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_boring_company

The Boring Company

The Boring Company,一家由 埃隆·马斯克 (Elon Musk) 创立的美国基础设施与隧道建设公司。别看它名字里带着“Boring”(既有“挖掘”又有“无聊”的双关义),这家公司的使命可一点也不无聊。它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技术革新,将隧道建设的成本降低一个数量级以上,并大幅提升挖掘速度,从而解决城市地面交通拥堵问题,并为未来高速交通网络(如超级高铁 Hyperloop)奠定基础。 这家公司就像一个试图给城市“通络活血”的地下外科医生,只不过它的手术刀是巨大的盾构机,目标是根除交通堵塞这一“城市病”。

“无聊公司”的诞生,堪称是现代版的“灵光乍现”,只不过这次的“苹果”是洛杉矶令人绝望的交通。2016年12月,埃隆·马斯克又一次被堵在了路上,这位习惯于思考火星移民和电动汽车未来的科技狂人,在车流中萌生了一个简单粗暴的想法:地面太堵,那就往地下走。 他随即发了一条推文:“堵车快把我逼疯了!我要造一台隧道掘进机,然后开始挖。”几分钟后,他又发了一条:“我真的要这么干了。”这家公司的名字也充满了马斯克式的戏谑:“The Boring Company”。这个名字一语双关,既指代其核心业务“Boring”(挖掘),又自嘲这个行业本身听起来可能很“Boring”(无聊)。 这个看似一时兴起的点子,背后却体现了第一性原理 (First Principles) 的思考方式——这是马斯克旗下公司(如特斯拉SpaceX)一以贯之的哲学。他没有在现有交通框架内打转(比如优化红绿灯算法),而是回归问题的本质:人和物需要从A点移动到B点,地面空间有限,那么垂直空间(无论是向上飞行还是向下挖掘)就是必然的解决方案。对于城市内部交通而言,地下隧道显然比空中交通更具可行性。 这个诞生故事给价值投资者的第一个启示是:最伟大的商业机会,往往隐藏在最普遍、最令人烦恼的日常问题中。 当我们抱怨交通拥堵、网络缓慢或服务繁琐时,价值投资的信徒或许应该多问一句:这个问题有多大?解决它能创造多大的价值?有没有一家公司正在用一种颠覆性的方式解决它?

从一条推文到一个估值数十亿美元的公司,“无聊公司”并非只是说说而已。它的商业模式和技术路径,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将一个疯狂的想法分解为可执行的步骤。

隧道工程是一个古老、成熟但极其昂贵的行业。传统隧道项目动辄耗资数十亿美金,工期以年为单位。马斯克认为这个行业数十年来创新寥寥,效率低下,成本高昂。他的目标是将行业效率提升10倍以上。如何实现?

  • 缩小隧道直径: 传统地铁隧道直径通常在6米以上,以容纳大型列车。而“无聊公司”的隧道主要通行单辆汽车,因此可以将直径缩小至约4.2米。根据几何学原理,隧道横截面积减半,挖掘的土方量和所需衬砌材料也随之大幅减少,成本自然下降。
  • 提升掘进机(TBM)效率: 他们致力于改进隧道掘进机(Tunnel Boring Machine,简称TBM)。一方面,通过提升功率和改进散热系统,让机器可以连续工作,而非像传统模式那样“挖一会儿,停一会儿”来加固隧道壁。另一方面,他们推动TBM的自动化和电动化,减少人力成本和环境污染。
  • 变废为宝: 挖隧道会产生巨量的渣土,处理这些渣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无聊公司”开发了一项技术,可以将这些土方就地压缩成高强度的“无聊砖”(The Boring Bricks),直接用于建筑或铺路,不仅省去了运输和处理费,还能创造额外收入。

这一系列组合拳,旨在系统性地击穿传统隧道工程的成本结构。这对于投资者而言,是观察一家公司是否具备颠覆性创新能力的绝佳案例。它不是对现有流程的微小改进,而是对整个行业成本模型的根本性重塑。

挖好的隧道用来做什么?“无聊公司”规划了两条产品线,一条着眼当下,一条指向未来。

  • Loop(循环系统): 这是“无聊公司”目前已经落地的核心产品。它是一个点对点的地下公共交通系统。乘客乘坐自动驾驶的电动汽车(目前主要使用特斯拉汽车),在地下隧道网络中高速穿梭。最著名的案例是拉斯维加斯会议中心(LVCC)循环系统。这个系统连接了广阔的会议中心的不同展馆,将原本25分钟的步行路程缩短至2分钟的车程。它证明了Loop系统在特定场景下(如机场、大型园区、体育场馆)的商业价值和可行性。
  • Hyperloop(超级高铁): 这是更宏大的远景。Hyperloop是一种在近乎真空的管道中,以磁悬浮方式运行的超高速胶囊列车,理论时速可达1200公里/小时。它将彻底改变城际交通。要实现Hyperloop,首先需要大量低成本的真空管道,而“无聊公司”的廉价隧道技术,正是为Hyperloop铺设“血管”的关键前提。因此,公司的每一米隧道,都在为这个更宏伟的未来积累技术和经验。这在投资中被称为期权价值 (Option Value)——当前业务的成功,会为公司开启进入一个更大市场的可能性。

尽管“无聊公司”目前仍是私人持股,普通投资者无法直接购买其股票,但我们完全可以运用价值投资的框架来分析它。这不仅是一次有趣的思维训练,更能帮助我们理解如何评估那些处于早期阶段、颠覆性强的科技公司。

沃伦·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曾说,他寻找的是那种拥有宽阔且持久的“经济护城河”的公司。“无聊公司”的护城河挖得怎么样了?

  • 技术优势与成本优势: 这是其护城河的核心来源。如果它真的能如宣传所言,将隧道成本降低90%以上,那么它将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建立起无与伦比的成本优势。这将是一条极深的护城河,因为基础设施项目对成本极为敏感。然而,目前这种优势仍处于验证阶段。LVCC Loop项目的成功只是小范围的实证,能否在更复杂的地质和城市环境中大规模复制,仍是未知数。竞争对手也在迎头赶上,这条护城河远未到坚不可摧的程度。
  • 网络效应: 单一的隧道连接并无网络效应。但可以想象,当一个城市的地下隧道网络化之后,每增加一个站点和一条线路,整个网络的价值都会呈指数级增长,吸引更多的使用者,从而形成强大的网络效应。但这需要巨大的前期投入和城市规划的深度配合,实现难度极高。
  • 监管与许可: 隧道建设涉及复杂的政府审批、土地使用权和环境评估。这既是挑战,也可能成为一种护城河。一旦“无聊公司”与某个城市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并成功 navigated(驾驭)了复杂的审批流程,后来的竞争者要进入该市场将面临更高的壁垒。

结论是: “无聊公司”的护城河正在积极挖掘中,但尚未形成稳定、宽阔的格局。它更像是一场高风险、高回报的赌注,赌的是其技术和执行力能够将愿景变为现实。

价值投资的另一位先驱菲利普·费雪 (Philip Fisher) 极度看重管理层的品质。对于“无聊公司”,其管理层的核心无疑就是埃隆·马斯克。 评估马斯克是一件复杂的事情。

  • 优点:
    1. 无与伦比的远见: 他擅长识别并投身于那些能够改变人类未来的宏大领域。
    2. 卓越的执行力: 他将特斯拉打造成全球市值最高的车企,将SpaceX变成了全球领先的商业航天公司,证明了他将疯狂想法落地的能力。
    3. 强大的个人品牌: 他的个人魅力和影响力,为公司吸引了顶尖的人才和海量的资本。
  • 缺点:
    1. 精力分散: 同时管理多家高科技公司,引发了外界对他能否专注的担忧。
    2. 行事风格乖张: 他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论常常引发争议,给公司带来不确定性。
    3. 关键人物风险 (Key-man Risk): 公司与他个人高度绑定,一旦他出现任何问题,公司将面临巨大风险。

对于投资者而言,马斯克这样的创始人CEO是一把双刃剑。他能带领公司实现指数级增长,也可能因其不可预测性带来巨大波动。投资这样的公司,本质上是在投资这位创始人。你需要极度相信他的愿景和能力,并准备好承受与之相伴的巨大不确定性。

作为一家未上市的初创公司,我们无法用市盈率 (P/E Ratio) 或市净率 (P/B Ratio) 等传统指标来衡量它。它的估值完全建立在对未来的预期之上,是典型的“故事股”。 2022年,公司以56.75亿美元的估值完成了一轮融资。这个数字并非基于其当前的盈利能力(它很可能仍在亏损),而是基于投资者对其技术、团队和未来市场规模的信任。投资者购买的是一个“故事”:一个关于未来城市交通将被彻底改变的故事。 这给普通投资者的警示是:面对“故事股”,必须保持极度的审慎。 故事很动听,但从故事到稳定的现金流之间,隔着巨大的鸿沟。在没有稳定盈利和清晰护城河作为支撑的情况下,高估值极其脆弱。本杰明·格雷厄姆 (Benjamin Graham) 强调的安全边际 (Margin of Safety) 在此尤为重要。如果你无法理解其技术,无法判断其商业模式落地的概率,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远离。

无论“无聊公司”最终是颠覆世界还是归于沉寂,它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教材,其中蕴含着宝贵的投资智慧。

  1. 第一课:关注解决“巨大而无聊”问题的公司。 彼得·林奇 (Peter Lynch) 喜欢投资那些名字听起来很无聊,但业务却简单赚钱的公司。交通拥堵、基础设施老化,这些问题听起来确实“无聊”,但它们是全球性难题,市场规模高达万亿级别。能够以更优的方案解决这些基础性问题的公司,其潜力是无限的。
  2. 第二课:区分“伟大的故事”和“伟大的投资”。 “无聊公司”拥有一个堪称完美的故事:天才创始人、颠覆性技术、宏伟的愿景。然而,一个伟大的故事不等于一笔伟大的投资。伟大的投资需要故事与现实的结合,需要可行的商业模式、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以及合理的买入价格。投资者必须训练自己穿透叙事的迷雾,回归商业的本质。
  3. 第三课:理解“生态系统”的力量。 “无聊公司”并非孤立存在。它与马斯克的其他公司形成了奇妙的协同效应。它使用特斯拉的电动车作为运输工具;其隧道技术可以为SpaceX的火星基地建设提供借鉴;其对电池和电力系统的研究也能与特斯拉能源部门互通有无。这种跨公司、跨行业的生态系统联动,能够创造出 1+1 > 2 的巨大价值。这也是苹果亚马逊等巨头成功的秘诀之一。

The Boring Company,这家从名字到业务都充满矛盾和趣味的公司,是观察未来科技与传统产业碰撞的绝佳窗口。它集宏大愿景、底层技术创新和传奇创始人于一身,完美诠释了21世纪科技公司的典型特征。 对于一名价值投资者而言,它或许不是当下能放心买入的标的,但它所展现出的解决大问题的雄心、重塑成本结构的方法论,以及创始人驱动的巨大能量,都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思考。毕竟,在投资的世界里,最“无聊”的事情,莫过于对改变未来的力量保持一无所知。而“无聊公司”,恰恰在用它的挖掘机,为我们展示一种绝不无聊的未来。