,即清算价值。如果一家公司的总市值比把它拆分卖掉的价值还要低,那么这里就可能隐藏着巨大的机会。
- 巅峰之作:入主CBS
1986年,蒂施开始大量买入当时美国三大电视网之一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股票,并最终成为其CEO。当时的CBS管理层臃肿,经营不善,股价长期低迷。但蒂施透过浑浊的表面,看到了其背后闪闪发光的资产:
- 核心资产: CBS拥有多个位于纽约、洛杉矶等大城市中心地段的电视台,这些电视台的牌照和房地产价值连城。
- 非核心资产: 公司还拥有唱片、图书出版等业务,这些业务虽然与主业协同性不强,但单独出售都能换回大量现金。
上任后,蒂施立刻开始了他的“清算”行动。他毫不留情地裁员、削减成本,并迅速出售了非核心的出版和唱片业务(后者卖给了索尼,成为了今天索尼音乐的一部分),为公司换回了数十亿美元的现金。
尽管他的冷酷手段备受争议,但从纯粹的投资角度看,蒂施的操作堪称经典。他以低价买入了一个“资产包”,然后通过拆分出售,迅速实现了资产价值,让股东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有时候,一家公司的价值并不在于它未来能“长多大”,而在于它现在“值多少钱”。** 学会阅读资产负债表,理解[[账面价值]]与真实市场价值的区别,是发现此类机会的关键。
法则三:“现金为王”不是口号,是信仰
在牛市中,手持大量现金的投资者常常被嘲笑为“踏空者”。但蒂施从不在乎这种嘲笑。他有句名言:“你的收益不是来自于频繁的买卖,而是来自于你做对的那几次。” 为了等待那“做对的几次”,蒂施可以极富耐心地持有巨额现金,有时甚至长达数年。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牛市狂潮中,当所有人都在追逐垃圾债券和杠杆收购时,洛斯公司的账上躺着数十亿美元的现金和短期债券。蒂施认为市场估值过高,找不到任何值得出手的便宜货。 当市场崩盘或出现危机时(例如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别人在恐慌抛售,而手握重金的蒂施则成了市场上最从容的买家。他可以好整以暇地挑选那些被错杀的、价格诱人的资产。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这是最重要的一课:现金不仅是防御工具,更是进攻的武器。 在投资组合中保留一部分现金,能让你在市场大跌时保持心态平稳,并抓住千载难逢的买入良机。永远不要有“必须时刻满仓”的压力。
法则四:安全边际,投资的唯一“护身符”
安全边际(Margin of Safety)是价值投资的基石,也是蒂施所有投资决策的核心。简单说,就是用5毛钱的价格去买价值1块钱的东西。这中间的5毛钱差价,就是你的安全边jg际。 这个“护身符”有两大作用:
- 提供利润空间: 当资产价格回归其内在价值时,安全边际就是你的潜在回报。
- 提供犯错缓冲: 即便你对内在价值的估算出了错(比如你以为它值1块,其实只值8毛),由于你只花了5毛钱买入,你依然不会亏损。
蒂施对安全边际的要求极为苛刻。他只对自己能理解、能准确估值的资产出手,并且要求买入价远低于他最保守的估值。无论是买烟草公司、油轮还是电视台,他首先确保的是“这笔投资有多大的可能会亏钱?”如果下行风险极小,他才会考虑上行空间有多大。这种“先求不败,再求胜”的思维,是他在波动的市场中长期生存并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蒂施与巴菲特的“同与不同”
将蒂施与巴菲特进行比较,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价值投资内部的多样性。
- 相同之处:
- 核心理念: 两者都坚信市场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都致力于寻找价格低于价值的投资标的。
- 逆向思维: 他们都是在市场恐慌时出手的大师。
- 利用浮存金: 两者都巧妙地利用了保险公司的浮存金(客户预缴的保费)作为低成本的杠杆资金进行投资。蒂施的CNA金融与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旗下的保险业务异曲同工。
- 长期持有: 一旦做出重大投资,他们都有持有很多年的耐心。
- 不同之处:
- 投后管理方式: 蒂施是一位更积极的“干预主义者”。在收购CBS后,他亲自下场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巴菲特更倾向于扮演“甩手掌柜”,买入优秀的公司后,充分信任原有的优秀管理层。可以说,蒂施更像一个“企业医生”,而巴菲特更像一个“企业收藏家”。
这种对比告诉我们,价值投资并非只有一种模式。你可以选择像蒂施一样,成为一个资产的“清算与重组者”,也可以像巴菲特一样,成为伟大企业的“长期陪伴者”。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能力圈和性格的道路。
给普通投资者的启示
劳伦斯·蒂施的投资生涯虽然充满了争议,但他留给普通投资者的智慧却是简单而宝贵的。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投资并不需要高深的数学模型或内幕消息,只需要常识、纪律和与众不同的勇气。
- 做一个冷静的逆行者: 当媒体和人群都在为某个概念或某只股票狂欢时,请保持警惕。真正的机会往往隐藏在无人问津、甚至被唾弃的角落。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盲目跟风。
- 把财报当成故事书来读: 不要只看股价的涨跌。花点时间学习阅读财务报表,尤其是资产负债表。尝试去理解你投资的这家公司到底拥有什么,它的家底有多厚。
- 耐心是最高级的美德: 投资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不要因为害怕“踏空”而匆忙做出决定。宁愿错过,不要做错。手中持有现金,耐心等待那个属于你的“胖球”(fat pitch)出现。
- 永远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在计算自己可能赚多少钱之前,先问问自己最多会亏多少钱。只在你认为下行风险极小的情况下扣动扳机。记住,投资的第一原则是永远不要亏钱,第二原则是记住第一原则。
劳伦斯·蒂施用他的一生证明,即使不追逐潮流,即使方法“老派”,只要坚持以低于价值的价格买入,并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价值回归,投资依然可以是一场大概率获胜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