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股和不寻常的利润

普通股和不寻常的利润(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与其说是一个生僻的金融术语,不如说是一本投资圣经的书名,以及其背后所代表的一整套投资哲学。它由美国传奇投资家菲利普·费雪(Philip Fisher)提出并系统阐述。这套理念的核心思想是:真正的巨额回报,即“不寻常的利润”,并非来自频繁交易市场上的“普通股”,而是通过深入研究,找到那些具备卓越品质和长期巨大增长潜力的“不寻常”的公司,并长期持有它们的股票。这套方法论强调对企业基本面的质化分析,超越了当时仅关注财务报表数字的传统,开创了“成长股投资”的先河,对后来的沃伦·巴菲特等投资大师产生了深远影响。

想象一下20世纪中叶的华尔街,当时的主流投资思想被“价值投资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所主导。格雷厄姆的信徒们手持计算器,像在二手市场淘货一样,寻找那些股价远低于其清算价值的“便宜货”,也就是著名的“烟蒂投资法”。他们买入,等待价格回升到合理水平,然后卖出获利。这套方法严谨、有效,但总感觉缺少了一点激动人心的想象力。 就在此时,菲利普·费雪,一位来自西海岸的投资顾问,提出了截然不同的声音。他认为,仅仅购买统计数据上的“便宜货”就像只看一本书的标价,却忽略了书的内容是否伟大。他主张,投资者应该像星探寻找未来的超级巨星一样,去发掘那些拥有杰出管理层、强大研发能力和广阔市场的成长型公司。在他看来,以一个合理的价格买入一家伟大的公司,远比以一个便宜的价格买入一家平庸的公司要好得多。 1958年,费雪将其毕生心血凝聚成《普通股和不寻常的利润》一书,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成为了成长股投资领域的“独立宣言”。它告诉投资者,真正的宝藏不在于捡便宜,而在于识别卓越,并与卓越同行。

如果说格雷厄姆的工具是财务报表和计算器,那么费雪的工具箱里则多了一样意想不到的利器:电话和一张巨大的关系网。他赖以成名的研究方法,就是后来被人们津津乐道的“闲聊法”。

闲聊法”,又称“葡萄藤调查法”,听起来很接地气,但操作起来却像侦探破案一样严谨。它的核心是,永远不要只听信公司管理层的一面之词。为了全面、真实地了解一家公司,你必须深入其所在的“生态系统”,从各种非官方渠道搜集信息碎片,然后拼凑出完整的商业版图。 费雪会不厌其烦地去接触与目标公司相关联的五类人:

  • 竞争对手: 没有人比你的敌人更了解你的弱点。竞争对手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目标公司的优势和劣根性。
  • 客户: 公司的产品或服务究竟好不好?客户的钱包和口碑是最终的裁判。他们为什么选择这家公司,又为什么会离开?
  • 供应商: 供应商能看到公司的另一面。这家公司付款及时吗?订单量是持续增长还是在萎缩?这些细节能反映公司的财务健康和行业地位。
  • 前员工: 离职员工(尤其是心怀不满的)可能会提供一些内部视角,揭示公司文化、管理效率等“不能说的秘密”。
  • 行业专家与学者: 他们能提供更宏观的视角,判断公司的技术、产品在整个行业中的位置和未来趋势。

通过这种立体式的访谈,费雪能得到一份远比年度报告生动、深刻得多的“尽职调查”。他发现的,往往是华尔街分析师们坐在办公室里永远无法洞察的商业真相。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说:“我既不是专业投资人,也没有CEO的电话号码,这‘闲聊法’对我来说岂不是纸上谈兵?” 别急,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普通投资者同样可以运用“闲聊法”的精神,进行我们自己的“草根调研”:

  • 成为“头号体验官”: 如果你考虑投资一家餐饮公司,比如海底捞,那就亲自去吃几次,感受它的服务、菜品和排队情况。如果你想买苹果公司的股票,不妨深度使用它的产品,看看IOS生态系统是否真的让你欲罢不能。亲身体验是最低成本、也最直观的调研。
  • 深挖网络信息矿藏:
    1. 员工评价: 像Glassdoor、看准网等职场社区,充满了现任和前任员工对公司的匿名评价,你可以从中一窥公司管理、文化和士气的究竟。
    2. 用户评论: 电商平台、社交媒体、专业论坛上,有海量的用户在分享他们对产品和服务的使用感受。这些是未经修饰的“客户之声”。
    3. 行业垂直媒体: 关注一些深入报道特定行业的媒体或自媒体,它们通常能提供比大众媒体更专业的分析和动态。
  • 启动你的“朋友圈”情报网: 你的朋友、亲戚、同学,可能就职于你感兴趣的公司或其上下游产业。一次午餐、一杯咖啡的闲聊,或许就能带给你意想不到的行业内幕。一个在广告公司的朋友,可能知道哪个消费品牌最近投放预算最猛;一个当医生的亲戚,也许对某种新药的临床效果有所耳闻。

记住,“闲聊法”的重点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培养一种刨根问底、多方求证的思维习惯。

费雪不仅提供了调查方法,还给出了一份具体的“寻宝清单”——著名的“15个基本点”。这15个问题就像一张精密的滤网,帮助投资者筛掉平庸,留下卓越。我们不必逐字逐句背诵,而是可以将其归纳为四大核心维度:

这是关于企业“硬实力”的考量,关乎其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持续壮大。

  • 市场与产品: 公司是否拥有足够大的潜在市场,能够支撑其未来多年的销售增长?管理层是否有决心持续开发新产品或新市场,以维持增长势头?
  • 研发能力: 相对于公司规模,其研发投入是否有效?研发成果能否转化为商业成功?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这一点对科技、医药等行业的公司尤为重要。
  • 销售能力: 公司是否拥有卓越的销售和营销网络?好产品也需要强大的渠道才能触达消费者。
  • 护城河 综合来看,公司是否在某些方面(如品牌、技术、成本、网络效应)拥有令竞争对手难以逾越的优势?这是巴菲特从费雪思想中提炼并光大的重要概念。

赚钱是硬道理,但赚钱的方式和质量更为重要。

  • 利润率: 公司是否有出色的利润率?更重要的是,公司正在采取什么措施来维持甚至提升利润率?一个能长期维持高利润率的企业,通常意味着它拥有强大的定价权和成本控制能力。这远比那些靠“薄利多销”生存的公司更有吸引力。

费雪坚信,投资一家公司,本质上是投资于经营这家公司的人。他对管理层的考察近乎苛刻。

  • 远见与格局: 管理层是只关注下一个季度的财报,还是着眼于未来5到10年的长期发展?他们是否愿意为了长期利益而牺牲短期利润(例如,在经济不景气时依然坚持研发投入)?
  • 诚信与坦率: 管理层是否对投资者开诚布公?尤其是在公司遇到麻烦时,他们是选择粉饰太平,还是坦诚沟通、积极解决?费雪极度厌恶那些报喜不报忧的管理层。
  • 团队深度: 公司是否只依赖一位“天才领袖”?这位领袖是否有培养接班人,建立起一个强大而稳定的管理梯队?一个健康的公司,不应因某个人的离开而陷入混乱。

找到了好公司,接下来就是作为投资者自身的修炼。

  • 何时买入? 费雪并不追求买在最低点。他认为,当一家公司的基本面符合上述标准,且市场因为某些短期利空(如行业暂时性困难、大盘恐慌性下跌)而给出了一个合理价格时,就是买入良机。
  • 何时卖出? 这是费雪思想中最颠覆、也最精髓的部分。他认为,持有卓越公司股票的时间是“永远”。他只给出了三个卖出的理由:
    1. 1. 你当初的买入决策被证明是错误的。 公司的基本面并不像你分析的那么优秀。
    2. 2. 公司质变。 公司经营发生了根本性的恶化,不再符合“15个基本点”的标准。
    3. 3. 发现了回报潜力明显更高的投资机会。

请注意,这份卖出清单里完全没有“股价已经涨得太高了”或者“我认为牛市即将结束”这类理由。费雪警告投资者,试图去预测市场短期波动是徒劳且有害的,因为卖出一家伟大公司所错过的长期收益,远比躲过一次市场回调所规避的损失要大得多。德州仪器摩托罗拉都是费雪发掘并长期持有的传奇案例。

“普通股和不寻常的利润”这句箴言,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概念横飞的时代,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为我们普通投资者提供了几条朴素而宝贵的启示:

  • 像企业家一样思考,而不仅仅是股票交易员。 你的目标是成为一家伟大企业的小股东,分享它长期成长的果实,而不是在股价的上下波动中赚取差价。
  • 做足你的功课,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 不要轻信媒体头条或市场“小道消息”。运用“闲聊法”的精神,去挖掘那些隐藏在数字背后的商业逻辑和竞争优势。
  • 拥抱长远,保持耐心。 找到一家值得投资的公司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验在于你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和定力,去忽略市场的短期噪音,陪伴它走过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成长旅程。复利的魔力只对那些坚定的长期主义者奏效。
  • 质量优先,价格其次。 与其花时间在垃圾堆里寻找被低估的“烟蒂”,不如将精力集中于寻找那些拥有光明未来的“皇冠上的明珠”。

归根结底,投资的成功,源自于对商业世界深刻的洞察和坚定的长期信念。这,就是菲利普·费雪通过“普通股和不寻常的利润”想要传授给我们的终极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