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m McKelvey
吉姆·麦凯维(Jim McKelvey)是一位美国企业家、艺术家和作家。作为移动支付巨头Square(现更名为Block)的联合创始人,他与Jack Dorsey一同掀起了一场支付革命。然而,将他仅仅定义为“Square的另一位创始人”是远远不够的。他更是一位连续创业者、一位杰出的玻璃吹制艺术家,也是《创新堆栈》(The Innovation Stack)一书的作者。对投资者而言,麦凯维的价值不仅在于他创造了巨大的商业成功,更在于他通过亲身经历,为我们揭示了一种全新的、足以对抗行业巨头的商业护城河构建方式。他的故事和思想,为我们识别那些真正具备长期竞争优势的伟大企业,提供了一个独特而深刻的视角。
不只是“那个”联合创始人
在商业世界,联合创始人常常活在更富盛名的伙伴的阴影下,但麦凯维的故事证明,他绝非配角。他的经历横跨艺术、技术和商业,这种多元化的背景,恰恰是其创新思想的源泉。
从玻璃吹制到支付革命
故事的起点颇具戏剧性。2008年,作为一名玻璃艺术家的麦凯维,在自己的工作室里遇到了一件尴尬事:一位顾客想买他价值2000美元的玻璃水龙头,但只能用美国运通卡支付,而麦凯维无法接受这种信用卡。这笔交易就这么泡汤了。 这个生活中的“痛点”让他开始思考:为什么小微商户接受信用卡支付如此困难、昂贵且复杂?他把这个烦恼告诉了他的朋友,当时刚被自己创办的Twitter赶出公司的杰克·多西。两人一拍即合,决定解决这个问题。他们设想了一个简单的设备,可以插入智能手机的耳机孔,让任何人、任何地方都能轻松接受信用卡支付。 这个想法最终变成了那个标志性的白色小方块读卡器,以及它背后的整个支付生态系统——Square。Square的诞生,极大地降低了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的收款门槛,真正实现了“支付民主化”。这个源于个人生活困境的解决方案,最终成长为一个市值数百亿美元的金融科技帝国。
连续创业的“非典型”富豪
Square的成功并非麦凯维的第一次创业。早在1989年,他就创立了Mira Digital Publishing,一家数字出版公司。在Square之后,他又创立了Invisibly,一个旨在重塑数字内容消费模式的项目。他还积极参与家乡圣路易斯的社区建设,投资并创办了非营利组织LaunchCode,帮助人们免费学习编程技能。 麦凯维的经历展示了一位连续创业者的典型特质:对解决问题的痴迷和永不满足的创造力。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在评估一家公司的管理层时,创始人的这种特质至关重要。一个优秀的创始人,不仅仅是商业计划的执行者,更是企业灵魂的塑造者和问题的终极解决者。正如Warren Buffett所说,他喜欢投资那些由创始人管理或具有创始人精神的公司,因为他们往往更着眼于长期价值,而非短期利益。麦凯维就是这种企业家的绝佳范例。
核心思想:创新堆栈
如果说创立Square是麦凯维的“上半场”,那么总结并提出“创新堆栈”理论,则是他为商业世界和投资者贡献的宝贵“下半场”。这个理论源于一场看似必输的战争。
什么是创新堆栈
在麦凯维的著作《创新堆栈》(The Innovation Stack)中,他提出了这个核心概念。 创新堆栈(The Innovation Stack),不是指单一的技术突破或商业模式创新,而是一系列相互关联、互为支撑的原创性解决方案的集合体。当一个创业者试图解决一个前人从未解决过的新问题时,他无法求助于现成的“最佳实践”,因为根本不存在。他必须从零开始,独立发明一整套全新的做事方式,从产品设计、客户服务、风险控制到市场营销,环环相扣。 这个过程就像是在没有图纸的情况下建造一座前所未有的建筑。你不仅要设计梁、柱、墙,还要发明新的砖块、新的粘合剂,甚至新的施工方法。当所有这些新元素组合在一起时,它们就形成了一个紧密耦合、难以分割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创新堆栈”。 它的关键特征在于:
- 原创性: 堆栈中的每个部分都是为了解决特定问题而全新创造的,而非模仿。
- 关联性: 各个部分紧密相连,拆掉任何一块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崩溃。
- 整体性: 它的力量在于整体,而非某个单一的亮点。
创新堆栈的诞生:直面亚马逊的“绞杀”
这个理论最经典的例证,就是Square与电商巨头Amazon的正面交锋。 2014年,亚马逊高调推出了Amazon Register,一款功能、外观几乎与Square一模一样的读卡器,并且以更低的费率(1.95% vs Square的2.75%)和亚马逊强大的品牌、资金、流量作为后盾,向Square发起了致命攻击。华尔街的分析师和媒体普遍认为,Square的末日到了。面对巨无霸的降维打击,一家年轻的创业公司似乎毫无胜算。 然而,一年后,令人大跌眼镜的事情发生了:亚马逊悄无声息地关闭了Amazon Register项目,承认失败。Square活了下来,并且活得更好。 为什么?麦凯维复盘后发现,亚马逊虽然完美地“复制”了Square的硬件读卡器,也提供了更具吸引力的价格,但他们没能复制的,是Square在硬件背后那一整套看不见的“创新堆栈”。这个堆栈包括:
- 简洁的定价模式: 摒弃传统复杂的费率结构,为所有商家提供统一、透明的费率。
- 快速的资金到账: 将商家的收款结算周期从几天缩短到次日,甚至即时。
- 创新的风控体系: 为大量没有信用记录的小微商户开发了全新的欺诈检测和信用评估模型。
- 高效的客户服务: 建立了一套能够快速响应海量小商户需求的客服系统。
- 无缝的软件体验: 提供了简单易用的App,集成了销售数据分析等增值功能。
亚马逊可以轻易复制一个硬件,但要复制这一整套环环相扣、专为小微商户量身定制的运营体系,几乎等于要再造一个亚马逊。例如,亚马逊的风控体系是为大额、低频的电商交易设计的,无法直接套用到小额、高频的线下支付场景。每一个环节的“不兼容”,最终导致了整体的失败。
创新堆栈与护城河的区别与联系
对于投资者来说,“创新堆栈”这个概念是对传统“护城河”理论的一个极佳补充和深化。 传统的护城河,如品牌优势、网络效应、专利技术、规模效应等,通常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形成的结果。而创新堆Stacks,则是在企业创立之初,为了解决一个全新问题而主动构建的过程。
- 联系: 一个成功的创新堆栈,最终会演化成一道极深、极宽的护城河。Square的创新堆栈,最终形成了强大的品牌护城河(小商户的首选)和网络效应护城河(越多的商户和消费者使用,生态价值越大)。
- 区别: 创新堆栈构建的护城河是“结构性”的,而非“单一元素”的。竞争对手无法通过模仿某个单一功能来攻破它,必须完整地复制整个系统,而这往往是不可能的。这解释了为什么许多看似强大的“完美抄袭者”最终会失败。
因此,创新堆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识别早期或成长期公司潜在护城河的有力工具。
给普通投资者的启示
吉姆·麦凯维的创业故事和理论,不仅仅是商学院的案例,更是普通投资者可以借鉴的宝贵智慧。它帮助我们跳出财报数字的表面,更深入地理解商业竞争的本质。
寻找“解决真问题”的公司
麦凯维创办Square的初衷,是解决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卖不掉作品的真实困境。伟大的企业往往源于一个简单而真实的痛点。
- 投资启示: 在分析一家公司时,回归本源,问自己几个问题:
- 这家公司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
- 这个问题是否足够重要和普遍?
- 它的解决方案是否比现有的方案好得多?
- 作为用户,你是否愿意为这个解决方案付费?
远离那些追逐风口、用复杂术语包装的“伪需求”项目,寻找那些脚踏实地、为社会创造真实价值的公司。
警惕“完美抄袭者”的陷阱
Square对决亚马逊的案例,是投资中一个经典的反直觉教材。当一个行业巨头(如Google、亚马逊、腾讯)宣布进入某个新兴领域时,市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恐慌性地抛售该领域的创业公司股票。
- 投资启示: 此时,正是考验投资者认知深度的时候。不要盲目跟风。你应该冷静分析:
- 这家小公司的核心优势是什么?是一个单一的功能,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 巨头能否轻易复制它的整个商业模式?巨头原有的组织架构、企业文化、业务流程是否会成为它进入新领域的“拖累”?
- 如果这家公司拥有一个难以复制的“创新堆栈”,那么巨头的进入,反而可能成为一次验证其护城河深度的“压力测试”。能够在这种竞争中存活下来的公司,往往是未来的赢家。
重新审视企业家的“疯狂”
麦凯维的背景(艺术家+程序员)在传统的商业精英中显得格格不入。他的创业路径也并非一帆风顺。但正是这种非传统的思维,让他能够看到被别人忽略的机会。
- 投资启示: 伟大的企业家,如Steve Jobs、Elon Musk,在他们成功的早期,常常被视作“偏执狂”或“梦想家”。价值投资大师Philip Fisher在其“闲聊法”中强调,要深入了解公司的管理层。我们不仅要看他们光鲜的履历,更要看他们是否对解决某个问题抱有异乎寻常的热情和独特的见解。这种“创始人DNA”是无法量化的宝贵资产,是企业持续创新的引擎。
投资的本质是认知“不可复制性”
价值投资的核心,是在合理的价格买入优秀的公司。 而“优秀”的关键标准,就是其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即“不可复制性”。
- 投资启示: “创新堆栈”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识别“不可复制性”的强大思维模型。在研究一家公司时,不要满足于列出它的几个优点。要去思考:
- 这些优点是如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 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一种“1+1>2”的化学反应?
- 如果我要成为它的竞争对手,我需要复制什么?是买一台设备、挖几个人,还是重建一整套文化和流程?
复制的难度越大,系统的耦合性越强,这家公司的护城河就越深。吉姆·麦凯维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壁垒,不是高墙,而是一座由无数个相互啮合的齿轮组成的、精密运转的机器。看懂这台机器,你就看懂了这家公司未来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